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郁源:探古今中华文化 辟感应美学新天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学子访学人”团队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05-05 字号: 【大】 【中】 【小】

郁源(1937-2012),上海人,原系湖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国内知名文艺学家、美学家,曾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外文学理论研究会理事。1962年于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1965年于北大研究生毕业,就职于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1974年调入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开始了学术教学生涯,主要从事古代文论与古典美学研究。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1988年湖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年轻时的郁源先生

作为“感应美学”的提出者和研究者,郁源教授在中国古今文论探索和古典美学研究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17年初,由湖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出版的首部“湖北大学社会科学知名教授文丛”——《郁源文集》面世。该文集选取郁源生前优秀学术成果,按发表时间先后进行编排,反映了其学术和思想发展历程。2017年6月,学校召开《郁源文集》首发式暨“感应美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10余所高校的30余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郁源先生的部分弟子及家属代表就其学术思想和成果展开研讨。负责编撰文集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羊列荣说,这部66万字的文集,是郁源先生的心血之作。

《郁源文集》暨“感应美学”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8年暑期前后,通识教育学院组建“学子访学人”社会实践团队采写郁源教授事迹。团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在郁源之子郁之行先生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了这篇走访稿件。

孜孜不倦:此生心系教与研

郁源1962年从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北大杨晦教授的第一届文艺思想史研究生。杨晦先生是“文艺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建设者。在其影响之下,郁源一直致力于中国文艺思想史研究和中国古今文论探索。

“文革”伊始,郁源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度过了十年的艰难岁月。1974年调入武汉师范学院任教,1986年晋升为中文系教授,是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和中外文理论学习会理事。1990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1997年赴韩国讲学,任韩国启明大学中国文学系客座教授,是中国第一批受聘赴韩讲学的教授中的一员,其学术事迹在韩国《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和《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中均可得见。

郁源先生在其主要从事的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都体现出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特点。在教学生涯中,他先后为本科生与硕士生开设《文学概论》《马列文论》《美学》《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心雕龙导读》《古代文论》《明清小说与戏曲理论》《中国古典美学》《明清文艺思潮》《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等10余门课程。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中,他提出的“感应美学”一方面以中国古代传统美学中的“感应”为核心概念与范畴;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客观统一思想作为基础,在西方美学作为参照系下建构起来。

在学术研究领域,郁源教授先后承担了“审美感应研究”“中国文艺美学体系”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自1978年起,在几年时间内发表了一系列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正本清源的论文,如《根本任务论是修正主义的谬论》《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等,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1991年,郁源先生作为主编之一编写的《文学理论教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被国内数十家高校选作教材。该书在体系上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框架,提出“感应”“创作潮流”“文学是审美意识表现”等新的理论观念,把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象”“意境”“情景交融”等理论范畴纳入现代文学理论体系中,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古代文论与古典美学是郁源教授长期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在这一领域,郁源先生既重视理论研究,又着力于材料的搜集、梳理和整合。其主要作品有《中国古典美学初编》《古今文论探索》《文学审美意识论摘》《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六朝诗话钩沉》等,而其中的《中国古典美学初编》是国内较早从史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的著作,论史并重,点线结合,获得了1988年湖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郁源教授先后出版了《中国古典美学初编》《古今文论探索》《文学审美意识论稿》《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魏晋南北朝文论选》《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审美历史论导》《六朝诗话钩沉》等13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1998年退休后他还出版了4部专著:《感应美学》《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诗苑屐痕》(诗集)《二十四诗品导读》,撰写了20多篇学术论文。

郁源教授部分学术著作

湖大文学院院长刘川鄂教授介绍,文艺学是我校中文系学科群中实力雄厚的学科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勃教授研究的文艺理论与批评、邹贤敏教授研究的西方文艺理论和郁源教授研究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共同构成了湖大文艺学理论的“三大支点”,使得这门学科成为一具有合理的结构和完整的体系以及雄厚的实力支撑所在,“郁源教授的研究不仅在湖大中文学科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中也有重要影响。”

“感”为人先:感应美学辟新天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郁源先生从中西结合、古今沟通的角度,致力于“感应”问题的研究,首创“审美感应学说”。

其就此问题所发表的《论感应与反应》一文曾被作为优秀代表性论文收入《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这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科学研究参考书中。在《论感应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与审美感应》等一系列论文发表并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后,郁源教授先后出版著作《文学审美意识论稿》和《感应美学》。《感应美学》一书以中国古典美学的“感应”范畴为核心,构建与以往不同的美学体系——感应美学体系,被他称为“能够解释人类全部文艺现象”,受到学术界注目。

