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木板房更新为小洋楼;旅游业促进家乡发展,日子越过越好;路越修越宽,道却越走越窄;信息技术走进深山,造就新时代智慧山城……湖北大学记者团学生记者在回乡过年期间,记录下了家乡的许多新变化。

记者团 刘淑仪 摄
路更宽,房更高,乡亲们喜上眉梢
2017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魏锦荣的家乡是在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的一个小农村。中小学时代,她来去学校走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石头满布的泥路,十多年来居住的是被多年风霜雨雪剥蚀得满目疮痍的老屋。
此次寒假,她回到家中,发现记忆中的泥泞路、木板房全都消失,取而代之的的是一条条蜿蜒如龙、宽阔平坦、穿村而过的水泥路,是一栋栋有着雪白的墙体、蓝色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小洋楼。
“随着我家新楼的竣工,村里最后一座木板房成了历史的陈迹。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而我家则是亿万中国农民家庭的缩影。”魏锦荣说。
小矮房变大高楼,泥巴路变水泥路,绿化越来越好,街道也越来越整洁。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居民翁玲讲到:“以前晚上夜宵摊点总是占用车道阻塞交通,街道一片狼藉,垃圾满地,周边居民苦不堪言。”2018级新闻传播学类的叶宛铧回家后发现,家乡的夜宵摊点变得越来越卫生整洁。随着城镇的规划建设,灵山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完善条例规定,对违规营业的摊点进行合理处置,开设夜宵摊点集中区域进行管理,城镇、农村正在变得清洁起来、美丽起来。
以前很多人到外地打工,现在却越来越多的人回乡工作。当地学生黄如红说:“家乡的发展,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我未来也要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一份力。”
旅游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香城泉都,浪漫咸宁”是央视关于2017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庄稼的家乡咸宁的宣传标语。改革开放以来,咸宁的旅游业发生了巨变。九宫山风景区、赤壁古战场风景区、龙佑温泉景区等国家4A级景区工程陆续改造完成,使旅游业成为咸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星星竹海、太乙洞、澄水洞、闯王陵、水浒城等一批旅游景点的建设以及“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赛”、“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的开展,为咸宁招揽了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游人。
旅游业的发展,改变着咸宁人的生活。庄稼回忆,小时候的公交车都是破破烂烂的,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扇,大老远就能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如今却再难听到车子呕哑呜咽的声音了。由一根杆子和一块小牌子组成的简陋公交站牌,也升级成既有休息座椅又能遮风挡雨的公交站点。县城里原本只有一条步行街和稀少的街边店铺,现在也变成了不断耸立的高楼大厦,专卖店和商场一家又一家在此落了户。
2018年11月,2018级法学专业学生穆婉玉的家乡是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寒假期间,这里的国际滑雪场举行了首滑仪式。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的1号滑雪道甚至可以满足奥运会和世锦赛最高难度的高山滑降项目的场地要求,成功吸引了许多滑雪爱好者前来。可可托海是国家五星级风景区,每年五月至十月都有许多游客,但该风景区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冬季雪量大、山路滑、封山期漫长,而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的成立有利于弥补可可托海镇冬季旅游惨淡的不足。
谈起家乡,穆婉玉说:“很多学生拼尽全力考出新疆,可真正离开新疆的那一刻,缠绵的思念却不绝不休,新疆是一个只听到名字就让我满心欢喜的地方。”
路越修越宽,道越走越窄
2019年春节期间,有一种叫“小镇堵车”的现象引起网上热议。返乡人纷纷表示“堵在走亲戚的路上”。家住河南省漯河市的2017级新闻传播学院的于溪溪发现,家乡的农村里也出现了类似拥堵的情况。
大年初三上午,于溪溪和父母去探望住在乡下的一位亲戚。当时地面上已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积雪,乡村的街道上各式各样、南来北往的轿车却依然接连不断、川流不息。由于路面湿滑,岔道口的两辆车不慎相撞,后面的车很快排成一条长队。路越来越堵,司机们只能绕小路走,许多对于路况并不熟悉的司机只能停下车询问当地村民。等待了二十多分钟后,车辆终于慢慢疏通。
但好景不长,她们在途径另一个村时又遭遇堵车,足足二三百米长的拥堵现象让人震惊。最终,当地一位村民带领他们绕道村南的一条乡村土路,多跑了三四公里才绕出去。几经波折,终于到了亲戚家,找停车的地方又费了一番功夫。村头空地俨然成了临时的停车场,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停有汽车,很多还挂有外地牌照。
以往,汽车在农村并不多见。近些年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对于一些农村家庭而言已不再遥不可及。农村越来越多的车子是家乡发展变化的一道缩影。体现出了中国乡村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春节期间,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纷纷选择了开车回家,“路越修越宽,道却越走越窄”的乡村公路超负荷运转现象便由此出现了。
“智慧巴东”———直通“最后一公里”
巴东位于湖北省西部,西邻重庆,东连宜昌,北靠神农架,境内三山盘踞,两江分割,自古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2017级新闻传播学院的李逸就在这里长大。山水是巴东发展的先天禀赋,也是信息联通的鸿沟。
2018年6月,巴东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更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巴东通过建设各种公务平台,告别繁琐的传统会议模式,突破空间阻隔,实现了随时随地远程交流,更利于政通人和。
以前,公文流转、文件签发多通过纸质传送方式,费时费力,还需专人跟进。若领导外出,文件签批不得不中断,采用微信、QQ等传送方式又存在保密性差等问题。为破解难题,县大数据局在全县推广了钉钉办公平台,根据政务应用特点,定制设计了一套钉钉政务办公系统,实现了全县办公系统平台的统一,提高了办公效率,大大减少了传统审批中的难题。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巴东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提供智慧支撑,让五十万巴东人翻越了山水屏障,也让更多人得以聆听巴东阔步发展、走向“智慧巴东”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