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湖大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湖大要闻 > 正文

中国社科网专题报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首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记者 明海英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1-10-21 字号: 【大】 【中】 【小】

10月14日,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办公室、湖北大学、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以下简称《丛编》)首发式暨“百年辉煌 初心不渝”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丛编》分原始文本、“说明”和注释三部分。原始文本全部影印出版,70%是第一版,80%是第一次与当代读者见面。“说明”对著作的版本、基本内容、价值等进行了研究性解读。注释对著作中的人物、事件、地名等作了疏解和考证。比较系统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全景,一些注释填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空白。

抢救和保存了一批珍贵文献资料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给大会贺信中指出,《丛编》的出版,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行动,是探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初心之源,是生动诠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等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科研成果。《丛编》抢救和保存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对它们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说明”“注释”,有利于读者阅读,更有利于学者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魏海生在书面发言中表示,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的艰辛历程,缅怀先驱者们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宣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凝聚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历史入手进行。”《丛编》的出版,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初心。对于历史地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是怎样形成、提炼和升华的,在学术上、思想上和政治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理论的自觉与历史的自觉相结合,才有后来逐渐形成的建党精神。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表示,由湖北大学田子渝、徐方平两位教授主编的《丛编》,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带领中华民族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出版问世,是湖北大学社科人不忘初心、丹心向党、信仰至上,向党致敬和献礼之作,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之果。

湖北大学教授田子渝介绍了《丛编》编纂的艰辛历程和出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启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之源,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和根脉所在。”他说,40多年来,40多位专业人员跑遍国内外的图书馆、档案馆,搜集到250多种原始文本。此次精选了151种,汇编成45卷2500万字的《丛编》。

湖北大学教授徐方平表示,通过编纂《丛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肇始于何时,有了新的认识。他阐释说,“中国化”的衡量标准有四个:一是拿谁来“化”?李大钊等传播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解决了这个理论问题;二是谁来“化”?成立后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有计划地“化”,解决了这个主体问题;三是“化”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丰富的实践,解决了这个对象问题;四是“化”出了谁?党的二大在列宁东方战略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这个结果问题。他说,揭开“中国化”序幕的是《丛编》第一编和第二编共75本马克思主义中文本著作。标志“中国化”初始成果的是《丛编》第三编和第四编共63本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党的二大,是“中国化”肇始的标志性事件。

推进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

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喻立平表示,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初心使命的最直接最深刻写照。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前辈们的时代担当、崇高追求、探索勇气,也更加直接领悟先进理论的强大力量,领悟“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表示,将早期传播文献编纂出版,有助于再现马克思主义何以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与选择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过程,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支撑。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金龙表示,《丛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文献,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知识界选择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程度和翻译技巧、质量与水平,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的重要文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诠释的过程,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献。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国革命领导权、革命动力、革命道路、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成果,是研究西学东渐的重要文献。中国人正是在了解西学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接受马克思主义。他说,《丛编》的出版既将一批珍贵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武汉大学教授丁俊萍表示,《从编》向读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情况,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特别是早期传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丛编》值得大力推荐,并加以充分利用,以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特别是早期传播史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建设。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良明表示,《丛编》的出版,无疑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研究提供了一手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中共党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中共创建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研究内容。他说,《丛编》的出版,弘扬了老一辈党史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田子渝教授已年过古稀,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率先垂范,以“我将无我”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率领科研团队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工程,这种科研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湘潭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等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mkszy/mkszy_xkzx/202110/t20211020_5368218.shtml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