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张必成:一心为学终不悔 赤子情怀薪火传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学子访学人”团队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05-24 字号: 【大】 【中】 【小】

张必成,1940年出生,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湖北大学化学系常务副主任,1988-1990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留学加拿大,从事环境分析化学领域研究工作。1996年4月,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1998-199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从事环境分析化学项目的合作科研工作。曾荣获湖北大学教书育人优秀奖两次,湖北大学科学研究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张必成教授在自家书房里(2002年)

张必成教授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承担研究生《痕量分析》 《分析化学前沿》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曾主持湖北省省级项目两项,参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研究项目一项。迄今为止,主编出版《仪器分析》和《现代科学技术进展》(上下册)两部。50余篇科研论文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美)《Spectrochimica Acta》(美)《Talanta》(英)《Analytical Science》(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其中多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收录。

争分夺秒,终身学习

1960年,张必成教授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化学科(化学系前身),毕业后留校工作,受到领导严格的要求。“上班不久便被系主任罗伯儒教授约谈,他要求我工作的同时重修师范院校化学系本科全部课程,以80分为及格线重新参加考试”张教授回忆道,“罗教授还教导我们青年教师应该过五关,即基础关,实验关,教学关,外语关,科研关。罗教授的约谈为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过好这五关也成了我一生的追求与信条。”

带着恩师的严格要求,张必成在保障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又重新走上了漫漫求学路——重修了化学系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俄文等课程,并全部出色通过考试。文革结束后,于1978至1979年,继续到武汉大学化学系青年教师进修班进修了物理化学、物质结构等化学基础课程,还学习了综合性大学分析化学专业本科课程(如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仪器分析、化学分离技术等)以及部分研究生课程(如对称性原理、仪器分析电子学等),近不惑之年出色完成了“基础关”的要求。

1978年,学校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提高教师英语水平的需要,开设了教师英语班。考虑到英语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习了8年俄语、38岁的张必成决定从零开始,希望努力通过英语语言关,于是决定报名参加英语语言课程的学习。英语班晚上上课,每周两次,每次两节课。由于白天工作繁忙,要想真正学好英语,工作之余挤时间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时最深的感触就是时间不够用,”张教授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张教授每晚备课后的时间、节假日时间全都用来学习英语,就连坐公交、轮渡以及步行的时候都会拿出单词表多记几个单词。根据1982年中国与新西兰文化协定,新方派3名教师来我校办英语培训班,张必成作为我校选派的几名教师之一参与其中,“这是我第一次听外籍教师讲课,口语和听力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障碍”张教授说道,“但痛苦就意味着成长,风雨过后彩虹总是会出现的。”1988年1月,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国家英语水平考试中以总分128分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公派出国人员的选拔考试。

退休后,时间逐渐变得充裕,张教授并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2008年开始编写通识教材,为了精选教材内容,他认真挑选了六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十门技术科学作为教材内容,同时邀请来自物电学院、数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材料科学学院、资环学院等8位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编写,在教材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由浅入深、便于自学上下功夫,于2012年成功出版《现代科学技术进展》(上、下册)一书。言传身教 亲力亲为

张必成教授认为,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与研究性都很强的一级学科。讲好每堂理论课,上好每次实验课,做好每个科研项目,是每位教师的职责,也是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方面。各类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其所学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准确掌握它们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初步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高端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作不久,张必成被分配到分析化学教研组,因此他执教时间最长的两门实验课程是《分析化学实验》和上世纪80年代开设的《仪器分析实验》,也是化学系本科学生的基础课。为了上好实验课,他每次课前认真备好讲稿,做好准备实验。为了能准确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在60年代初国内尚无录像设施的情况下,他反复研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并向老教师请教,力求让这些操作技能通过他的双手规范化,形成一个规范的操作习惯。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他把基本操作技能有目的地分散安排到相关实验中,重点讲授和演示,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操作反复演示、纠正。“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通过教师的亲力亲为,让每个同学都能做到规范化操作,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科研中提高分析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是很有帮助的。”张教授说道。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科研人员必不可少的素养,这种思维方式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学生在严谨的学术氛围里‘悟’出来的。”张教授说。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意识到,大学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精选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化学实验》定量部分增加了具有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的实物分析实验(以下简称为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只给出实验题目、分析对象和要求,未告知实验原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出完整的分析对象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交指导老师审批后方可进行实验。张教授指出:“设计性实验(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使学生真正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走进了实际分析研究工作,实验室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学生认为这里是他们‘发现自己’的地方,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院领导曾对应届本科生就实验课教学质量跟踪调查多年,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认为:在四年的学习中,《分析化学实验》课是老师要求最严格、自己收益最大的一门实验课。“这是分析化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实验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张教授说。

