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

来源:湖北大学报 作者:黄欣然 编辑:邓银铖 时间:2025-04-09 字号: 【大】 【中】 【小】

沙湖道中,玩性正盛,怎奈山雨忽至,在纷纷扰扰的抱怨声中,唯有一人仰天长啸从容前行。着蓑衣,拄竹杖,穿芒鞋,任凭风吹雨打仍面不改色,轻便胜马。若要问此人是谁?只答是苏轼带着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旷达走进了我的诗意世界。

一场乌台诗案,苏轼仕途受阻,被贬黄州,绝处逢生。失意与惆怅,悔恨与迷茫,负面的人生情绪并没有让苏轼迷失自我,反而铸就了他达观自在、远离官场纷争、永葆清澈之心的人生境界。在东坡之地,一锄一耕,他更是将自己的心境开垦得愈发旷达洒脱。走过漫漫人生之旅后,他回首自己的一生,起起落落,最终也化为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自嘲排忧。纵使不甚得意,苏轼却留下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豪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淡然。世事的风雨沧桑,人间的草木变化,无一不被绘进苏轼的人生画卷里。而此篇《定风波》更是能引人品悟生活之谛,一个人,只要找到自己心灵的栖居地,又何惧风浪,何畏险阻?这也才更能不念过往,不问将来,只争当下,徐徐行之。

这篇词的小序中写道,突如其来的山雨,浇灭了同行之人诗雅集会的兴致。但苏轼却从容淡定,对途中遇雨这一小事进行记录,向我们悟出了一番人生哲理。“莫听穿林打叶声”足可见风雨来势之猛,而“莫听”就可见苏轼对于外物淡然处之的态度。“何妨”“谁怕”更写出了他悠然自得的心境。原本骑马是要远远快过步行的,可是苏轼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屑于骑马的达官显贵,一心向往竹杖芒鞋的平凡朴素。“一蓑烟雨”不仅仅是眼前的风雨,更是政治道路、人生事业上的困难风雨,就算一贬再贬,可苏轼仍是一句“谁怕”,人生的风雨并没有打败他,反而让他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词的下阕是雨后之景,料峭春风吹过,凉意袭来,虽寒冷,却有山头斜照的点点暖阳。这句巧妙地用辩证的观点解释了寒冷中有温暖,困境中有希望,历经磨难之后往往会迎来新生。这不正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深意不谋而合吗?末句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内心淡然宁静之后再看外物的无差别境界,此刻,苏轼内心的旷达洒脱实现了升华,他不在乎风雨或是阳光,利用人生的冷漠稀释了悲伤,达到自我超越的人生境界。

读罢此诗,苏轼的精神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进入大学校园之后,有许许多多的机遇与挑战。或许我们都会满怀希望与憧憬,因为期待过自己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失败来临之时才会倍感难过,陷入否定的怪圈。人生不如意之事往往十之八九,起初我也久久不能释怀,不甘、无奈、焦躁……占据了我的心田。是苏轼的诗,让我从精神内耗中走了出来。正如他所言,何必在乎外界的声音?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不纠结于结果,享受过程,大步向前走,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或许多年以后回头再看,曾经我们为之苦恼的、焦灼的,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毫,而古人早已用他们的智慧给出了指向的启明星。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失意时给别人捧场,得意时聆听别人的喝彩,不必在意一时的沉浮,就像苏轼给予我们“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于困境中积蓄力量,只争朝夕,所有的经历都将在最后奖赏我们。再回首时,我们将无惧无畏,在人生的旷野里信马由缰。

人生如逆旅,苦乐全在本心,道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且行且珍惜。

(作者系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