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朱锡城:从医守初心 为师勤耕耘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学子访学人”团队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05-24 字号: 【大】 【中】 【小】

朱锡城(1935-),湖北监利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副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曾任职于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曾发表《党的理论建设史上的新篇章》、《论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关系的变化》等多篇学术论文。

朱锡城近影

朱锡城发表的《党的理论建设史上的新篇章》

朱锡城发表的《论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关系的变化》

一、命中注定站讲台,辗转十年遇湖大

朱锡城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其父虽然在晚清时期是学习政法的,但弃文从医,做了一名医生。受此影响,朱锡城对于治病用药耳濡目染学了不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志愿不大,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当助教或者医生。”

朱教授笑着解释自己从“厌学少年”——读完高中就不想读了,到毅然考取武汉大学的经历。他说偶然有次参观了国立武汉大学,真是好看啊,我就想着一定要考到这里念书,好好充实自己,没想到,武大没考到,去了华中师范大学。虽说目标没达成,朱教授也不自暴自弃,在华中师大,照样认认真真念书。说到这儿,他顿了下说,我们湖大的学生,有一部分是高考没考好调剂过来的,看着这里面因为学校不如意从此放弃了的学生,我心里真的为他们感到很遗憾,继续努力啊,人生这么长呢,梦想的学校虽然没考上,但学个喜欢的专业,勤奋刻苦总会有收获的。

在华中师大,朱锡城学的历史。

“历史很难很枯燥吧?”

“枯燥。”

“那咋不学个有趣的呢?”

“因为历史老师不用改作业,讲课轻松啊。”朱教授打趣地说。

从华中师大毕业后,朱锡城被分到湖北省教育厅工作,后来被调到武汉市实验中学,开始了教学生涯。

但突如其来的“文革”把朱锡城又推到了医生的职业和岗位上。在五七干校接受工农兵再造时,他因治好了书记的病,成了医生,“文革”结束后又在中学里当了十年校医。

原以为一辈子就当个校医了,命运却再次改变。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曾经从教的老师得有机会回到教师岗位。种种考虑后,朱锡城来到了湖北大学,重续他与三尺讲台的故事。

二、趣谈学习有妙招,青年你要倍努力

“历史不好学吧?”

“那不,历史有它的体系、有它的脉络,也好学,但该背的得背,不能偷懒。”

“背书有什么窍门吗?”

“努力咯。”朱锡城教授呵呵笑着说。原来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朱教授曾经试着背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解说词,反复地诵读,一遍,一遍,又一遍。

朱教授在两次与我们的交流中,总把读书和背书挂在嘴边。他说:“如果有人问这个国家的前途在什么地方,请去看看图书馆的学生”。他希望我们能够经常去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于书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书读得多了,人的气质、谈吐、胸襟都会显露出不一样的自己出来。他自己也曾常去图书馆看书抄卡片,一抄就是一整天,有时候为了看懂一本书,甚至会翻出厚厚的《辞海》。朱教授说,读书要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一定要力求“甚解”,要“精”和“勤”,“我看十篇,不如读书一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朱教授身体力行,努力的习惯一直在他身上,不仅读书期间,工作时也不改“较劲儿”。选教材时,朱教授觉得教材知识要新,不能讲废话,只有新知识才能吸引学生,他亲力亲为挑选教材,选好了还要对教材进行删改。功夫没有白费,朱教授的讲课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甚至还有学生在冰天雪地里过桥去听。朱教授说:“老师讲课就是把精华部分讲给学生,就是怕把课将砸了,讲坏了。”

此话不虚,朱教授曾为一次报告,花费三个月时间,阅读六十多本书,撰写四万字讲稿。不仅于此,他还一字不漏地把它背诵下来。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一个人最重要的立身之本就是勤,就一定要背书,他说:“十万字的讲稿也要背,那是你自己的东西。”

朱教授告诫我们青年学生,要有政治敏感度,关心国家大事和政治时事,多看新闻,尤其是我们作为思政的学生更应该有问题意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他说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主见,能够理性地分析身边的事件。他更强调做学问时,一是要勤奋,不为外力所动,具有学术追求,用惊人的毅力克服道路的困难,有献身的责任投身学术之中;二是要淡泊名利,人生有得有失,要摆脱名利的束缚,过的自由自在,生活幸福,这样才能潜心的把学问做下去。

三、“以肯治否”出奇招,因材施教是真道

朱锡城教授引导学生有自己的办法,尤喜欢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他会毫不犹豫得给出“特立独行的”102分的成绩;而在规范和处理学生违纪的行为时,他则会用“以肯定治否定”的“奇招”以“制胜”。

曾有一位学生在课上玩游戏机,但朱教授并没有斥责“别玩了!上课在!”,而是课后问学生:“你这个游戏机很不错,多少钱买的?”虽未直言对错,但从此以后,这个学生之后就再也不上课玩游戏了。

