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学校领导带队赴深圳鹏城国家实验室、某装备有限公司、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华为松山湖基地等走访考察有组织科研、新工科建设、有组织服务产业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等工作。
2024年度湖北大学科技工作会议现场,材料学院吴聪聪教授分享此次广东企业行的感受——“产学研合作,科技前沿驱动产业革新”。
记者:您是通过人才引进项目来湖大的,这几年在学校发展如何?
吴聪聪:2019年,我回国入职湖大,加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薄膜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新型光伏材料和器件、仿生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研究。
回国前,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该校材料学科的优势之一就是科研产业化。回国后,立足国家与地方需求,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质效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这几年来,我们团队立足功能薄膜与器件探索了许多校企合作的路径,我本人也通过与省内光伏公司合作获批了湖北省重点项目。我的总体感受是当前从国家、地方到我们学校,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与支持力度都很大,我们科研工作者迎来了很难得的机遇期。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产学研用贯通结合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探索上,我们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两年我感到周围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走出实验室,主动了解社会所需、企业所需,但要实现彼此的同频共振,还需要时间。
记者:参加学校这次广东企业行,您有什么感受?
吴聪聪:这次广东行,2天走访3个城市、4家单位。我们深入了解到地方产业的需求和企业科研的发展水平。在现场,我们看到了企业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所取得的成就,深感我国企业很多科研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深圳鹏城国家实验室,我们见识了鹏城云脑II的强大算力,了解了“中国算力网”建设情况。人工智能的出现无疑将会是革命性的,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AI超算平台,AI超算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在我国超级计算机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从“跟跑”到“并跑”努力到“领跑”,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都承担了重要职能。对我们高校而言,这不只是一个技术革新的见证,更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贡献的机遇。我们应更高层次地考虑如何利用我们的专长和资源,积极参与到超算平台的建设中,为我国超算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在某装备公司,我们见识了如何将科技前沿应用于实践,进而转变为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中强调那样,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如何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并将前沿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我想,这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此外,在这次走访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产业结构调整非常快,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非常快,社会各界都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在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有一张院士专家聚首讨论的照片,这让我印象很深,也深受鼓舞。一方面,科技成果必须走出学校,进入工厂和市场,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必须扎根工厂,我们才能实现高质量科技转化;另一方面,我想,在从国家到社会各界的引导与托举下,我想我们一定不负使命。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吴聪聪: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可能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我认为,科研工作需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勇攀高峰、勇当先锋;立地,就是要勇实笃行、勇精致效。就我个人而言,当前,在国家、地方和学校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探索下,希望一方面围绕国家所需,更大力度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全面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方法、效果。
当前,我们团队正积极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比如,在材料科学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上,我们正在基于我们开发的功能性材料,开展生物智能传感和仿生材料等研究,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在致力于探索材料科学发展的新范式。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计算材料学和材料信息学等领域的研究,以人工智能的支持实现新材料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发展。
(审稿:刘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