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张广立:中共党史红色记忆的坚定追溯者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学子访学人”团队 编辑:刘曦 时间:2018-09-26 字号: 【大】 【中】 【小】

张广立,1934年2月生,河南新乡人,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的知名学者,湖北地方中共党史研究的著名专家,湖北大学中共党史学科的主要开创者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共党史、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曾参与编著《中共党史人物传》(百卷本)、《湖北英烈传》、《湖北解放战争史》、《中国一大的湖北人》、《为革命献身的湖北省委书记》、《湖北历史人物辞典》等多部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社会科学成果奖。

张广立教授与夫人合影

求学也勤 治学也精

张广立教授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毕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时的张广立便怀有那个时代青年的理想抱负,笃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志向。他原本在当地一所中专院校从事学生工作,因办事勤恳得力受到校领导的赏识而获推荐,于1953年前往当时的中南局所在地武汉华中师范学院读书。张广立本不是文科生,但为了服从祖国的建设需要,便毅然接受组织安排,走上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道路。张教授的夫人姚唯新是广东梅州人,通过全国统考来到武汉。在当时的中国,所读大学都要靠国家分配,张广立和夫人就是这样带着满腔热血留在武汉这座城市不懈奋斗,为国为教育贡献一生的力量。在华中师范学院政教系学习后,张广立进入武汉师范专科学校任职,后来又被学校推荐到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师从著名党史研究专家胡华先生。

在求学的过程中胡华先生在党史方面的造诣让张广立受益匪浅,他带给张广立的不仅仅是学问,还有“甘坐冷板凳,一心做学问”的精神,这种精神后来在张广立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支撑作用。党史上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让他动容,那些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也让他深受震撼。张广立坚定了研究党史的决心,立志要把更多英雄事迹挖掘出来。他努力学习,希望能把所学的知识带入今后的工作中,去鼓舞更多的人去为理想事业而奋斗。不料学成之后,四清运动、文革相继到来,研究工作曾一度被迫停止,直至文革结束才逐步得到恢复。

张广立教授是湖北党史研究的发动者,他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研究工作,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但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有正式武装力量之前都以地下活动为主,且湖北在一段时间里自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后并没有大规模的革命根据地,所以采集党史研究资料极其困难,很多时候需要深入实地探访。再加上战时长期兵荒马乱的影响,亲身经历过革命年代的人很难找寻。采用田野调查法需要在当时还很落后的老区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环境条件十分艰苦。此外,很多时候相关记载都是在各种碎片化的资料里,因此张教授的学术研究并非简单的因循前人足迹,而是自己去开创湖北地区党史研究的新天地了。

张广立教授参编的《中共一大的湖北人》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张广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编撰出了《湖北解放战争史》《鄂豫边区抗战史》《鄂豫边区民运工作史》《国民党崩溃前夕的武汉经济》等足以光照湖北省党史研究历史的“开山之作”。而这些成就在张教授看来却是自己的分内工作,他说:“党和人民的要求、时代赋予的任务,是我治学的出发点,党史研究是我们这代人继往开来、承前启后、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我力求适应党和人民的需要,努力担负起时代赋予党史工作者的重任。我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还有事业心、责任感,这是我治学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取得成果的关键。”

改革开放后受同学邀请,并得到中共元老何长工、习仲勋等同志的支持,张广立教授又参与了组织编撰《中共党史人物传》。该书由何长工同志牵头,胡华先生担任第一任主编,全国各省市设置编委分会收集整理党史人物事迹,定期汇总至总编委会进行修改并出版。这套书自1980年开始出版,到本世纪初已经完成了100余本,张教授亲身参与其中大部分工作。这套书籍既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史料丛书,又是一套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更是一套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备书、党员干部的案头书、工具书,在党史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堪称党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就参与编撰此书的初衷,张教授跟我们谈到了英雄的意义,他说:“英雄对民族,对国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建立了新中国,但是我们绝不能忘记为了这个国家而牺牲的先烈,不能忘掉那些为了民族振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张广立教授在求学路上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并且全心投入学有所成,在治学过程中虽条件艰苦却依然满腔热忱做出不菲成就,实令我辈后生仰止。

在马言马,一生言马

张广立教授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事业。从当年的青葱小伙,到如今的耄耋老人,张教授一直浸淫于党史研究之中,孜孜不倦,始终抱着“我故乐此,不为疲也”的态度。他始终笃定: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道路比较曲折。最典型的就是苏联解体,表面上是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实际上苏联解体是由于苏共未搞好自身建设、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这本身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因而并不能拿苏联解体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张教授还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不断提出新思想,我们用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他还拿出茶几上的报纸,为我们解读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相关文章。张教授清晰的思路,鞭辟入里的分析,深入浅出的表达,让我们由衷佩服。

而谈到当代青年时,张广立教授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只通晓书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而走向社会时却发现所学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针对这个较普遍的社会现状,他从教学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解决办法。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上课首先不能照本宣科,只着眼于教材,应开展启发性教学,通过教授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研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单独某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并不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的,学生是要真正的“学进去”。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最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来说,要学会扩展所学知识,真正知识的获得其实是源自工作经验的积累。在大学阶段,学生就要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自己去研究感兴趣的领域和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始不断积累经验,为今后就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2018年全国两会,张教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改革开放潮流的。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能实现伟大复兴。张教授就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发表了他的见解和看法。如“中美贸易战”焦点问题,他认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必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这不仅是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较量,中国代表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利益,和美国在经贸方面的抗衡实际是中国代表各国积极维护国际既有格局,促进多边贸易,共享发展的成果。中国一直以来都在为维护国际协定公约而努力,这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国际问题上的魄力。此外,张教授还为我们解答了朝韩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方面的疑惑。我们都深深地被张教授的真知灼见所折服,感受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开阔的眼界,同时也坚定了理想信念,我们对中国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心系后生 诲人不倦