朱教授笑着说:“学生很有意思的,他是你保护、教育的对象,我们不要伤他的自尊心。做老师就是要有爱心,他是学生他不懂事啊,他习惯了,我们怎么能只用我们的标准去要求他呢?”朱教授对学生的体贴和关爱可见一斑,这也难怪朱教授遍天下的桃李中会有军委委员赵克石;不奇怪无论多远,逢年过节学生们也会回来和朱教授聚一聚;而在退休之后,仍然有学生邀请他去讲课也在意料之中了。

朱教授对于学生的关爱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学生的身份对其特殊化。在武昌实验中学任教时,朱教授的学生里有许多高干子弟,但他在教育他们时并未表现出与教育其他贫困学生不一样的地方,与我们交谈中也能够说出不少学生的名字,曾有位学生专门来感谢朱教授的一视同仁,学生话:“朱老师,您知道,我是这个班上出身(富农)最不好的,当时您我功课的表扬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激励,谢谢您!”朱教授笑着回忆说,表扬学生时谁考虑到那个学生的背景呢?只要学生做的好,就应该得到表扬啊,英雄不问出身嘛。可见朱教授为人师表的公平与真诚。

四、读书是一生之计,诗意是人生主题

朱锡城教授性情温和,待人和蔼可亲。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看起来不过60多岁的样子。这要得益于他独特的生活之道。朱教授重视饮食健康,还提醒我们要多吃绿色食品和蔬菜水果,尤将“节约粮食,不要浪费”挂在嘴边。

朱教授说,要想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平衡。首先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平衡。他自己就是个心态很好的人。人有七情七情六欲,这七情不能过度,“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恐则伤肾,忧则伤脾”。有一次朱教授因病需住院,但是医院病房已经没有空余的床位了,于是他就在走道里住了八天,换作其他人也许会心怀不满甚至大发雷霆,但朱教授却并不在意,当出院的时候护士前来道歉时,他还宽慰护士说走廊的空气质量反而更好。正是有着如此良好的心态,朱教授才得以保持自己情绪的平衡,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健康。除此之外,生理上的平衡也很重要。饮食要注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荤素搭配上,“如果这一顿吃得荤菜比较多,那下一顿就多吃点素菜,这样平衡饮食,身体才会比较健康。”教授如此教导道。劳逸也要平衡,一个人的休息时间和工作时间也应该平衡好,如果中午没有午休,那相应的,晚上就早点睡觉。

朱教授很少与人发生争执,即使有,也总是会先退让一步,以德服人也以理服人。而朱教授在和别人争论问题时,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认为在和别人争论一件事的是非时,一定要抓住对方言语中的关键,抓住对方的要害从而攻击对方的论点,不要让自己处在被动的状态。除此之外,朱教授退休后的生活常与书报为伴,这种去功利化的欣赏性阅读,让晚年生活快乐而充实。

【走访后记】

得知有机会参加“学子访学人”活动拜访朱锡城教授时,我们心里的激动溢于言表,虽有过打扰朱老的担心,礼数不周的惶恐,但敲开门,见到朱老时,这些想法和顾虑顷刻全无。每次去拜访,他都会把家里的水果零食拿给我们吃,怕我们拘束就让我们自己烧水泡茶,与朱教授的对话交流也如沐春风,我们常常在交谈中忘记了时间。

朱锡城与走访学生合影

在朱教授的举手投足间,我们看到老一辈学者的严谨笃实;从他分享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求学和做学问的辛勤与繁琐,但也能体会到学者匠心的坚守。得知我们此行将撰写走访报告时,朱教授连忙摆手说,我学问做的不好,你们别写,发的文章也不多,更不好意思留名了。朱教授辗转十多年才回来教书,耽误了很多时间,写的一些文章也没有来得及投出去发表。但看着他年过八旬,满满当当的书架,书本里密密麻麻的摘记,还有书桌上堆着的卡片……我们深受触动,或许现实评价体系里,朱教授不算名列前茅的,但在我们看来,他是名副其实的学者。

朱锡城与走访学生交流

与朱教授的相处给了我们莫大的启迪和前行的力量。漫漫人生路,也许中间被不可控因素打了几次顿,但一路上的坚持、努力和汗水会凝成习惯,积累在我们身上,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过去在书本上看到,历代各界学者做学问的殚精竭虑,冷板凳一坐几十年,清苦无人问,一心求是,觉得这样的人物离自己太遥远,是一辈子都无法到达的标杆,但朱教授的言传身教令我们受益匪浅,他说“你们年轻人啊,一定要抓紧时间,趁着年轻,多下苦功夫认真学习。”

“纵去远,以渐跻”。看到年过八旬的朱老伏案在书桌前的身影,我们仿佛看见几十年前那个少年在认真求学的景象,原来这就是教授“年轻”的妙招,赤子之心,不随境转,不因时迁。我们新时代青年学子,也应将这赤子之心传承下去,勤奋,勤奋,再勤奋;坚持,坚持,再坚持!

文/通识教育学院“学子访学人”团队成员: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喻文婷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冯琳琳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明清泉

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胡炜杰

2017级哲学专业 陈东华

2017级哲学专业 刘琦

(指导老师:姜艳艳)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