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时隔7年,在湖大再续支教师生情

来源:湖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团曾宇欣 徐梓骞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5-05-05 字号: 【大】 【中】 【小】

4月7日清晨,王端玉终于等来了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与医药专业的硕士拟录取通知。自2024年5月确定备考湖大,这份通知她盼了近一年。但她与湖北大学的缘分,得追溯到七年前。

2018年,王端玉就读于云阳双江中学,这一年,湖大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来到云阳双江中学。本科毕业于生命科学学院的潘念是当时研支团的成员之一,负责教授王端玉所在班级的生物课,现在,她在学校留校任师范学院辅导员。7年前,她们相识于重庆云阳的大山里,现在她们又在湖大重逢,续上了那段师生情。

2018年高一16班班合照。(本人供图)

“潘老师的生物课影响了我现在的选择”

“潘老师和我们年纪相仿,她的生物课干货满满也十分有趣,正是因为她的引导我才会对生物产生兴趣,这也影响了我现在的选择。”王端玉说。潘念带高一的5个班级的生物课,尽管课程量大,她还是会提前在备课本上写好板书笔记,上课的时候再认真地写在黑板上。

对于王端玉来说,她对潘念的初印象就是这一整面黑板板书的“认真劲”。生物课知识庞杂,还有很多需要记忆背诵的细节知识。潘念逻辑清晰、重点分明的板书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掌握知识体系,也便于落实知识点。自从潘念到来以后,“我们被她的认真鼓舞,一个原本‘学风不好’的班级变得对生物很感兴趣,大家都变得更好学了。”王端玉说。

“当你认识一位与你年纪相仿、并愿意听你讲你的兴趣爱好和困惑的老师,你就会知道这会多么激励你。”王端玉笑着回忆说。

课堂之外,潘念还是学生们的知心好友。考试成绩进步时,她会发奖状、零食作为奖励;假期里,学生们会去她的教师公寓聊天,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对学生有了足够的了解,潘念能做到因材施教。课间,她会给学生分组讲解错题,从学生兴趣点出发,用生活小事举例,使知识通俗易懂。“这激发了我对生物的兴趣,我的生物学科也因此突然‘开窍了’。”王端玉说。

考研路上,师生情从未缺席

高一时,潘念的生物课像是给王端玉播下一颗不断破土勃发的种子。悉心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以缜密的逻辑钻研难题……王端玉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一直延续了下去,从一颗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高考时,王端玉就以湖大生命科学学院为目标,可惜不幸落榜。而因为对生物的兴趣,她选择了其他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考研时,王端玉又选择报考湖北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研究生。“不仅仅是因为与潘老师的情谊,湖大近年来生物学科的蓬勃发展也吸引着我。”王端玉说。

即便距离支教已经数年,王端玉和同学们都一直与潘念保持联系。了解到王端玉在备战湖大研究生,潘念会在她遇到困难时鼓励她。在潘念的支持下,王端玉越来越坚定她考研湖大的决心。尽管专业知识学起来常有困难,但她决不放弃,“高中时潘老师教我们拆解知识点,在知识系统庞杂时,逐个理解记忆。我在考研时也延续这样的方法,耐心地攻破困难,最终再把知识串联成线。”当拟录取通知公布那一刻,王端玉激动得热泪盈眶,第一时间将喜讯告知了潘念。“我为端玉感到非常开心,这是她刻苦努力的结果。我和她现在又在湖大延续上师生情,我为这段奇妙缘分感到惊喜。”潘念笑着感叹道。

“我是被摇动的那棵树”

考研复试结束后,潘念带着王端玉参观校园。“这是新建成的生科实验大楼”“这是生科院大楼”……校园里,两人既憧憬着未来,也回顾着支教时的点点滴滴。

“潘老师是我的榜样。我至今记得当时她在教学任务那么繁重的情况下,仍抽时间跑步锻炼,晚上还不落下自己的学习。”王端玉回忆说,“她的乐观积极一直激励着我,鼓励我走出家乡的大山,勇敢地登上更大、更广的平台。”

王端玉原本性格内向,在新班级里很难积极参与课堂,而潘念总是笑容满面,课堂互动也常常顾及每一个同学,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第一次就吸引了王端玉。“潘老师像‘开心果’一样,课后聊天时也会活跃气氛,这很吸引我们和她沟通聊天,”王端玉说,“后来我逐渐放开自己,我不再害怕主动与人交流,也不再怯场。”

进入大学后,王端玉在本科时就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校园活动,还主动加入了学生会,她说:“虽然潘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但是是她带我大胆地迈出这一大步,这也一直影响着我。”从重庆的大山,到武汉的平原,王端玉跨越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又一步地向前走着,她终将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潘念一直深信这一句话。如今,潘念在王端玉心里播下的生物学科兴趣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王端玉计划在硕士期间深耕生物领域,“希望能在湖大多发高水平论文,在更高平台开展研究。”她坚定地说。她也计划参与支教和志愿项目,将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传递给更多人。

这场师生奔赴历经7年终得圆满,而湖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从未落幕。自2012年首支队伍进驻以来,已有12届共116名志愿者接力耕耘,他们活跃在教育帮扶、扶贫济困、人文关怀等领域,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教育为桥梁,在西部热土上书写属于湖大人的青春篇章。

(审稿:刘怀元)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