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综合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高校夸夸群火速蹿红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团 陈肖依 叶宛铧 编辑:党宣 时间:2019-04-22 字号: 【大】 【中】 【小】

“今天作业按时完成,求夸”。QQ群里的一条消息,迅速引来数人回复,“今日事,今日毕,棒!”“学习有规划,赞!”。

近段时间,神奇的夸夸群在各大高校大火,学生们在夸夸群里的任务就是互相夸赞。无论是吃了饭、跑了步这种琐事,还是睡过头、忘带书这种小意外,群友们总能在消极中看到积极的一面,用刁钻的角度把事主夸奖一番。与其他高校一样,湖北大学各个校区也掀起建立夸夸群的热潮。在校本部和阳逻校区,夸夸群一经成立,群人数就迅速扩张到几百人之多。

近日,记者针对夸夸群的话题发布网络调查问卷,对206位湖北大学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06%的学生因好奇心驱使加入夸夸群,有关生活、学习的互动内容占比高达82.88%,73.87%的学生认为盲目夸赞并非健康社交态度,42.34%的学生因新鲜感消退而不再关注或退出夸夸群。

漫画绘制/记者团 文依诺

生活、学习是主流内容

“马上要考计算机二级考试了,我只做了两套题,求夸!”“刚被选修课的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我完美回答了上来,求夸!”“今天我的智齿发炎了,好疼,求夸!”……午间和晚间是夸夸群发言高峰期,话题一般围绕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展开。

2018级法学专业学生田腕君因在学生工作方面遇到了困难,在夸夸群里吐槽:“唉,尽力做的事情最终半途而废,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伤心!”消息发出后,她立即收到了群友的暖心回复“你很努力,尽力就足够了”“及时止损,不浪费时间,夸!”事后她表示,自己来群里求夸也算是一种情感宣泄,她在这里感受到了来自群友们的善意,还有三位群友特地私戳她寻问情况。

不同于部分群友“偏丧”的求夸内容,2017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胡惠东喜欢在群里分享个人的生活状态:运动健身、做沙拉、跑步……他希望通过这种共享把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调查显示,群内互动内容集中在上课(70.27%)、作业(66.67%)、感情(60.36%)方面,其次是赖床(48.65%)、熬夜(45.95%)等。仅有20.72%的受访学生在群内表现活跃、发言积极。

好奇心成进群主因

夸夸群的前身是豆瓣在2014年创建的互相表扬小组,进而演变成为求夸者通过吐槽继而获得其他群成员夸奖的多人群聊,有微信群聊、QQ群等多种形式。

校本部 “湖北大学夸夸群”创立者、2016级传播学专业学生夏维哲说,起初是在微博上了解到其他高校夸夸群的信息,被群内互相鼓励的友爱氛围打动,正好学校还没有夸夸群,她就自行建了一个。没想到大家积极性很高,群信息一发出,就收到了众多加群申请。

夏维哲介绍,现在群内,大家分享各自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得到群友的回应,这大致符合她建群的初衷。

通识教育学院“一个正经的夸夸群”创建首日成员数就突破百人。2018级公共管理类学生王时捷称自己是被小伙伴拉进群的,正好借此机会可以感受一下“传说”中的“商业互吹”。问卷显示,超六成受访学生最初因好奇心驱使加入夸夸群,15.32%的学生纯属跟风。

调查中,超6成受访学生认为夸夸群气氛轻松、形式新颖、自由度高,不仅能收获快乐,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我觉得夸夸群让我摆脱了看问题的片面角度。同一个问题,自己以前可能会钻牛角尖,而现在能够转换思路,更多元地看待它,这让我变得更加积极乐观。”王时捷说。

通识教育学院夸夸群创建者、2018级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陈静怡表示,希望通过群里的“花式夸赞”让群友们把小丧气变成小确幸,帮助和安慰那些因为遇到困难而情绪低落的人,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与挑战。

