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涂怀珵: 德艺双磬、成就卓然的诗联家

来源:湖北大学报 作者: 编辑:夏婕茜 时间:2020-11-30 字号: 【大】 【中】 【小】

2018年阳春三月,我们有幸采访到“跟时间赛跑、为校院争光”的文学院退休教授涂怀珵。涂老师退休多年,却依然笔耕不辍,其文字屡屡出现在各类期刊文集中。更令我们惊讶的是,眼前的这位老者竟有如此传奇励志的人生经历,听他讲述往事,我们深切感受到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德艺双馨非虚名,成就卓然是苦功。”这或许是我们采访之后的最大感受。

峥嵘岁月锻心志 激扬文字点江山

1936年,涂怀珵出生于江西省新建县(今南昌市新建区)一个贫穷的乡村家庭。尽管当时战火纷飞,但作为乡村私塾教师的父亲丝毫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涂怀珵曾在《文学小传》中深情回忆自己从小就在父亲的戒尺旁硬着头皮背书的情景。父亲的教导让幼年的涂怀珵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其一生如初、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一段无大中小学文凭却能执教高校的传奇。

涂老师是地地道道的“自学成材”。

他生于穷苦人家,在父亲的教导下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并且将这份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深深镌刻进了生命之中。但是由于战争的炮火和生活的艰难,刚刚上完两年私塾的涂怀珵不得不辍学去给人家放牛。尽管如此,他仍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坚持自学,效法古人“负薪、挂角”。艰苦的生活没能掩埋他那颗求学上进的心,反而磨炼了他自学成材、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的意志。

“朝鲜开战激,为国我参军。拜别爹娘去,血肉筑长城。”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拉开了序幕,年仅十五岁的涂怀珵怀着报效新中国的壮志豪情,辞别家人,志愿入伍。在“吹角连营”的军旅之中,年幼的涂怀珵在训练之余经常拿起自己稚嫩的笔杆书写饱含深情的文章,抒发对新中国的无限赞美。例如,他在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创作《国庆节感想》,“凄惨的浓雾尽散,天空变得明朗了,出现了一轮红日,照耀着千百的贫困同胞……”这篇在军队中诞生的处女之作在连队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他日后从事文学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涂怀珵转业到农业厅机械厂当起了统计员。尽管工作辛劳,他还是积极寻求一切学习的途径,不仅在当时位于武昌阅马场的湖北大学旁听工业经济函授,还在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大前身\中文系听汉语言文学的课程。

在自学完成中学课程后,涂怀珵于1963年带薪参加全国高考,仅中文一科就考了95分,凭优异的成绩按填报的第一志愿被华师中文系录取。于自学而言,涂怀珵无疑是成功的,然而现实又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一场洪水使涂怀珵的父亲在江西家乡受灾而死,母亲因心生焦虑患上“青光眼”以致失明。为了照料行动不便的母亲,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幸而长江日报社接收他为记者,并为正在为生计发愁的母子俩提供了一间小屋居住,母子两人长年相依为命,从此涂怀珵便开始演绎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记者角色。

时人不识凌云木 待到凌云始道高

初入报社,涂怀珵经常受到别人的轻蔑与无视。但他怀着一颗进取上进之心,将别人的轻视化作前行的动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卯足劲耕耘,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下比别人更多的功夫做事,向经验丰富的记者虚心请教,每日奔波于各地收集素材以至于顾不上吃饭。在报社工作期间,他积累了200万字的采访。

让同事改变对他的看法的,是他于1965年发表的事件通讯《失去亲生儿子之后》。这篇通讯表现了工人阶级的高尚情操,引起了社会轰动,国内许多报刊相继转载并介绍到国外,他也因此被推荐进入《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史册。2000年1月,《武汉晚报》甚至连续三天在头条的位置,重提他当年采写的这篇作品并配上他的“工作照”,以期再度“点燃亿万人心中圣洁的感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十年的“文革”浩劫给高校的教育事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冲击。为了恢复高校教育,涂怀珵在上级领导的要求下从长江日报社调到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中文系讲授写作课程。41岁的涂怀珵又踏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把每一节课讲好,讲出自己的特色,涂老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一个写作课老师,凡是教学大纲里规定要讲的体裁,都应该能写,而且要写得出色。要求一个写作课老师同时在诗词、小说、报告文学、新闻通讯、散文、影视脚本等均有建树,这是何等难事,简直近乎苛求!