郁源先生学术研讨会上,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张玉能教授、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湖北大学邹贤敏教授等专家学者共同追忆了先生挚爱学术、潜心研究的一生,并对《郁源文集》及郁源先生的“感应美学”进行了充分的学理探讨。

长期以来,文学被视为是生活的反映,从“反映”的角度来认识文学和生活的关系。而郁源教授的“感应美学”理论则认为文学是审美意识的表现,它与生活之间不是一种认知的关系。他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放大,从感应的角度去考察,为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提供了综合的视角。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感应美学”的提出是郁源先生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以西方美学思想为参照的一种有益的探索结晶,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个案。

扬州大学文学院姚文放教授说,“郁源先生的感应美学建构了四个层次。他对物本感应、心本感应、平衡感应、形式感应等的发展进行了阐释,认为感应美学是一种关系概念而非一种属性概念。”

湖大文学院丁利荣副教授认为,郁源先生感应美学的逻辑起点可归之于十六字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于《尚书·虞书·大禹谟》)。并认为“感应二字共为一体,同时发生,有感则有应。‘感应’的速度、效果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在很多当代小说中也有体现,感应美学在现代是有生命力的,值得发展”。

华中师大文学院张玉能教授说,“感应美学”代表了郁源先生学术研究的最高境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播。直到今天,仍能感觉到郁源先生的《感应美学》的出现是中国新时期美学的一个风向标,其中所论述的“感应”问题仍然是一个具有新意的美学范畴的创新问题,至今都有着顽强遒劲的生命力。

湘潭大学文学院季水河教授表示,郁源先生的感应文学对新时期文学做出了三大贡献:一是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现代转化提供了范例;二是为认识美学与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三是为多角度研究审美欣赏提供了新途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望衡教授总结了感应美学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阐释中国古典美学来试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拥有当代美学价值的美学体系。

大家风范:治学处世爱美现

作为中国感应美学的研究者,郁源先生不仅在学术中深究“美学”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先生也处处贯彻着其美学之道。

“父亲生前是一个懂美、热爱美的人。”郁源之子郁之行先生回忆说,“他平时衣着简单但总是干净整洁,书房总是布置得井井有条。他原先年轻时想当作家,后来经过系统学术训练后喜欢上了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

在对于工作的态度方面,郁之行先生说:“父亲是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很严格的人,性子急,脾气坏,对事认真,负责,细致,工作上是个拼命三郎。不搞好绝不罢休。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忙到深夜,常年如此,哪怕退休后也是这样,为此聋了一只耳朵。”而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羊列荣也表示,“先生向来非常珍惜自己的文字,生前大概觉得自己实在不算‘老’,还有精力继续研究写作,所以这个心愿终成了遗憾。好在《郁源文集》的出版为先生了却了这个遗愿”。

郁源教授在学校图书馆查阅文献

在徐州师范大学吴建民教授的眼中,恩师郁源是个很值得尊敬的人。郁源曾说到,感应美学的灵感起源于1989年的秋天,正是美学研究盛行的时候。但他并没有跟随社会的大浪潮,而是执着进行着自己的“感应美学”研究。其学生、武大文学院李建中教授也表示,郁源教授研究感应美学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条件充足的年代,“只有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当时处境的局限和尴尬。”

在性情方面,郁教授的学子武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何建新说:“先师最美好的恰恰是人性的光辉和大爱,他爱生活,爱师母,爱学生,爱孩子,爱朋友,爱所有。”郁教授不仅有大学问,更有真性情。他在诗集中以诗记事抒情感怀,撰有文章回忆在其心田播下文学种子的恩师杨子显先生和怀念其在北大的导师杨晦先生,以表感恩之情。

在同事眼中,郁源教授是一个认真、刻苦、全面发展的学者,堪称文艺美学界的全才,如武汉大学陈望衡教授所说“除了文艺美学,郁源在声乐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郁源文集》中的《论〈乐记〉美学思想之两派》《永明体与诗的声律之美》两篇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郁源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等方面也都有建树。湖大文学院退休教授邹贤敏曾与郁源一起共事40多年,在他看来,郁源是一个关怀现实的人,思想其实很是开放。“他继承了北大的文学传统并将之带到了湖大。他不仅不是书呆子,还曾经是湖北批判文艺路线的先锋。”并且,郁源还经常借诗以记事抒怀,如在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曝光后,曾作律绝《灯蛾》一首,“苍蝇逐臭味图浓,扑火灯蛾难自容。三氯氰胺三鹿奶,灰飞烟灭一场空。”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浓厚人情味和深切现实关怀的湖大学人。