盲目夸赞损害群内生态

调查中,8成学生对夸夸群的存在持积极态度,同时也有超过7成的学生认为一些盲目的夸赞正在损害初生的夸夸群。

夏维哲介绍,群内部分成员有时会发一些奇怪的话求夸,有哗众取宠之嫌,有人直接把夸夸群当成了一个聊天的场地,她认为这会对夸夸群的正常效能有所削弱。

“过多的夸奖会让人产生‘耐药性’甚至‘过敏反应’,也许正是因为过多的夸奖让人产生了自我怀疑,反而让你更丧气。”胡惠东表示,面对夸赞要理性对待。他认为,摆脱沮丧不能全靠群友夸,主要还得自己振作起来。“夸夸群只是一种辅助,你可以在里面倾诉、寻求帮助,但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

问卷显示,34.23%的受访学生认为群内夸赞无实际意义、27.03%的人则认为夸夸群虚伪不实际,语言过于浮夸。他们认为,盲目夸奖有害无益,容易让人失去是非标准、盲目自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选择退群或者屏蔽消息的成员越来越多。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杨歆喃认为存在即合理,但夸夸群和现实生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若是好听的话很敷衍、不走心、没有依据,它的可信度并不高也没有价值。杨歆喃说:“新奇的事物可以去体验,说不定真的可以在夸夸群里找到一些 ‘有趣的灵魂’,但若真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要从内因出发,自己进行调解。”

 

理性平和看待“夸夸群”

评论员 湖煊

近日,一种只有鲜花、赞美、掌声、喝彩的多人群聊———“夸夸群”在大学生中风靡起来。在这种“神奇”的群里,被人夸奖是家常便饭,甚至某些电商平台商家还推出“夸人服务”,只要付费进群,各种“夸”就会向你扑面而来。各大高校“夸夸群”也如雨后春笋般疯长,3月17日,北大、清华两所名校的辩论队还就“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夸夸群和喷喷群哪个更好”,打了一场辩论表演赛。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伴随四起的评论之声。有人一笑而过,认为这不过是网民的无聊游戏、又一次的网络狂欢;有人忧心忡忡,担心大学生沉迷吹捧之风,沦为“马屁精”;还有人为之叫好,觉得现实生活太多一本正经的“严肃”,尽管满是“假意”的表扬,却也能让人灿烂一分钟、高兴一小会儿。

高校“夸夸群”的兴起,本质上是一种依托于网络生成的校园亚文化现象。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夸夸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尊重需求和社交需求。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一群人对一个人进行面对面狂吹猛夸,但这种众星捧月的至尊待遇却可以在“夸夸群”里轻易实现。在一言不合就“互怼”、“杠精”丛生的网络社交生态中,来一番“疾风骤雨”的夸赞让人如此“解渴”。与此同时,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现实的压力与阵痛,课业、就业、考研留学、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等等时有不如意、时有小挫折,他们希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激励,来点阳光燃烧情绪的“卡路里”。凡此种种,构成了“夸夸群”在大学生中风靡的心理学基础。

面对蔚然成风的“夸夸群”,我们需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视之。应该看到,适当的夸是必要的,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讲,恰到好处的夸奖可以扮演“安慰剂”的角色,消灭一些负面情绪,赶走心理上的阴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度的夸是缥缈的,无底线的夸更是没有生命的。社交建立在诚意基础之上,各种浮夸之“夸”,听起来只会是一时快慰。至于那些上课迟到求夸、作业没做求夸、逃课约会求夸、考试挂科求夸这类无厘头要求,只能是徒增“笑料”罢了,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正能量。作为流行文化拥趸的大学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网络求安慰、求表扬,只是漫漫成长路上的调味剂,倘若沉溺其中就成了新的“精神胜利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硬核”实力和抗压能力,才能为自己吸来更多“铁粉”和真心实意的“点赞”。

全媒体时代已经悄然而来,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大学生学习、社会之中。无论是“夸夸群”,还是“喷喷群”,以及曾经火过的“互怼群”“表白墙”等等,都是因网而生的产物。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或许它们会由热变冷,逐渐消失在茫茫“网海”,亦或许摇身一变又粉墨登场,但是,网络行为往往是现实的映射,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化现象,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当“吃瓜”的围观者,而是要当好关注者和引领者。要通过网络行为洞察出学生思想、心理的“密码”,学会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贴近学生中理解学生,在理解学生中关爱学生,在关爱学生中引领学生,让网络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加油站”。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