张广立教授虽然年事已高,多年不在教学研究一线,但他十分关心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他向我们询问学生入党情况以及学习状况。张教授表示:“在当今社会,学历不高肯定会影响到以后发展的。不过作为大一新生,不要去考虑太长远的事情,你们就做好当前,从小事做起。平时多看书,多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在校园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培养独立的思维和思考方式。但是现在你们可能社会实践经验不足,那就要从小文章写起,涉及的面不要太宽泛,要练,慢慢来。”在张教授看来,我们这一代人,是年轻富有活力的一代,是不服输、勇敢闯的一代,是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他对新一代寄予厚望,也认为我们必将很好的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张教授亲切地询问我们的课程进展和学习问题,并对我们团队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一些特殊的、更为严格的要求。他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研讨会有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出席,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马院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视。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要求,学生不论是志愿填报还是调剂而来,既然学了思政专业,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安排自己的一生,在马言马。在大学阶段,具体来讲,大一大二就要积极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争取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认真接受党课培训,在毕业之前争取入党或成为预备党员。若毕业之前未能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毕业后也要继续努力争取。只有在这方面严格要求,最终才能一步步达成目标,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让马克思主义深入我们的骨髓,真正成为我们毕生的信仰和追求。”

回顾之前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总觉得当代大学生似乎缺少了英雄前辈那种斗志,我们这一代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吗?针对我们的疑惑,张教授表示:“这主要是时代不同的原因。我们国家之前曾以阶级斗争为纲,国家要求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有坚定的革命精神,随时准备为党和国家牺牲一切。而现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你们青年人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烈们的革命精神在今天转化为改革创新精神,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建设者就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楷模。即使国内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一些错误思潮的大肆传播,易使部分青年人忘记初心,迷失方向。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青年人要加强自身建设,要坚定理想信念,抵御错误思潮的入侵,一心一意跟党走!

白首不渝 相濡以沫

张广立教授与夫人姚唯新教授结婚至今已风雨同舟五十载,二人相知相伴。姚教授说自己当年是军体委员,而张广立是团组织书记,1954年两人在武汉因抗洪相识、相恋,当时生活很艰苦却没人喊苦,闲暇时大家聚在一起唱苏联歌,或是全班同学一起去看电影。婚后,由于工作原因张教授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虽然时间短暂,交通也不方便,但回家依旧是他心中最美好的事,那条通往家的小路也不知被张教授走过多少遍。两位老人的爱情故事配上歌曲《从前慢》中那句“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有够爱一个人”再合适不过。如今老两口没有和子女在一起生活,但日子过得却丝毫不逊色于年轻时候的二人世界。张教授喜欢去学校老年活动中心阅览室读书看报,坚持看新闻写日记,他说:“我的日记本能放三四个箱子那么多啦!现在看完新闻后还会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看法。”姚教授则参加了合唱团,每周两次参加活动。姚老师拿出自己参加合唱比赛的照片给我们看,神采奕奕的她简直像一个活力满满的少女,快乐的笑容感染了我们团队的所有人。

姚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自己整整一抽屉的唱碟,说自己在家没事的时候就会拿出来听一听。我们打趣的说:“让张教授陪您跳跳舞嘛!”两位老人被我们的调皮逗乐了。老两口互不干涉生活却也相濡以沫,不管两人各自的安排怎样,总会抽出时间一起去外面走一走,沿着沙湖散散步。在姚教授向我们讲述的时候,张教授眼神似水,十分宠溺的眼神看着姚教授,嘴角挂着幸福的笑容。这大概就是爱情最好的样子了。

张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奉献,钻研学术,给后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研究成果。虽然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依然坚持阅读,做到思想与时俱进。张教授“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青年人更要多读书,从前辈那里汲取更多的智慧,才能开阔眼界,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走访后记】

与优秀的前辈学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未免有高山仰止之感,因此在第一次去拜访张广立教授的路上,我们团队几个人内心是很忐忑的。然而,敲开家门后我们才发现,所有的顾虑与担心都是毫无必要的。张教授精神矍铄,满头银丝,却毫无凌乱,面目慈祥,待人热情。我们也见到了张教授的夫人姚教授,虽然时光已经染白了姚教授的头发,但是岁月却使得姚教授更加具有知性美,更具有那种知识分子的风骨。张教授家的客厅整洁而明亮,桌面皆是一尘不染,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随后便愉快地开始了此次访谈。

张广立教授夫妇与访学人团队留影

我们第二次拜访张教授时,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和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点。张教授虽然早已远离教学研究的第一线,但对于当今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依然保持关注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毫不吝啬地向我们讲解和传授。在与张教授的交谈中,我们明白了“学习”的真正内涵,发现了自己学习方法方面的不足,进一步了解了在大学阶段就要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重要性,并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

张广立教授一生在中共党史、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方面倾注全面心力,以勤勉求是的精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培育出了很多的优秀学生,其成就让我们后辈敬仰。但这些在张教授眼里却是“谨以这样的实际行动,告慰湖北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教育培养,仅此而已。”张教授的虚怀若谷、习静如山让我们无比敬佩。

走访张广立教授及本文成稿过程中,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离退休工作处等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文/“学子访学人”团队成员: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胡炜杰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雷晶琳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周越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姚奇君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哲学专业张硕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哲学专业胡守稷

(指导老师:姜艳艳)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