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7日,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践团队赴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调研直播扶贫现状。团队走访供销社、消费扶贫工作专班办公室等相关单位,拜访扶贫企业和带货主播,寻访脱贫户和农户,了解消费扶贫新模式,以及新冠疫情新形势下,直播带货给贫困群众带来的新影响。
农户:优质产品愁渠道 扶贫直播扩销路
邓正旺是巴东县石桥坪村的农户,凭借葡萄种植成功脱贫,并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发展关口葡萄、巫山脆李、冬桃等水果种植。为了保证种植农产品质量,他主动联系寻找重庆农业专家进村授课,学习专业种植技术,成功达到近百亩的种植规模。
实践团队了解到邓正旺的产品销售还只限于本地,他目前最发愁的是好货难销。面对直播带货潮流,邓正旺有心无力:“我年纪大了,对互联网上的这些东西也搞不明白,所以一直没办成。”

和邓正旺不同,李小锋作为本地网红和回乡创业的典范,2019年着手做直播带货。从0到43000的粉丝,他仅用了一年。从一开始对着没有人观看的屏幕,到后来拥有了稳定的粉丝群,李小锋的自创品牌——“巴山恋”土豆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成功打响知名度,走出大山。
野三关镇周边的不少贫困户,都靠着李小锋的直播把土豆卖出去。渐渐地,每次李小锋到农户那儿收土豆,他们都热情地说:“峰哥,又拿去网上卖啊?”在李小锋直播的时候,有农户会三四个人围着一个手机,看自己的土豆销量如何。
在与李小锋进行初步交流学习后,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当晚也在抖音平台上直播卖土豆,两个小时卖出百余斤。第二天,土豆从一家家贫困户的地里寄往各地。
李小锋曾为农户开办了多次电商培训,“我相信随着通讯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普及,直播在扶贫、服务等方面,都将释放巨大能量。” 但如何降低直播门槛,如何扩大小品牌优质产品的知名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对接贫困户优质产品 尝鲜直播提高知名度
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可以提高农户作物变现速度,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作物的价值。采用“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推动农民脱贫致富为中心,是野三关镇采取的消费扶贫举措之一。
巴东县劝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对接三百多家农户,其中不乏贫困人口。企业提供优质种子,进行种植技术培训,最后收购本地富硒农作物,同时优先收购贫困户农产品。深加工后,将变身为调料酱的农作物销往各地。
疫情给运输出难题,洪涝给渠道使绊子。早已开始关注电商平台的企业,加大直播力度,邀请大流量网红直播带货,一场直播可以成交几十万元。负责人王立三认为,卖货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我认为‘直播时代’已经来了。”
政府:直播扶贫初见成效 释放潜力仍需努力
作为扶贫的主要动力,巴东县政府联合14个成员单位,成立消费扶贫工作专班。通过访问扶贫专班办公室成员谭睿,团队了解到,目前巴东实现累计入驻扶贫832平台供应商200家,上架商品1035款,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销售额排名第五。
疫情和洪灾让产品滞销,但政府、农户等各方积极自救,甚至实现网络直播销售额较大增长。通过六次县长直播,政府解决多个企业和大量贫困户因运输导致的滞销问题,在全国64个贫困县中,成交排序第五。
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协助县委常委韦锋、副县长王爱忠等政府官员进行直播带货,多次对扶贫先锋、脱贫户典型代表、帮扶电商进行宣传。但新闻股主任向峰表示,作为县级媒体,融媒体中心的受众还是以县内人士为主。“转来转去,了解的、心动的、实践的还是县内,我们很难将这些宣传送出大山。”

发展成熟的供应商很快上手直播,并卓有成效,不熟悉直播但有意象的农户,政府也关注到。近几年,县内多地村委会响应政策,为农户免费安排电商培训,但周期长达15天,而农户又需要照顾家庭和农田,参加培训的年龄也有一定限制,导致政策落地难。“报名的人很少,培训班到最后也办不起来。”石桥坪村村委会陈主任说。为销路发愁的农户合作社,还有许多没有接触或者熟练运用直播。直播的能量还没迸发到足够的高度,帮助到更多的人。
但扶贫支援主播新文旅的直播大赛在筹备,电商中心对农户的直播培训在紧张旗鼓地进行,各个主播正在囤积流量,为进一步推广巴东品牌而努力……
经过为期5天的线下实践,实践团队更加深入地追踪了当下兴起的直播扶贫,发现直播扶贫虽有发展潜力,但其发展存在着瓶颈,光靠一方的努力并不足实现健康发展。如果要扩大直播扶贫在消费扶贫中的比重,各方都应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