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综合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书香校园:热爱读书吧 青年大学生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团 李天舒 李圆敏 张筱星 编辑:邱睦 时间:2017-06-12 字号: 【大】 【中】 【小】

图书馆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呼吁:热爱读书吧,青年大学生

4月,湖北大学第六届 “大学生创意读书节”系列活动在校举行。“读者之星”与中文图书“荐购之星”颁奖、数据库推广、学科服务宣传活动、“品茗悦读”茶艺展示、“胶片中的武汉”摄影展、学生社团活动展示……,活动主办方、学校图书馆馆长刘刚表示,已将大学生创意读书节常态化、制度化,希望通过读书节活动,呼吁青年大学生热爱读书、自觉读书,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图书馆统计数据显示,我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从2012年的20万余册下降到2016年10万余册,而图书馆电子书下载、检索却是逐年递增,2014年电子书下载、检索量为1千万余册,2016年上升至1.5千万余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形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改变,大学生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电子阅读已成趋势,是90后阅读的必然载体。”图书馆办公室主任陈红艳介绍,图书馆每年新购置两万本纸质版图书,其中有一万多本是根据荐购书单购买,通过读者荐购群等渠道添置读者真正需要的书。同时,图书馆电子阅读资源也不断更新,近三年先后引入电子图书、报刊阅读机和有声图书电子资源,与相关app结合使用,搭建电子资源借阅平台。

图书馆网站上还设有专门的视听方面资源板块。图书馆官方微信开设了微信阅读平台,提供馆内新闻资讯、常见问题的回答及联系方式、图书查询、借阅、续借、线上阅读等相关功能。

陈红艳介绍,大学生电子资源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两极化,许多人进行电子阅读只为查找论文而简单浏览,浅层阅读是电子阅读很大的问题。“阅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大多数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技能上的学习,功利性较强。”

为鼓励大学生阅读经典,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图书馆还不定期开展“书香琴韵”大讲坛,“真人图书馆”等活动。

此外,图书馆还通过每年发布 《阅读指数报告》,通报单位(个人)学习时数,公布学生借阅量排行等形式,促进全校师生广泛阅读。4月21日,读书节启动仪式上公布了2016年度 “读者之星”共计20名,分别是10名本科生、5名研究生和5名教师。为了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今年还新增了中文图书“荐购之星”,共有5名教师获得了该称号。

 

教师借阅冠军郝祥满:“读书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图书馆2016年师生借阅量的数据显示,教师郝祥满以224本的借阅量,继2015年,再次稳居教师榜榜首。

郝祥满是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教师,谈及读书馆书籍借阅,郝祥满表示,读书没有刻意而为,只是他的生活方式之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从小爱好读书,阅读成习惯

郝祥满平时大多看的是史学、文学、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书籍。他介绍说,阅读的兴趣源于童年,“是对书籍的一种天然亲近感”。上小学之前,他就把哥哥的课本找来翻看完,高中时复习紧张,他还挤出时间把金庸的书看完,写了两大本诗集和散文随笔。大学期间,郝祥满的闲暇时间基本都泡在图书馆看书。

“读书要坐得住,静心读书很重要!”郝祥满介绍,读书最大的经验就是要养成有规律的习惯。

除了上课安排,郝祥满每天早上七八点到办公室看书,晚上直到办公楼关门才离开。他将书随时带在身边,出门也带口袋书,“嘈杂的环境就可以带一些易懂、轻松的书;在路途上就可以带艰涩难懂的书,可以边走边思考。”

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郝祥满家里有了七千多本藏书,放满了书房、卧室。“以前看到书就想买,但现在家里放不了这么多书,就要挑特别好的书,精简着买。”不满足于纸质书的收集、阅读,郝祥满还买了100G、800G、1T的硬盘用来下载电子书籍。

厚积薄发,读以致用

在读书过程中,郝祥满有记笔记的习惯,他把笔记按相关内容或者按书籍分类,通过电子文档整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联系,成一定的系统,他将这些素材梳理、编写成书,并在编写过程中继续不断阅读积累,充实、修改。

郝祥满重视写作输出,从大学开始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二十几年里一直坚持到现在。在大学期间便开始出书,至今已出版了七本书,而手头上正在编写的也有五、六本。不仅如此,他还发表了70多篇论文。此外,他还在网易微博写了140多篇关于社会、生活问题的博文,粉丝近20万,每篇文章有近一万五千左右的阅读量。

“很多有价值的书还没做完,需要不断找资料、不断补充。”他在阅读积累、编写补充、阅读积累的循环中,不断发表作品。“有时候几百字的文章可能是源自几万字的阅读”,郝祥满说,读书与写作之间,是个“厚积薄发”的关系。

作为教师,郝祥满在教学中也一展“读书人”的风貌。“郝老师超级渊博,史实随手拈来。”15级历史学的李晓悦对郝祥满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的风格印象深刻。郝祥满说,大量的阅读为他的课堂注入活力,他还会给学生推荐各类好书、借书给学生。他强调书的可读性,鼓励学生专业书和闲书换着看。

 

大学生借阅冠军夏欣:阅读加深对专业的理解

文学院2015级研究生夏欣以一年201册次的图书借阅量,成为了2016年度校图书馆借阅书籍册次最多的学生。

夏欣本科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外贸英语专业的学生,出于对语言的喜爱,研究生她又报考了湖北大学课程教学论(语文)专业的研究生。两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夏欣体会到,读书除了让自己的视野开阔以外,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夏欣一般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研二开始,她更是加强了对系统性阅读的重视,读了不少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哲学和美学方面的理论书籍。“这类书有时候读起来比较枯燥,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学硕士,将来很可能面对的就是学生,既然是人文知识的传递者,我们就应该具备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高雅的审美情趣,唯有全方位提升自己,才能在未来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近来,夏欣对于潘纪平的教育专著《雪泥鸿爪》感触颇深,从中了解到了名家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方面的探索。“读完潘老师的这本书,感受到了语文教育对人一生不可或缺的作用。”

除了理论类书刊,夏欣还借阅了大量文学类书籍。“文学作品里面包含着丰富的人物情感,和繁复的社会生活。阅读文学类书刊,能渐渐理解知人论世。”

夏欣提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择上,她受到导师刘川鄂的影响很多。“我的导师时常告诉我:‘一个人生命里有没有文学,其生命质量不一样。’”在借阅的全部书籍中,夏欣感觉刘川鄂的《张爱玲传》留给她的印象最为深刻,“这部作品语言极富个性,抒写了乱世奇女子的一生。作品里处处彰显了奇特、炫丽、悲悯的人生经历,读起来让人意犹未尽。”除此之外,从贾平凹的《废都》《极花》到郁达夫的《沉沦》,再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每每读完一部文学作品,夏欣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

面对当下实体书的地位被电子书逐渐削弱的态势,夏欣觉得实体书更适合精读,“实体书更有书香味一点,在看的时候也会更加仔细。”平时,夏欣喜欢在语言学、文学阅览室或教育学阅览室里翻阅学习借到的图书。但她也不排斥电子书,承认其具有快捷便利的优点。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