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为心灵留一片净土

来源:湖北大学报 作者:王文君 编辑:龚书文 时间:2024-05-10 字号: 【大】 【中】 【小】

他曾说:“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他也告诉我们,“人生不如事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他的一生是“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他是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也是我高中时代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林清玄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在艰苦的环境下,他刻苦努力,实现了当作家的梦想,并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却在而立之年选择了出家,此举无疑对他往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出家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在我心里,他是为了去寻求生命的真谛。林清玄后期的散文,大多离不开一个“禅”字,他说,如果没有智慧和慈悲,人生就没有意义。同时,禅学也让他学习到一些修行、静心的方法,学到在这样喧嚣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内在的平和与安定。他在事业鼎盛时期,悄然上山求佛,两年后再次出世,以一系列禅意美文再次成为众目之焦。在快节奏的当下,愿意静心思考两年,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在林清玄的《心有欢喜过生活》中,便收录了他关于禅的思考。在《得意的一天》中,林清玄对现代人们的“忙”作出了一番讨论,因为忙而错失了周围美好的风景,反而忙得不知所谓。我却希望我能在这忙碌中找到方向,忙时也为心灵始终留一片净土,因此选择了林清玄的散文。

林清玄先生最出名的便要数他的散文,其中饱含了禅宗佛理。佛教作为宗教,毫无疑问有“避世出家”“超脱红尘”“往生极乐”的思想倾向,但林清玄认为,人活在世间就是一场修行,所以他赞美博爱,赞美人间的一切美好,赞美纯朴的生活。在我很喜欢的《清欢》一文里,他说:“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高贵的价值,或者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想要清欢有多难?但林清玄那样去做了,他将佛教思想转化为独特的生命体验注入文章当中,通过各种禅师之间的小事来表达禅意之所在。除此之外,林清玄的作品大多以小见大。通过对众多小人物的形象进行刻画,并通过不同的故事,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语言大都清丽质朴,没有太多修饰词,读起来却典雅脱俗,自然清丽。他曾在《我心柔软,却有力量》中说:“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他总以柔软心看世界,但正如篇名,文章大都柔中带刚,体现着他独到的思考与见解,准确地突出主题。这些特点使林清玄的散文一直畅销,也正因为他在书中许多关于人生的思考,使其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食粮。

高中时代,我总是对未来很迷茫,在焦虑中翻阅这本书,为的是寻一个内心的安定,也是想要提醒自己不要在题海中忘记最初的梦想。大学以后再次回看,又觉得他这种出世的思想从某种方面与我不谋而合。大学生活忙忙碌碌,却总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总是在迷茫,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为着未来而担忧和害怕,总是寻寻觅觅想要求得一个解,其实归根结底,我们寻的不就是一个自我么。在生活的间隙中偶尔静下来品一口茶,看一篇文,读一首诗,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从繁忙的学业和事业中暂时脱离出来,劳逸结合,学会看淡一些事情,也更看懂自己的内心,我想,这就是理想的生活状态。

“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这是他曾说过的活,他亦用一生的时间寻找他的路途,并坚守下去。在迷茫之时静下心来读一读林清玄的散文,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心灵的净土,不至于惶惶终生却没有方向。我想,林清玄一定是一位活得通透的老人吧,也更是一位活得轻松的智者。他读懂了佛法,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对世界的事物都看得很淡,始终保持着“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作者系2022级金融学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