而涂怀珵正是这样“苛求”自己的,并且也奇迹般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上述各体裁的全国性评奖中,他均有作品获奖。如小说《“含川斋”见闻》获全国“红烛奖”最佳作品奖;电视艺术片《共和国之光》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后,获全国“星火奖”一等奖;报告文学《为赢得21世纪:开拍!》获得全国“红烛奖”一等奖;《潘庆洪兴教记》荣登《光明日报》;散文《告慰》和《说来也巧》均获全国性散文征文一等奖,并被收入《学生写作经典范文》一书中。多种文体获奖充分证明他达到了多种文体打通关的目标。

未出土时先有节 已至凌云犹谦温

“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想知道我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我实话实说,不是清华,也不是北大,我是社会大学毕业的,放过牛,当过兵,干过工人。”

涂教授向我们讲述他第一次登台讲课的情形,并且从一个发黄的硬袋中取出了一沓纸摊在桌上,看得出来有年岁了。

“这可都是我的宝贝啊!”涂教授骄傲地说。

我们一看,原来纸上尽是学生对他讲课音容的描写和受益匪浅的心得,涂教授视其如珍宝。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只是“术”层面上的要求,能做到想学生之所想,俯下身子和学生共成长才是真正的“师者”。

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涂怀珵探索出一套具有个人特色的三个“乐学”公式,一是积极性=目标价值×期望概率,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蒙佛龙提出的一种“期望理论”,并将其内涵归为上述公式。实践证明,它是激发人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二是1+1=3,这是电影蒙太奇学派的著名公式,也可列为:A+B=A×B。它不是表示二者简单地添加,而是两个组合在一起便能派生出新意的符码。三是8-1>8(小时),一位英国教授在《教学与艺术》中说过:“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激发想象,善于鼓励”成为涂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

涂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完全主动、高度自觉的积极状态,为他们每一点进步给予意见与鼓励。涂怀珵认为教师不仅应该做学生指路人,还应当是学生的“人梯”,他曾写诗呼吁:

高霞得月方成彩,劲竹依岩始自颀。

长愿人梯如岱岳,敢肩芳草拂云飞。

为催诗国中兴早 尚愿多人作郑笺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不久,文学界百废待兴,许多领域亟待“拨乱反正”。恰在此时,著名古代文史学家、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顺应时势,发表《关于对联》一文为对联鸣不平,“(对联)它本应该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不知为什么,却被我们的文史学家一致同意将它开除了……”

当涂怀珵读到程千帆对楹联的发声之作后,心中波澜起伏,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平反对联的错案。

有谁曾想到,只此一诺,便是一生。甚至有人称涂怀珵是“把心‘嫁’给对联的人”。

“程老师,我觉得杜甫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对联作家。”

1986年开春不久,程千帆先生应邀到湖北大学讲学授课。课余之时,涂怀珵将自己对杜甫的看法告知程千帆,程老师沉思片刻后微微颔首,鼓励涂怀珵在楹联研究道路上前行。

实际上,程千帆先生对涂怀珵的研究颇为上心,即使回南京卧病在床时,亦书信嘱托涂怀珵“要学孔子那样重视诗歌理论研究。”涂怀珵后来感念程老,亦曾作七言绝句:

诗作知其所以然,仲尼导论在秦前。

为催诗国中兴早,尚愿多人作郑笺。

“板凳需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楹联文学这个边缘性学科上踽踽独行了二十年后,涂怀珵终于以一篇《论联律萌芽四个阶段》震惊了学术界。

