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湖大故事之我的老师】谭崇正:唯热爱可追人生《曙光》

来源:湖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胡轩 编辑:党宣 时间:2022-12-07 字号: 【大】 【中】 【小】

1920年10月的一天。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由刘伯垂召集,董必武、张国恩、陈潭秋、郑凯卿、包惠僧、赵子健齐聚武昌董必武寓所,以会议的形式,成立了中共武汉早期组织。一百年以后,一幅名为《曙光——中共武汉早期组织诞生》的党史美术作品在湖北武汉绘就,生动再现了这一幕。经专家评审,这幅兼具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美术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近日,《曙光》团队主创、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谭崇正教授接受采访,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200余幅草图

2020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湖北省文联、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组织相关画家,计划完成13幅美术作品的创作。我收到的任务是创作中共武汉早期组织的诞生,2021年6月交稿。时间紧急,任务艰巨,于是我很快组建了一个4人创作团队,包括湖北美院的钟鸣教授、黄冈群艺馆的杨金卯老师和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院的谭溟鸿老师。

但我们不是党史专家,既对中共武汉早期组织成立的历史不熟悉,对参加会议的几位先贤也不了解。于是我们开始着手四处拜访,先后拜访了武汉市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史专家,寻访革命先贤的后人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搜集革命先贤的照片,研究他们的出身背景、年龄长相、穿着打扮和行为习惯等,我有一本专用的速写本,上面详细收集了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等几位革命先贤的基本信息,还画满了他们或站或坐、或正或侧、或中山装或洋装等各种样貌设计草图,大概有200多幅,这些都是在广泛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基础资料收齐后,我们开始画小稿给专家们提意见,并尝试着创作较为完整的素描稿。其间,省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省文联、省美协和湖北大学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先后过来视察,对画稿提出了许多建议和修改意见,我们也是边画边改,前后五易其稿才基本确定下来。

与时间赛跑的人

2020年10月,我们开始着手画正稿。正稿高3.5米,宽2.86米,我们把两张丈二宣纸完整地贴在湖大艺术学院的画室里,从上到下把墙壁铺满,还拐弯铺了一段在地上。2021年1月,党史研究室的一位专家过来参观画作创作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画面好像多了一个人。”——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当时就把我整懵了。反复核实确实多了一位!1920年会议期间,李汉俊正在上海开会。这样画面主体就由8位减少到7位,整体布局和设计就要全部改变,也就意味着画了两个多月的正稿白费了。

但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推倒重来。更令人着急的是交稿时间提前到了4月,这又是给我们当头一棒。在如此有限的时间之内重新创作一幅这么巨大的作品,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我用了整整一周,几乎是不眠不休地重新绘制了一幅小稿——人物减少一位,其他7位在画面中的动作、位置都进行相应的改变,画面前后的背景等也进行了重新设计。

小稿完成后,经专家审核通过,我们再次开始创作正稿。此时已近年关,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材料搬回了老家。这个春节真是非常特别,我几乎没怎么串门。大年三十晚上,家人都围坐在一起热闹地看春晚,我把自己关在画室,面对着一整面墙的宣纸,陷入了紧张的忙碌之中。

在绘制顶端以书柜和箱子为主体的背景时,我站在两米多高的“梯子”上持续作业。 “梯子”是由桌子和凳子搭成的,由于画面设计要虚实结合,水与墨运用也非常讲究,特别是干湿程度的把握很令我头疼。画面太大,为保持墨的湿度恒定,确保作品质量,我必须长时间站在“梯子”上。连续4小时,没喝一口水,没抽一根烟,等下来时,我发现两只脚都肿了。

《曙光》的诞生

2021年4月最后一周,我们终于交上了作品。

作品构图选择以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时的会议讨论场景,以董必武为核心的人物依次排列,看似平静的画面中酝酿着革命的力量。创作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历史细节特别是重点物品的还原,比如《中国共产党章程》(手抄稿)和《共党产宣言》(早期红本名称)到后来的《共产党宣言》(蓝本)进行反复推敲和考证,以确保创作艺术加工时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着力运用现代图式和笔墨语言去塑造人物和环境,以写实手法凸显主题,把握好作品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我记得最后一幅小稿快结束时,我们艺术学院许开强院长来画室看稿。他说,这幅作品差点光,我指着画里的灯说,这不是光么。他说,这还不够,中共武汉早期组织成立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有曙光的意味。在他的启发下,我们设计了从右上方斜照下来一束笔直的、非常明亮的光。于是,整幅作品的名称与主题一起,呼之欲出了——《曙光》。

我从15岁开始学国画,因为热爱,不计得失、不计辛苦,一路走来已有40年。应该说,画一幅肖像画、历史画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曙光》的创作过程,却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任务变成压力、压力变成使命、使命变成动力的一个过程。从收集资料到拜访专家,从上级检查到整个创作过程,我们不断加深对历史的了解,逐渐发现自己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贤的崇敬不断提升,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为了一个共同革命理想,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比如董必武,他办学校、开报社,全部家底都拿来创业,所有收入都拿来干革命。正是在这样纯粹的理想照耀下,才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

我被这样纯粹的理想所感动着,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甚至舍不得用一点橡皮,出一点错,每一笔每一画,都尽量确保准确、精细。我们这一辈人赶上了好时代,不用像革命先贤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但尽吾辈之所能,为党和国家做点贡献,也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家国情怀之所在。

作品完成之后,获得2022年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并经过层层审核,最终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该展览馆是一座中国共产党的永久性、综合性的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论述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时,提及了该展览馆,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历尽艰辛创作《曙光》,就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一种诠释和践行。

2016年,我和另两位画家创作的国画作品《青铜文明》也入选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对此,我都深感荣幸。我许多学生的作品现在也经常参加全省展览、全国展览,我总跟他们说,要保持热爱的初心,融入时代,大胆创作,艺术探索永无止境。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