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综合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湖大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展风采

来源:湖北大学报 作者: 编辑:史健桥 时间:2019-09-09 字号: 【大】 【中】 【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教育引领广大青年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校积极开展了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踊跃参与。这个夏天,湖大学子尽显自我风采。

“智能称重,鸡毛换糖”

湖大学子在鄂州梁子湖边捡垃圾

“智能环保屋自动称量垃圾重量,自动积分,居民可拿积分换取商品”,8月22日,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周文江介绍了他们团队暑期鄂州梁子湖区垃圾分类调研情况,梁子湖区梧桐湖社区垃圾分类智能环保屋令人印象深刻。

所谓“鸡毛换糖”是指居民可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的积分换取卫生纸等生活用品,是鄂州梁子湖区实行的一种鼓励垃圾分类的政策。据悉,梧桐湖社区目前有1060户、4200人,同样是“鸡毛换糖”,梧桐湖社区与鄂州梁子湖区的其他地方相比,多了个智能环保屋。

周文江介绍,智能环保屋内设有垃圾智能 回收箱,用于可回收垃圾 (又分为金属、塑料和纸张三类)和有毒有害垃圾的回收,不同投放口大小不一。社区会给每一户家庭下发一张 IC卡。社区居民可将不同种类的垃圾投入相应的垃圾箱内,智能设备自动称重,并且会基于管理员预先制定的规则进行积分,计入居民的IC卡中,积分可兑换相应的物品。针对这种模式,实践团队成员表示,智能方便的操作打通了垃圾分类道路上的小小障碍,激励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除了用“鸡毛换糖”模式激励社区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外,梧桐湖社区还会根据智能环保 屋 记录 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选出垃圾分类投放标兵,予以红榜表彰和物质奖励。

对于可腐烂垃圾,梧桐湖社区设置了可腐垃圾有机肥制造站进行二次分拣,通过粉碎、挤压、过滤、沉淀、投入菌种发酵、烘干等一系列过程可腐烂垃圾可被制成有机肥。制成的有机肥将会赠予当地居民用于花草、果树的种植。

据智能环保屋的工作人员讲述,基于这一系列举措,梧桐湖社区垃圾分类有大幅改善,但是也有一些租户和餐厅经营者未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还需继续跟进。周文江说:“梧桐湖社区的垃圾分类模式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的社会实践就是想把这些优良模式带回去,学习研究,为学校或武汉垃圾分类提供经验。”

学子访劳模

起伏间问初心 平凡中显伟大

7月7日,通识教育学院“学子访劳模”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一分队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式结束,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据了解,今年暑期通识教育学院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挑选了4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联合湖北省总工会经济技术劳动保护部,开展了“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奋斗力量”主题社会实践。

湖大社会实践团队的学子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分成五组,分赴武汉、宜昌、襄阳、十堰、黄冈等地,通过实地走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34位劳动模范,看身边变化,学身边榜样,听亲身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厚植劳动情怀,唱响新时代的青春奋斗之歌。

在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公司,实践团队走访了该公司高级电焊工、全国劳动模范、“荆楚工匠”赵宗合。

入行20年,他凭借专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将焊接技术升华为艺术,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其技术革新为企业创效200余万元。从“三无青年”蜕变为“技术能手”,从一线工人成长为智造人才,赵宗合生动地诠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表示,“打小父母就教导我们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成员们在武汉市晴川派出所拜访了当年的救火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孔军。通过孔军讲述的1993年舍己救人的事件,学子们体会到了一位“普通人”的伟大之处。孔军表示,“其实并没有很复杂的想法,救人就是我们最普通的履行职业职责的表现,换成谁都会这样做。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不要有勇无谋,而要考虑得更加全面。”孔军只将“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看作一种鼓励与鞭策,也正是这种淡薄名利的品质、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位学子都为之动容。

