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微电子学院2022级研究生欧阳歆曈与王鹏宇成功以高薪入职新思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后文简称新思科技)。这两人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就读于我校,从大二时就开始参与各类竞赛,提高专业的实操能力。集成电路行业竞争激烈,两人一致认为,丰富竞赛经验为他们敲开“新思科技”这扇通常倾向于招收名校学生的“大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据了解,我校微电子学院学生就职行业世界龙头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而他们基本在本科期间就开始参与专业学科竞赛。微电子学院也积极搭建竞赛培训平台,提高学生专业实操能力;积极完成访企拓岗等促就业工作,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行业现状,提高学生在业界认可度。

图右为二人获奖图片。(本人供图)
以赛促学,实验室里练真功
2024年8月,欧阳歆曈与王鹏宇以团队为单位参与“中国光谷·华为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凭借丰富的工程经验,团队在97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二等奖。得益于此,欧阳歆曈与王鹏宇入职后入选武汉市“3551优秀青年人才”,获得15万元补贴。
此次入选并非仅仅缘于一次竞赛的优异成绩,更缘于多次竞赛经验的沉淀。研究生阶段,欧阳歆曈屡次参加集成电路相关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5项,校级奖项2项。“竞赛对我们灵活运用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平时我就要求自己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欧阳歆曈说。她以赛促学,加权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二人竞赛历程的“起点”都是大二时参与了微电子学院的创新实验室。我校微电子学院创新实验室(后文简称创新实验室)创立于2015年,每年选拔招收大二学生,他们通过参与各类专业比赛运用基础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据创新实验室指导老师卢仕介绍,创新实验室期待更具创新能力、以新鲜活跃眼光看待工程的学生,希望学生利用这一平台锻炼能力,收获“超出书本”的专业素养。“书本所讲的是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期待在实际中做出创新产品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会给学生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提高自己。”卢仕说。
“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也更倾向招收有实操能力、能为他们解决专业问题的员工,实力才是求职市场中的竞争力。”卢仕介绍,竞赛成绩能体现学生的实操水平,而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学生通过参与竞赛接受系统的工程培训,这样的经历在就业市场中是十分亮眼的。“创新实验室出来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是担心说找不到工作的。”他无不自豪地说。
2024年11月10日,微电子学院参赛队伍获得第十九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一等奖,又在12月1日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FPGA创新设计赛道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学院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在许多A类赛事中斩获大奖。
而微电子学院对学生的培养并不只局限于竞赛,从专业理论知识到结合职业规划的实操,涉及方方面面。学院鼓励师生立足学科特色,瞄准行业关键技术需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参与实践,从学校走向企业
欧阳歆曈和王鹏宇本科都就读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产业)专业班。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学习的内容更偏向实际产业,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FPGA开发板等实际使用的电子元器件,更多偏向实验的课程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就了解实际的工程。“当时我们都对课堂上讲的实践内容很感兴趣,所以课下会主动找工具自己尝试工程。这也吸引我们进入创新实验室,主动参加竞赛。”欧阳歆曈说。
“暑期还有校企合作的活动,邀请校外的工程师来讲课或者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王鹏宇补充说。近年来,微电子学院将学科培养与职业规划结合,高度重视访企拓岗工作,多次带领学生走访调研微电子领域龙头企业,使学生对芯片的研发过程有更清晰和直观的概念,并更进一步地了解未来从事的行业。
王鹏宇回忆,他曾在2020年随学院参观武汉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那时,有一些同学直接与工程师接触,并现场面试,本科就开始实习,毕业以后便转正留在武汉公司工作。“在访企拓岗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发现企业更看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后,我也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他说。
2024年暑期,在学院党委副书记田务民,辅导员黄山、康晶的带领下,微电子学院时代“芯”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了调研位于武汉光谷的新思科技等十余家公司。“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访企拓岗加强校企合作之间的纽带,另一方面,也希望引导学生感受行业现状,了解就业形势,提升求职能力。”康晶介绍道。
为推进校企合作,微电子学院还搭建线上线下科创服务平台,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实践,开展双创讲座、案例分享和企业实践活动。加强与新工科企业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习基地和项目合作机制,为学生接触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场景创造条件,培养适应新工科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我校微电子学院重视生涯规划,出台包括《湖北大学微电子学院就业促进办法》在内的多项就业促进办法。同时,结合学科竞赛与访企拓岗,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确保新工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率领先全校,年终统计中研究生就业率高达100%,本科生就业率超95%以上。近年来,为推进新工科建设,学院强化学风,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大工程”观,激发科研创新,构建“一生一芯”实践体系,引导学生投身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
(审稿:刘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