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所大学 恋一座城
湖大毕业生武汉求职“技”
16日,由省教育厅主办的“湖北省2017年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月大型招聘会暨湖北大学2017届毕业生春季供需洽谈会”在我校举行。本次招聘会参展单位达420家,为应届生提供4000多个职位,15000多个岗位,是我校历来春季招聘会参会单位数最多、涵盖专业最全的一次校园供需见面会。(点击进入招聘会图片专题)
2017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95万的历史高位,同比增长30万人。其中,湖北省毕业生约42.8万人。2017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我选湖北”计划,武汉市市委书记陈一新也提出力争五年内让百万大学生留在武汉。在此背景下,我校作为省属高校排头兵,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引导毕业生选湖北、留武汉方面有哪些响应之举呢?

恋一座城 湖大毕业生半数以上留湖北
具有86年办学历史的湖北大学,招生生源一直以湖北为主。根据《湖北大学2016年本科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2016届本科生中,湖北生源占比68.86%。土生土长的湖北学生,就业方向也以湖北为主。2016年,我校4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为92.01%,在就业地域分布方面,53.58%的学生选择了留鄂工作,这里面有78%的学生留武汉工作。“近五年来,我校每年留鄂工作的学生都超过半数。”招生就业处严蓉介绍说。
“武汉是我的家,肯定要留在家乡啊。”昨日招聘会现场,大四学生郑伟一脸肯定。不仅是本地学生选择留湖北,外地学生也有一心留鄂的坚持。湖北大学研三学生李文龙老家在大连,大学期间,他到过泰国支教,与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亲切握手,毕业在即,他正专心复习,准备参加学校辅导员招聘考试。“求学7年,我有深深的母校情结,武汉被称为‘大学之城’,城市友好度高,很适合大学生工作、生活。”
采访中,多数大学生表达了对“选湖北”“留武汉”的期待。他们有的是因为祖籍在湖北,有的是因为看中湖北近年来的发展空间,还有的是因为情感因素。“四年大学,让我对武汉这座城市从陌生到熟悉到依恋,不知不觉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吃穿住行、生活节奏,突然要我到别的城市重新开始,反而不习惯了。”新闻传播学院大四学生王欣说。

“童威”之惑 如何让湖北武汉选择我?
“毕业季来临,去哪里就业成为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因为房价等原因,北上广深定居成本越来越高。但在湖北,高校毕业生多,就业面相对单一,薪资水平也不高。很多同学都很纠结,要是有好的机会,留在湖北也挺好的。不是大家不想留,而是怎么留才留得舒心、留得有盼头?对于硕士及以上较高层次人才,湖北能否学习广东沿海城市,出台鼓励政策,如毕业前两三年由政府提供住房补贴,在落户、买房上有政策扶持?”
2017年1月,湖北省两会期间,《湖北日报》征集的“百姓建言”中,刊登了湖北大学2017届研究生童威关于毕业留鄂的期待和困惑。怎么留得舒心、留得有盼头?16日招聘会现场中,大部分学生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
湖北大学大四学生王策来自河北,他介绍说,许多同学在沿海城市求职月薪能拿到6000—8000元,但在武汉月薪达到4000就很不错了。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大部分企业提供的月薪也在3000到4500之间,“要留武汉,可能费尽心思才能找到薪资水平4500元的工作。”王策说。
事实上,薪资还不是唯一标准。我校每年对毕业生求职意向开展调查,据今年的数据显示,95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考虑前三的要素包括:第一、企业发展前景;第二,公司生活条件、文化氛围、职业体验等;第三,薪酬待遇。
“95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与当前境遇和以前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生存压力,对就业也就没有很强的紧迫感。”我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肖志华分析说。他认为,当前这些“缓就业”学生的出现,多少也造成了“武汉选择不了我、我留不了武汉”的局面。
“我们武汉的企业还是很缺人的,挖空心思招揽人才。”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校企合作的经理黎琴说。16日招聘会,他们只收到20余份简历,远低于公司的招聘目标。
“现场来的学生还是很多,但许多学生都在观望,犹豫不决。”黎琴说,大学生求职目前还存在的尴尬,往往是学生不急企业急。
精准服务 助力大学生“选湖北”
“武汉和湖北省其他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的信息总是不对等,这就要求我们校方做到精准服务,结合当前实际,为求职方和招聘方牵线搭桥,发挥好桥梁作用。”肖志华说。
精准服务——湖北大学2017年就业工作第一关键词。精准指导,是在传统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开展有如“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全校就业困难学生专向指导与帮扶”等精准主题讲座指导。
精准人才推送。2016年,招生就业处组织学生进企业参观体验,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学校材料学院、教育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挂职锻炼,了解企业招聘需求,引导学生求职;生命科学学院集中组织学生到光谷生物城,到企业参加招聘。
精准数据分析。学校各学院、招生就业处开展专业调研,就招聘特点、学生求职意向、湖北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等进行专业数据分析。同时,利用微信推送、扫二维码等形式,以新媒体技术新模式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促进毕业生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
“在精准服务过程中,我们专门结合目前湖北和武汉的新兴产业需求,围绕武汉光谷生物城、软件园、青山化工城、沌口开发区开拓就业岗位,在光电、光纤、生命科学、化学化工等行业和领域,开展校企合作,为毕业生和企业提供精准对接平台。”肖志华说。
助力大学生“选湖北”“留湖北”,肖志华还认为,当前,我们大多讨论都是围绕政府如何提供配套、住房补贴等,但还应该从我们自身着手,考虑“供给侧改革”。“就如我们高校自身,也应该加强对学生母校情感、城市认同等方面的培养,学生们爱学校、爱城市,才会真正留下来。”
“毕业生要留在湖北、留在武汉,除了要不断提升求职技能外,也要充分了解湖北省、武汉市当前政策,充分熟悉学校的各项招聘政策。”招生就业处处长李莉说。她介绍说,除了学校各项帮扶政策,湖北省十三五期间将吸纳200万大学生来鄂就业创业,“百万大学生留武汉”政策也将给大学生带来诸多求职机遇,大学生求职,不能靠等待、靠运气、靠尝试,更要靠把握机遇、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