在楹联学界,关于楹联的起源争论已久但无统一之论,但涂怀珵的《论联律萌芽四个阶段》对楹联的产生时间和评判标准做了明确解释,解决了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楹联起源问题。

涂怀珵的理论研究成果“发前人所未发”,将对楹联历史的讨论推向了更为深入的阶段,受到海内外楹联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与认可,并屡获大奖。

老骥伏枥未敢歇 其志尤在天下文

“夸父持筇志未移,此情最是退休时。欲书长卷心难静,不话生平党亦知。”

1996年,涂怀珵从湖北大学光荣退休。本该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时候,他偏偏选择继续在学术和社会上发光发热。

人有数事绕心头,怎易安宁静如水。

他坚守初心,总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意义,最重要的在于我们的传承。为此他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筹建湖北省暨武汉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为了表彰他在楹联文体创作、文化研究和教育普及等方面做出的贡献,中国楹联学会于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授予涂怀珵“德艺双馨楹联家”称号。2014年涂教授荣获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提名奖。

在学术上,退休后的涂怀珵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远的不说,仅在湖北大学第二届(2007-2017)离退休教职工学术科技成果评奖与展示活动中,他交出这十年内公开发表的论文就有33篇之多。并且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如《人民日报》的《散文的香》,以及《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上的《新闻标题与诗学》;《光明日报》上的《论〈渴望>编剧的得与失》以及《滕王阁竹刻楹联堂序言》;《文艺研究》上的《试论毛泽东“两行诗”》;《新华文摘》上的《选谁、挖透、写够》等。

一个没有大中小学文凭的人何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也许正如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所说,他的成就是在别人抽烟打牌的时候努力得来的。涂怀珵的特点一是“非常认真”,二是“非常执着”。

“我在含川斋里苦度写作生涯,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己任。”

在我们采访涂怀珵教授时,他已是耄耋之年,但仍旧黎明即起进行文学创作和整理过去的文学成果,日复一日,坚持多年。

涂怀珵曾写过一首《沁园春·寄语自学青年》寄语青年学子,“君不争雄让与谁?”这又何尝不是对涂怀珵教授最好的诠释呢?

西蜀贫僧,能朝南海,一钵何奇!故囊萤映雪,善凭地利;悬梁刺股,不待天时;凿壁偷光,负薪挂角,未靠人和靠自为。普天下,凡学林勇者,都是吾师。

青春来去如期,经不起花前月下移。况书山峭壁,停攀则坠;江山巨翼,怨滞思飞;峡内三通,国中四化,君不争雄让与谁?寒窗夜,寄心头数语,不尽依依。

不做昙花枝上蕊 甘为雪地火中薪

2019年夏至,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涂怀珵诗词论集》一书,图文并茂,独具匠心。有篇书评短讯中报道说“作者出书,也需要‘农民心态,工匠精神’。”其实早在此书出版之前的1992年3月14日,八十七岁高龄的臧克家老先生就在北京写信给五十六岁的涂怀珵,寄予希望的同时也告诫道:“出书不要趋时髦,要扎实工作,以高质量争先。”臧老的指教,在涂老师心中“警钟长鸣”,他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到八十岁才决定陆续出版搁置多年的七部著作。说是搁置,其实是在时间的更迭里不断酝酿与修改。《涂怀珵诗词论集》一经面世就甫获好评。可以说人见此书,眼前一亮,美如一现之昙花。楹联家陈东成曾咏昙花“一世辉煌争一瞬,千般绚丽越千年”,湖北省著名诗人黄金辉亦有诗云:“一现昙花称壮美,三思事业要恒常”,但是涂老师则言志曰:“不做昙花枝上蕊,甘为雪地火中薪。”这预示着八十三岁高龄的涂老师要继续老有所为。


走访学生团队成员: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志广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璇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寿雨超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李梦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编辑出版学专业 陈可欣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新闻传播类 李心月

通识教育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陈仕佳

(指导老师:叶雨玲、邓琪)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