学校主页

菁菁校园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菁菁校园 > 正文

声色游艺齐上阵,文学院上演多彩线上课堂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团 樊珂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0-06-01 字号: 【大】 【中】 【小】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这种还未足够成熟的教学方法,导致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这对师生双方都是巨大的挑战。湖北大学文学院余迎胜、王希翀等教师却看到机遇,从中寻求突破,使线上课堂也能既丰富多彩又高质高效。

图片化辅助教学,抓住眼球抓住心

所谓“图片化辅助教学”,文学院教师余迎胜给出的解释是,在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内容中合理地选取、安置图片,对文字内容进行辅助。

在以往教学中,余迎胜一直尝试利用经典图片辅助教学,促进学生对经典文学的深入理解。受到实体课堂的多媒体条件以及时间精力限制,这项工作一直没能取得明显进展。疫情发生后,课程转入网络渠道,多媒体成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工具,这为图片化辅助教学提供便利。余迎胜用“柳暗花明”来形容这次机遇。

在具体实践中,余迎胜总结了两个要点:一是图片选择要做到经典、权威;二是图片安置位置要做到恰当、传神。例如在《外国文学史》的第三章《文艺复兴学》的课件上,余迎胜选择了法国美术家罗丹的著名雕塑《大卫像》作为压题图片。“这座雕像,线条刚毅、细节丰富、身形健美、比例匀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的人文主义精神。”余迎胜解释。

无论是各章节的具体内容还是压题图片,余迎胜都仔细考量,这极大地增大了他的工作压力。但余迎胜说:“推行图片化辅助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学习,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扩充知识储备的过程,能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果花费的时间,能够换来学生们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那么这种付出就是有价值的。”

目前余迎胜为这学期教授的《20世纪西方文学》与《外国文学史1》两门课储存的图片资源已经超过1000张,实际应用到课件中的大约500至600张,课件将近500页,保证每页课件至少出现一张图片。涉及到地图、画像、事件、器具等几乎所有生活方方面面,包括照片、绘画、影视剧照、漫画等艺术形式。这些图片大部分都有1到2个备选项,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年级的不同,随时替换调整,这也是余迎胜的图片使用观念——开放式课件。在一次课后,一位同学QQ群分享了一张余迎胜久寻不到、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新闻图片,他马上保存并更新到课件中。

现在的课上,余迎胜经常对学生说:“接下来我们来一起读图吧。”这种简单、直接、有效的授课形式给原本枯燥的史学课增添了生机。“在疫情期间的授课经验对返校复课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我仍然会沿用。”余迎胜表示。

音乐影像进课堂,引导兴趣是关键

“既然丧失了玛丽—劳尔·瑞安所提及的面对面叙述的质感和鲜活,教师们是否还能敏感地捕捉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呢?”文学院教师王希翀在线上教学过程中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而王希翀回答自己的问题的方式就是跨媒介教学,他将自己的课堂与音乐、影像、网络互动游戏联系起来。

受德国文艺批评家莱辛的影响,王希翀也认为可以将文学和音乐结合起来,在课堂上为学生建立一种“综合艺术观”。在讲授文学古典主义时期的课堂上,王希翀向学生推荐贝多芬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古典主义的情绪氛围。王希翀曾在课堂结束时为学生演奏自己编写的钢琴作品《我们总以为的夏天是漫长的》。参与到这门课的2018级中文班学生肖诗颖说:“王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给我们推荐古典音乐作品,而他本人的钢琴作品演绎也让我们非常惊喜。在老师的感染下,我们在课余时间都会听古典音乐来体会课上的内容。 ”

除了音乐,王希翀也将影视艺术加入到课堂。例如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王希翀选取一段源于TED演讲的哈姆雷特拖延症分析视频,希望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影像资源跳出课本的大段文字叙述和教师的语言表达,进入到某种虚拟动态的情境中。另外,由于是《外国文学史》课程,王希翀寻找的影像语言多为带有中译的英文,由此让学生更加接近故事的时代氛围。

为了增强学生在线上课堂的参与感,王希翀还把网络互动小游戏引入课堂。通过莎士比亚作品名和简介连线这个小游戏中,既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也让他们快速建立准确信息记忆。

肖诗颖和她的同学们表示,希望日后校园课堂上,也能继续听到王希翀老师的琴声。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