张教授对课堂教学同样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仪器分析实验》《仪器分析》(注:90年代末改为《仪器分析与谱学》)是1988年初开设的化学各本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为了更好地讲授课程,张必成通过学习《仪器分析电子学》《电子线路》《电子线路实验》等课程,掌握了数理与统计、物理学、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为课程教学打下了充分的理论与实验基础。两门课的教学质量都得到学生高度评价,在《张必成老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估成绩表》上,2003级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育专业参评人数100人,参评率95.23%,总分90.25分。

潜心学术、努力做好每个科学研究项目是张教授一生的追求。在他看来,潜心学术是一种沉稳、专注、进取的探索精神,也是以为祖国服务为荣的价值观和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科研精神。张必成在科研方面提倡亲力亲为,这对于及时掌握研究信息、分析实验数据、尽快解决出现的问题是有益的。正是凭借着潜心学术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

1988年8月,张教授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Ottawa的Carleton大学化学系、加拿大分析与环境化学中心进修,主要从事两项加拿大国家级元素痕量分析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于1990年、1994年分别发表在美国国际知名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和《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上。

张必成教授在Carleton大学化学系实验室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研究(1988)

回国后,张教授利用课余和暑期时间研制了国内首创的石墨探针采样装置及气动固体进样装置,建立了完整的大气中APM的采集和APM中痕量元素的分析系统,建立了铜、铁、铅、铬等多种元素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环境科学》《应用化学》《痕量分析》等刊物上,同时被美国生物学文摘、英国分析文摘摘录。1996年4月,张教授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并亲自起草了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的研究项目企划书。通过一年(1998-1999)的合作研究,测痕量汞论文在第三届国际华裔学者分析化学研讨会上宣读,并于2000年在《Speclrochimica Acta Part B》上发表。1999年合作项目接近尾声之际,张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Jimmy教授商定,用前期资助的经费在香港购置一套蜂窝扩散管/滤器组合系统(USA)带回学校继续合作研究使用。他主笔的《大气中气态硒系列的蜂窝扩散管采集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分析》论文2002年发表在英国国际学术期刊《TALANTA》上;《大气中气态铅系列的蜂窝扩散管采集电热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论文2005年发表在日本国际学术期刊《Analytical Sciences》上。

张必成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研究(1998)

淡泊名利 立德树人

“张必成教授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曾多次有机会得到更高的薪酬待遇都婉拒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老师们的好榜样。”化学化工学院原副院长方光荣评价道。

1988-1990年张必成作为国家公派学者留学加拿大期间,其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出色的科研成果深受加拿大光谱学会主席、环境分析化学资深教授Chak的赏识。Chak曾多次表达出希望张教授留在加拿大继续从事科研的愿望都被他婉拒,“科研体系的先进程度、工资薪酬待遇以及养老体系方面,加拿大的确比国内略胜一筹,可我今天的成就都是国家给予的,留学的费用也是国家承担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饮水就要懂得思源。在近代以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老百姓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困苦,我希望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尽一份力。”张教授说道。回国后,他虽然亲自设计、研制了石墨探针采样装置及气动固体进样装置,建立了完整的大气微粒物质(APM)的采集和APM中痕量元素的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系统,但在随后发表的多篇研究性论文却让他的研究团队成员(青年教师、研究生)第一署名,他的名字常以打星号的作者放在最后,充分展示了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关心青年教师及学生成长的思想素质。

加拿大Carleton大学化学系Chak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1989)

【走访后记】

在采访之初,我们曾被张必成教授以自己没有什么大的学术造诣为由拒绝过两次。以至于在教授同意接受采访时,我们一行六人都心怀忐忑。但这种顾虑与尴尬在初次见到张教授时就全部消除了,张教授十分热情地接待我们,他的亲和力一下子缓解了紧张的氛围。采访前,张教授给了我们两份23页纸的手写文稿,记录了他的主要经历和一些对学术、生活以及晚辈的寄语。后来我们还了解到,很多经历张教授已记不起来了,为了准备这次采访资料,还曾打电话请教过同一教研室的蔡教授,最终细化到每个阶段听过什么课、在哪里听以及书的名字都准确无误地呈献给我们。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我们。

之后我们得知,在俄语是国人第二外语的时代,张必成教授38岁又决定从零开始学习英语,并在不耽误白天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最终能够以出色的成绩被国家公派留学。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的毅力与魄力又一次震撼着我们。当我们得知年近八旬的张教授还可熟练运用智能手机各大应用软件进行网上购物、出行、娱乐活动时,我们深刻感触到,张教授一直在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晚辈诠释着什么叫“学习永远在路上”。

在返途中,我们采访团队的脑海里一直浮现着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文/走访学生团队成员:

2016级会计学ACCA专业 李若瑾

201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专业 田源源

201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专业 杜奕佳

2017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思涵

2018级化学生物学专业 柴啸天

2018级制药工程专业 王颖

(指导老师:李文)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