在湖北省宜昌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团队成员见到了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杨自会。“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杨自会出生在贫困的湖北省长阳县土家族山村,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山村来到宜昌学习园艺,带领山村人民发家致富。但当她被组织调往公厕管理所时,面对“自上而下的坠落”与“从光鲜到默默无闻”的转变,承受着家人的不解与同事的质疑,她依旧不忘“为民服务”的初心,干一行爱一行,将最“底层”的工作干出了最深入人心的业绩。她敬业乐群、勇于创新的宝贵精神也让学子们受益匪浅。

实践队员还见到了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她是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被广大网友亲切称为 “英子姐姐”。14载春秋,6万余公里行程,2.2万受助学生,2100万余元善款,一支默默付出的助学团队,这就是大山深处的 “英子姐姐”用大爱创造出的助学奇迹。刘发英从2005年就开始在网上为贫困学生寻找爱心资助人,首创“一对一”资助模式,实行“透明慈善”,确保每一笔善款如数送至受助学生手中,并成立“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用更多爱心人士的力量圆了无数贫困学子的“读书梦”。

活动最后一天,实践团队成员在宜昌长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见到了湖北省劳动模范、高级工程师陈保军。他穿着朴素,带领学生参观了公司的厂房,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攻破了许多工艺技术上的难题,推动了中国大型精密仪器的进步。他鼓励学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获得创新的灵感与经验。

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活动,成员们深刻体悟到了“劳模精神”的内涵,纷纷表示要将努力奋斗、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化感动为力量,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砥砺前行。

从革命圣地到雄安新区和首都

学生记者采访中感受祖国发展

7月1日至7日,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12名成员先后赴河北西柏坡、雄安新区、北京等地,开展新闻采风社会实践活动。他们通过实地参观、新闻采访等,接受红色教育,感受祖国发展脉搏。

大学生记者在西柏坡了解革命历史,感悟红色精神。他们走进村民韩花珍老人家中,听老人讲述了她在改革开放初期用一只公鸡换了两块八毛钱、开始“创业”的故事。她还分享了后辈们的发展经历,告诉学子们应当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在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讲解员通过大抬杆、枪排、鹰排等实物及大量历史照片,为大学生记者们讲述了当年雁翎队抗击日寇的英勇故事,生动阐述了“雁翎精神”。

在雄安新区,大学生记者参观了政务服务中心和多处建筑,采访工作人员、游客,实地体验“未来城市”的智慧化生活。在北京,他们参观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在回望历史和感知现实中,深切感受祖国的繁荣发展。

“这一周的社会实践,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教育。”大学生记者张志颖说,作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先辈充满敬意,对祖国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憧憬,都将成为学子们奋斗的动力,我们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据介绍,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在该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等单位的支持下,近年坚持开展暑期新闻采风社会实践活动,以坚定理想信念,感悟时代精神,锻炼实践能力。

                    (记者团 庄稼 魏旭平 通讯员 王西坤 项春 金什琦 井迪 杨蓉 王丽娜 孔誉卿)

有担当!湖大学子勇救落水妇女

“表扬湖大16级地科张宸源同学,勇救落水妇女,为他点赞。”7月10日下午,一条配有多图的说说在湖大人的QQ空间里传播开来。当天中午,湖大资源环境学院2016级地理科学专业张宸源和朋友外出游玩返校途中,经过106国道新洲区沙河大桥附近时,遇到一中年妇女溺水。张宸源跳入河中,将溺水者救起。由于救援及时,该溺水者并无大碍。

张宸源介绍,10日上午,他和朋友相约去新洲区问津书院游玩。中午12点左右,两人在附近村庄寻找饭店。在106国道位于沙河村沙河大桥附近路段,他们远远看见沙河中央有人。起初,他们以为是有人在水中游泳。走近观察,他们发现水中是一名女性,她整个身子都进入水中,只有面部还露在水面,眼睛已经微微闭上。在10多米宽的河道上,溺水者正随着水流朝下游漂去。