郁源教授非常好客,经常邀请同事好友到家里做客。李建中教授至今还对老师做的一碗上海面记忆犹新。1989年11月,李建中来到上海参加一场古代文论会议,第一次见郁源教授,郁教授细致地为其指出了论文中的问题。两年后再次相见,郁教授在家里下厨为他做了一碗地道的上海面。李建中说“这是我人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上海面。”

天心月圆:精诚所至阖家安

郁源先生夫妻感情很是和睦,他曾给妻子写了很多情诗。在其诗集《诗苑屐痕》的序言中,郁源教授这样说:“向妻子吟唱献爱的诗篇,自古算来,我数不为多,但持续时间之长,也可谓杜鹃啼红,宛转一生了,因为她无论从品貌心地到言行处世,都值得我去爱。”“我将这本诗集连同诗中的这颗心,献给我的妻子。”

郁源与夫人在湖大原校门合影

2007年9月,《武汉晚报》以《花开花落情相守——一对教授夫妻的情爱历程》为题,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郁源教授与妻子张明玉老师历经患难、十年分离、风风雨雨、终身艰苦相依的情爱过程。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读来令人颇为动容:1994年,郁源教授被韩国大邱启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张明玉老师也作为访问学者同往。因他们是大陆第一批受聘赴韩讲学的教授,没有朋友,不会说韩语,就时常窝在房里聊天,邻居一位美国教授都忍不住说:“你们怎么有这么多话啊,像我养的鹦鹉一样。”他陪她去菜市场,被人行“注目礼”,因为韩国男人是不进菜场和厨房的。买好菜,他伸手去拿,卖菜的执意不肯,坚决要将菜交到她的手上。夫妇两人的相濡以沫、琴瑟和鸣引来无数艳羡,郁教授的一位韩国女学生还因此下定决心要找中国男人做丈夫,因为“中国男人对太太真好”。

郁源与夫人同赴韩国启明大学时留影

在谈及郁源教授对于孩子的教育时,郁之行先生这样说道:“父亲对我们管教很严,但严中亦有慈,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热爱,经常与亲友吟诗唱和,闲暇时,喜欢养花草、写书法、读小说,他喜欢写古诗词,喜欢唐诗,尤其是风景诗,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杜甫的《登高》《绝句》,崔灏的《黄鹤楼》,张继的《枫桥夜泊》等。经常背诵给我们听,也要我们背诵。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这使得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受益良多。”

走访后记

面对着郁源教授这样一位学界有名、成就卓越的大家,不得不说,正式走访前我们的敬畏之情是发自内心而溢于言表的。同时也因为缺乏访谈经历而忐忑与惶恐。随着访谈任务的逐渐展开,我们也真切感受到这次任务是一个“大挑战”。2012年郁源教授的不幸离世,是学界的巨大损失,也给那些爱他尊敬他的人留下了无比的伤感;而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的访谈只能在与其亲人和弟子之间进行,可能所获取到的资料就不会那么直接、丰富,我们也没法像其他走访小组那样与走访对象本人直接接触交流进而体会到郁教授的言行特色与精神品质。并且,郁源教授从事的古代文论与古典美学研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尚有距离的,而尤其是其首创的“感应美学”在我们看来都还是新鲜概念。

郁源之子郁之行先生与走访学生合影

所幸郁源教授的家人一直对我们的访谈表示支持,在访谈过程中郁之行先生虽然忙碌却也还抽出时间来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我们的问题也是曲尽其详地回答,使得此次活动得以很顺利进行。离退休工作处和通识教育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让我们免走了很多弯路。

这次的访谈过程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个与学界大家深入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很有益的学习体验。如果不是这次的访谈,我们不会那么预先就接触到感应美学这一新时期的美学风向标,也不会在对郁源教授的相关文艺理论文章的了解中,对古代文论和美学等方面有了更多一点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原来这些学者大家“高高在上”的印象,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内心想象杜撰的。就郁源教授而言,在其严谨务实求真的学术精神之外,我们可以从其个人的一些文章及身边人的评价中,发现一个亲和而有大爱的前辈长者。在其诗集《诗苑屐痕》中既有他给妻子写的情诗和赠友感怀诗,也有其对生活的作诗小记和对恩师的怀念与感谢,拳拳之情,溢露于文字之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吾辈湖大学子,当继往开来,克难奋进,以实绩报慰于母校,报慰郁源先生等前辈学人。

文/通识教育学院“学子访学人”团队成员:

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陈亚平

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静月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张莉梅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钟睿琪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李艺帆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李清清

2017级编辑出版学专业 齐琪

(指导教师:邓琪)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