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龚红林:37岁副教授脱产读博,潜心求学

来源: 作者: 编辑: 时间:2011-12-23 字号: 【大】 【中】 【小】

她,37岁,娇小的身材,一袭黑色长发,一身靓丽的打扮,既透露着学生的灵动、活泼,又映射了曾为人师的智慧、干练。温暖的笑容始终挂在她的脸上。

她就是龚红林,我校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三学生。1992年,龚红林以全县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我校中文系学习;抱着对古代文学和湖大的热爱,她继续在校攻读硕士。1999年硕士毕业后,她便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还晋升成为了副教授。工作10年后,她毅然决定脱产读博,三度成为湖大学生。

在2011年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龚红林凭借“勤奋好学”从全省300余名参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进入50强候选人名单。

“无心插柳柳成荫”

提起参选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龚红林笑道:“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博士在读期间,龚红林已已在核心期刊发表5篇论文,参编《三峡文学史》,并完成了35万字的博士论文。“我以为借助这些作品,漫漫求职路不会那么艰辛。可没想到,非211、985高校出身的我四处碰壁。”龚红林感慨道,用人单位更应该看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而非学历。

今年11月,当在网上看到2011年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的信息时,龚红林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以“勤奋好学”自荐参加了评选活动。自始至终,她只有一个信念: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告诉大家,在社会压力下,或许非名校的学生更加刻苦勤奋。

目前,龚红林还在广投简历,希望能够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对口的工作。她说,“对于湖北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我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的,结果是怎样并不重要。”

“学不可以已”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我也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龚红林认为,读书不仅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更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

在10年的高校教学过程中,龚红林感到自身知识博而不专,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再加上她对楚文化的浓厚兴趣,她决定给自己放个“学术假”,脱产读博,一心一意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钻研。“我以前发表的论文,主题相对零散;而读博期间的论文,则都是关于楚文化和屈原。正是由于读博期间全面系统的学习研究,才让我的学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龚红林说,读书可以让人收获到很多东西,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从前人那里学到的。她介绍道,“诗祖”屈原的读书洞告诫人们要静心读书;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八面读书法”告诉人们书要细读,每一次读书要从不同的角度领悟新的知识;鲁迅读书追根溯源,并且注重索引;钱钟书说,读书要读经典。

在研究屈原的时候,龚红林发现当下人们对屈原存在着很多的误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可以让人们全面真实地认识屈原。

“认真才能成功”

不论身份是学生还是老师,龚红林始终坚守着认真做事的原则。她说,一个人的行为决定其习惯,而习惯决定命运。在细节决定成败的今天,她相信认真才能成功。

求学期间,龚红林从不逃课,笔记常常被同学们作为复习范本。而且即使是面对《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等公共选修课,她也坚持每节课必到,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她说,这样看来有些“傻乎乎”,但正是这种“傻认真”,让她后来考研究生时受益不少,因为她能较快地熟悉政治知识点,复习备考也轻松了许多。

对于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龚红林更是很认真地去钻研完成。为了写作第一篇论文,她曾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查阅资料。甚至在国庆期间寝室停电了,她还点着蜡烛写了6000余字。正是这股钻劲,也让她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本科大三时,为完成《民间文学》选修课老师的作业,龚红林就结合家乡民俗写了一篇文章,并被老师看中,计划选编进他主编的一本书里,但提出要龚红林继续修改。那时,龚红林一边复习考研,一边按计划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完善论文。为了弄懂《诗经》中某一首诗的前人解释,龚红林几乎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诗经》注释本,最后总结出6种不同解释,并找到了大家争议的“焦点”,找出了自己文章的突破口。这篇论文后来也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龚红林笑说,“我想这就是‘傻认真’的回报吧,毕竟天道酬勤。”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