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桃李芳香遍荆楚 师者德行传四时——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教师团队掠影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杨之帆 李爱涛 卢轶婷 马菲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3-11-15 字号: 【大】 【中】 【小】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话——他做人秉持“心有大我”的志向,超越了个人的狭隘视野,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他做事本着“至诚报国”的原则,以真挚的心灵和全力以赴的行动,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2023年,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教师团队光荣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湖北大学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教师团队隶属于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湖北大学前身)创办时设置的农事教育系,学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其教师团队也不懈践行这一思想,历经数十年赓续传承、矢志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胸怀科技报国之志,聚焦“卡脖子”难题,勇做“揭榜挂帅”先锋,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师者如春雨,以德立教,滋润万物

传道于人,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传播德行。教师的德行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滋养学子品格。湖北大学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教师团队的“传道”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知识。

团队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湖北大学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与微生物教研室,原系主任罗忠训教授留学回国后潜心教学研究,身患重疾,肢体不便,仍坚守三尺讲台,用左手板书为学生授课。

以罗忠训为代表的老一辈教师团队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和国家杰青黄灿华、常永生、张爱兵等杰出人才,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师德为先、以德施教的信念已印刻在团队每一代教师的内心深处。

新时代,传承者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涌现出国家特殊津贴专家马立新、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何玉池、湖北省“楚天园丁奖”获得者陈守文等新一批师德典范。团队积极建设党建育人品牌“党员暖心工程”、学生育人品牌“启明星工作室”,获批德育基地,培养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王勇等一批优秀学生。

师者如夏树,以生为本,庇护成长

授业解惑,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更要从学生出发。教师的引导如同夏天的树木,繁茂且慷慨,为学子的成长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团队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的能力。

团队推动构建校本特色生物学教育模式,取得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和实践成果。团队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全面科学素养、宽广国际视野和深厚家国情怀的生物学创新人才为目标,依托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将思想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团队带头人马立新教授任院长期间,力推本硕博贯通的“十年树人计划”,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全覆盖,鼓励学生本科阶段就进入实验室做科研,其中“十年树人”学生陶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论文。

同时,团队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指导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等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注重实践育人,培养的研究生王紫欣等远赴西藏支教。团队还充分发挥成员海外留学背景优势,开展双语教学,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优秀生物学人才。

近5年,团队主持国家、省级教研项目9项,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师者如秋叶,以老育新,传承不懈

传承不息,不断吸纳人才,才能维持团队的活力。教师如同秋叶,以己身化为泥土,滋养出更多的新叶。老教师们不遗余力地帮助新教师,激发出更多的活力。

团队现有成员34人,从“60后”到“90后”,是一支人才多、海归多、党员多的“三多”明星团队,有国家、省级人才27人次,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和党员教师均占比2/3以上。团队中有1名生物学博士学历辅导员,25人担任班主任,3人为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

团队实行“严入口、重引领、强业务”的全过程建设模式,通过公开课、学术沙龙等形式“老带新、传帮带”,营造“岗位不同,目标相同”的团队氛围。

一批青年才俊在团队培养下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省级人才李珊珊、李爱涛、张冬卉成长为国家人才,青年教授江正兵成长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何玉池成长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爱涛荣获“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团队发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师者如冬日,实干报国,攻坚克难

言传身教,不仅要口说,更得实干。教师如同冬日,不畏严寒,融雪化冰,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团队的教师始终聚焦“四个面向”,坚持用自身行动回报祖国。

一方面,团队始终坚持面向国家和湖北省生物科学发展前沿与生物经济重大需求,大力开展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合成生物学重点应用研究。在酶资源挖掘与催化机理研究领域,马立新等开发出基于Ago编程酶新冠核酸快检方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生物催化工艺与酶工程领域,江正兵创制个性化复配纤维素酶新产品,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酶设计与改造领域,郭瑞庭破解困扰产业界数十年的“红色万能酶”P450结构,促进了绿色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近5年,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课题7项、子课题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横向项目1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亿元。

另一方面,团队坚持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地方发展大局为己任,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速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团队与湖北三宁化工等30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建成一批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李爱涛等开发尼龙单体生物合成新工艺,解决了尼龙传统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卡脖子”难题,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并在湖北化工龙头企业实现量产转化;杨世辉等利用非粮原料,通过高产稳产工业菌株厌氧发酵生产大宗醇酸产品,推动其产业化落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陈守文等聚焦系列微生物育种及发酵工艺,助推湖北绿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球杆菌肽生物制造行业头部企业。

楚水汉桥,江山代有才人出。湖北大学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教师团队秉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以生物学学科入选湖北省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为契机,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未来,团队也会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不断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1/15/content_631513.htm?div=-1

(审稿:刘怀元)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