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金凌云
宜都,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也是全省38个山区县之一。
“七山一水两分田”,宜都13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52%为山地,37%为丘陵,平地仅有11%。
交通、土地、人才,宜都在资源禀赋上均不占优势。
强县之路,路在何方?
2018年,宜都提出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全力打破人才、技术等要素瓶颈,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
2022年,宜都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全国首批47个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之一。
如今,这个“寸土寸金”的山区县,经济总量已突破900亿元,连续8年保持全国百强进位,亩均GDP超过40万元。
让企业成为“第一创新主体”
在东阳光冬虫夏草生产车间,一根根长满菌丝的冬虫夏草,从黑色泥土中钻出,冒出尖尖的芽头。
这种以往只产自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带的名贵药材,如今已在宜都安家落户。
“支撑冬虫夏草在江南茁壮成长的,是260多位科研人员的奋力攻关和140多项专利支撑。”宜都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黎介绍,作为宜都最大的高科技创新企业,东阳光目前已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员工1300余人,其中硕士近百人。
依托科技创新,东阳光在宜都建成了世界首创的生态繁育冬虫夏草产业化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中高压化成箔生产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大环内酯类原料药发酵生产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抗流感药物磷酸奥司他韦(可威)国家战略储备及军需特供药品生产基地。
自2001年落户宜都,东阳光至今已累计投资超过220亿元,在职员工9000余人,累计上缴税收超85亿元。
“企业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感知和应变能力,理应是创新第一主体。”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谭建国说,“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不重视创新的城市和企业,都没有未来。”
为激发企业主体作用,宜都制定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办法》,加大对企业创新的奖补力度,联合高校建立创新平台,探索“科创贷”金融活水赋能科技创新,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
今年,宜都将规上企业研发中心覆盖率纳入重要考核。企业研发机构或研究院,如给其他企业输出创新服务,达到10单以上最高可申报省级奖励500万元。
近5年,宜都全社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12.69亿元,占GDP比重逐年攀升,投入和增幅均居全省一类县市前列,8家企业入选省级科创“新物种”。
人才驱动,首先要“驱动人才”
7月13日,一辆辆装满橘醋、料酒、酱油的货车,从土老憨工厂鱼贯而出,发往北京首农集团,进入北京市民的餐桌。
“土老憨调味品年销售额达1.2亿元,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橘醋酿造基地。”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总工程师付彩霞颇为自豪。
付彩霞来自内蒙古,200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硕士毕业后,选择留在宜都,加入土老憨。此时,土老憨还是一家刚成立不到4年的普通食品公司。随着柑橘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公司准备进军橘醋生产。
国内食醋企业大多以粮食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土老憨使用的原料为柑橘,采用的是液态发酵工艺,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供借鉴。
付彩霞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引荐下,改进意大利香醋传统发酵技术,成功开发出高端冷餐果醋产品。眼下土老憨已开发出以橘子为原料的五大类50多个产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提出一个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这就是著名的“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首先要“驱动人才”。
去年,宜都出台人才新政及配套实施细则。新政不唯学历论英雄,吸纳各类产业人才,构建起全领域、全层次、全类别人才政策体系。
2022年,宜都共集聚各类人才6280名,累计为新引进人才兑现购房、租房及住房等安居补贴543万元,发放人才贷6970万元。
借智强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湖北大学宜都产业技术研究院,10多名师生每天都奔波在各个企业里。
“公司没能突破的一项新产品,只投入10万元,我们就给他们解决了。”湖北大学王应席教授所说的新产品,是与宜都华阳化工公司联合研发的新型紫外线吸收剂。
这是企业储备产品,困在关键环节一年没能突破,与研究院对接后不到2个月,问题得到解决。目前,产品小试已完成,准备中试,产业化后可新增产值3000万元。
2021年,宜都湖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在精细化工、制药工程、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已派出专家教授团队150余人次,走访调研宜都企业65家。短短一年半,研究院已有13个研发成果,为企业新增效益5亿元以上。
“企业创新的一小步,往往带来跨越发展的一大步。”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夏明海说,政府要做的,就是负责搭建平台,引进智力资源,想方设法让教授解决企业的问题,搞技术攻关;让企业解决教授的问题,搞成果转化。“这些智力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宜都仝鑫精密锻造公司联合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共同开展“高端乘用车隐形牵引装置制造工艺研究”,成功攻克复杂异形锻件制造和抗疲劳性差、精度低等难题。
该公司总经理王长宏介绍,眼下每月有6万件球颈接臂下线,从宜都走向海外,去年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
截至目前,宜都市内企业已与国内外79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转化科技成果280余项,2021年技术合同登记额12.7亿元,较2012年增长6.5倍。
2018年,宜都高新技术企业仅为5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9.25亿元。
2022年,宜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至243.18亿元,占GDP比重逾27%,居全省县市第六位。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696862&cId=0&tencentShar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