发现情况不对,他们赶紧呼救,无奈周边只有老人和儿童。眼看溺水者越漂越远,张宸源赶紧脱掉上衣,跳入水中,在游了10多米后,将溺水者拖回岸边。在岸边群众的帮助下,他终于把溺水者救上了岸。经简单询问,溺水者并无大碍。

目睹了张宸源的救人举动,岸边群众纷纷上前询问。张宸源说,自己在高一时,就考了救生员证,平时也喜欢游泳。“但平时都在游泳馆,这是一个陌生的河流。”

张宸源说,即便心里没有十足把握,但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不会见死不救。

救人过程中,张宸源的腿和脚都被水中砂石划破,村民帮他进行了简单消炎。随后,接到报警的当地派出所赶到现场处理。

资源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明说,对于张宸源的见义勇为行为,他并不意外。该学生品学兼优,多才多艺,是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学校记者团摄影部成员,在短跑和摄影方面曾多次夺得全国、全省奖项,今年上半年刚被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                                               

                                                                         (记者 向正鹏)

有温度!生科学子收获免费励志餐

“老师太暖心了!”7月23日,湖大生命科学学院2016级学生刘琴领到学院发放的福利后,感动不已。

该学院暑期在校学生有194人,考研复习的学生较多。此次,学院为每名留校学生发放了一份福利,每份价值约为20元,包含一张套餐慰问券和一张酸奶券。7月23日至30日期间的任意一天,留校学生可凭餐券在学府餐厅免费就餐一次。而酸奶则由该学院党委副书记许良发、辅导员李文自掏腰包近千元购买。每张酸奶券上,还风趣地印上了“喜提酸奶,锦鲤附体”的字样,为考研复习学生加油打气。

除了餐券和酸奶,学院老师还为学生们准备了霍香正气水、人丹等防暑药品。

据了解,为暑期留校学生送福利是湖大生科院关爱学生的传统,旨在为刻苦学习的学生们送去鼓励,同时提醒他们在酷暑下要注意保重身体。往年,许良发和辅导员还自费为学生订购甜筒,在炎炎夏日里送上了一份清凉。

刘琴说,学院很关心留校备考的学生,之前还帮助他们寻找自习场地,尽量提供便利条件,既温暖又贴心。                                                                   

                                                                          (记者团 冯佩瑶)

有勇气!大二男生骑行去西藏

暑假干什么?湖大物电学院3名大二男生选择挑战自我,跨上单车骑向西藏。直至7月25日,他们已骑了22天、1600多公里。

7月3日清晨,来自四川眉山的张飞翌、湖北武汉的刘名皓在四川宜宾小伙陈小杰的号召下,从四川成都出发,沿川藏线南线骑往西藏。出发前,他们提前一个月开始了准备工作,购置专业自行车和装备,并准备了一些药品。

平日,在小旅馆吃完早饭,他们最早6点就启程,中午在路上买点面包、饼干填肚子,“为得就是磨练自己。”

在跨越海拔5008米的东拉山时,最大温差达15摄氏度,登上顶峰后,风大得能把自行车刮倒。

一路上最艰难的事情当属爬坡。据介绍,在翻越海拔3930米的觉巴山时,有个长达20多公里的上坡。“骑得腿都要断了,”不过他们相互加油鼓励,实在骑不动就短暂休息一会儿。睡前半小时,三人还会互相捶捶腿。

刘名皓的母亲熊女士说,虽然很担心儿子的安全,但他能坚持下来,做父母的也感到很欣慰。“骑行去川藏线需要勇气、体力和智慧。”湖大旅游系主任李志飞教授称,骑行比开车自驾难度更大,最好是结伴而行,提前规划好路线,手机保持畅通,在天黑前要到达可靠的投宿地点。对途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要有充分的认知。

据悉,三人骑行的路线为川藏南线,国道G318成都至拉萨段,总长2166公里。

(通讯员 徐咏彤 徐咏琪)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