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湖大故事之我的老师】李荣娟:优秀的老师让学生终身受益

来源:湖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2-10-24 字号: 【大】 【中】 【小】

李荣娟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是1991年进入湖北大学行管系学习的,在我的大学阶段,很多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周勃、饶士奇、方国雄、洪威雷、顾蓉等一批老教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行管系建系十周年学术报告会

记得周勃老师讲历代公文选读的时候,学生都往第一排挤,周老师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如数家珍。还有一批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比如我的辅导员许纯玲老师,大学毕业暑假我因留校实习,没有地方住,许老师把我接到家里住了两个月。还有班主任康健老师、卢斌老师等等,他们在学业上、生活上都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

李荣娟看望周勃老师

这些老师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学问学术上具有“钉子”精神,善于钻研、精湛求索;在学生学业上具有“蜡烛”精神,牺牲自我、关爱学生;在事业上具有“工匠”精神,敬业专注、精益创新。2015年,我们91级行管专业的学生毕业20周年聚会的时候,周勃教授写了一首诗,“蒲香酒正酣,相逢唤语喧。人生须历练,苦旅几经年。梦在豪情在,奋翅艳阳天。桃李千行绿,春光万里妍”。这是老师们对我们的祝福,这也是老师们品格的写照。

今年是第38个教师节,也是我们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建系38周年。作为行管系第一届本科生、第一届硕士生,我对行管系由“三条汉子、两张桌子、一间房子”艰难起步到发展壮大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

1984年学校改制为湖北大学后,要筹建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非师范专业,我的硕士生导师、系主任饶士奇老师是行政管理系筹备组的三位老师之一。他们自力更生,遍寻人才、遍访名师,深入基层培训干部队伍,远赴海南合作办学,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

左三为饶士奇教授

没有师资,就“派出去、请进来”,从各系选拔优秀人才送出去培养;没有专家,就遍访学界,请来最顶尖的学者,如公共管理学界的泰斗夏书章老先生、北京大学的赵宝煦先生、梁守德教授,复旦大学的王邦佐、曹沛霖教授、吉林大学的王惠岩教授、中山大学的王乐夫教授等等大家,当年都是行管系的兼职教授,那种“谈笑有鸿儒”的学术氛围至今让我怀念。在人才培养上,老师们很早就提出了“一主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加大主干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训练,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对外开放和办公自动化的需要。这些理念和思路在今天看来仍很先进。在办学条件上,上世纪90年代初,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电脑是何物的时候,行管系就自筹资金建设了现代化的语音室、办公实验室。

行管系首届硕士毕业生合影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行管系的硕导很少,课开不出来,饶老师亲自把我们第一届5位研究生送到武大去听课。很感激这样的跨校培养,为我后来到武大、北大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饶老师等一批老教师们筚路蓝缕、砥砺前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湖大习坎精神最好的诠释,让我们学生终身受益。

饶老师还经常讲一句话,“不要眼睛向上,要眼睛向下,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这个理念影响了我们一大批学生扎根基层,久久为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深受影响,在2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也一直坚持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博士义工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从课堂教学来说,我一直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分析、参观走访、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分析公共问题、理解政府职能、探寻治理良策。从服务社会来说,2008年我组建博士义工队、2012年起我连续10年担任省党代表,都是践行这个理念,希望尽己所学、尽己所能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对话】

记者:今年您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奖章,您认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一名高校老师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李荣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国家社会对劳动者的最高荣誉,对一名高校老师来说,获得这个荣誉。我觉得它意味着对我们高校教师师这个职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尊重、肯定,是一种鼓励:当然,也是一个鞭策,我想这个荣誉它不属于我个人,既是组织的培养,又有同事的帮助、学生的支持。我们要和其他劳动职业一样,更好地履职尽责,担当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者:从教20余年,您认为如何做一名教学相长的老师呢?

李荣娟:严格来说,我是一个重视教学更甚于科研的老师。我认为教书是一个很神圣的事情,教好一个学生,是更有意 义的事情,我内心觉得一个老师首先要把课讲好。作为一个老师要教学相长,作为一个“人师”,你要去提高自己思想 道德的修养,你要做为一个学生的引路人与贴心人,去示范,去引领,去点燃。第二则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这个学术素 养,做好一个“经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去帮助他们构筑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

记者:您认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如何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

李荣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强调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必须面向国家需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市场要求,我们要把学术研究和创新回归到服务于田野,服务于实践,服务于人民,这样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学问。关起门来做学问和走出去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引导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向社会,走出去会发现丰富的资料与大量的知识,智者在民间。

记者:您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是幸福的么?您又如何定义这个“幸福”?

李荣娟:我觉得天下最幸福的职业就是教师了!这种幸福感就是来自这种人才培养的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点滴的进步和成长他自己感受不到,但作为老师,你会看得很清楚,这是一种收获的喜悦。学生成长了、学生成才了、学生成就了,就是我的成功,我乐在其中。就是我幸福所在。

记者:今年教师节,您最想说的一句话?

李荣娟:今年是喜迎二十大,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具有特殊和重要意义的一年。我的父亲是一位有着40年教龄的中学教师,今年已经80岁了,老人家一直教育我要感恩组织的培养,要为学校、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前几天,他发了一个短信给我,“不忘初心感党恩,立德修身育新人”。我就特别想在今年教师节,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相关报道链接:《湖北大学报》、湖北大学视频号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