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综合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闻观察】超七成受访大学生习惯养成需要仪式感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团 刘琴 蔡金利 编辑:陈杰 时间:2019-01-14 字号: 【大】 【中】 【小】

近日,商学院“领跑者计划”打卡活动结束。在一个月的活动时间里,521名学生坚持早起打卡,成为2万元奖励金的获得者。

从刚开始的1203人参与,到最后不足一半的人坚持到底,打卡活动成了毅力的试金石。近几年来,学校多次举办类似的习惯养成活动,形式包括睡前阅读打卡,坚持一周不用手机等,在学生中间引发热议。

打卡活动是否有利于习惯养成?在校大学生对打卡活动有什么看法?记者在校园里进行了一项调查。在107名受访者中,超过70%的人表示习惯养成需要仪式感。超过60%的人习惯养成更希望由真人监督。其中,近一半的人认为自我监督最有利于习惯养成。

超四成学生入局 挑战过程苦乐参半

以商学院2017年5月和2018年11月两次习惯养成活动为例。“21天习惯养成”活动吸引全校百余名学生参与,参与者必须选择早起、晨读、英语听力训练、内务整理、阳光健身、跑步等项目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每天进行线上线下打卡。该活动在执行期间实行扣分制,若没有完成指定要求,会按规则进行扣分,分数扣完为止。30天“领跑者计划”则吸引了千余名大学生参加,该活动实行淘汰制,每日线上单词打卡,工作日线下早起打卡。想要完成该计划的学生必须不中断地坚持打卡30天。

在参与“领跑者计划”的1203人中,682名学生由于生病、课业负担重等各种原因被淘汰“出局”,完成者不足一半。值得一提的是,2017级ACCA班坚持下来的人数达到了全班人数的99%。

无论是挑战成功的521名学生,还是挑战失败的682名学生,活动进行的一个月,对于他们来说,都有苦有乐。部分学生依靠外界压力获得了一个月规律的学习生活,收获满满。部分学生则表示,自己是靠着压力挺下来的,过程有些“煎熬”。

商学院大二学生冯瑞(化名),自从参加活动以来,每天早上都能按时起床,朗读英语,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吃上一顿早餐。“这次的活动让我们院比别的院同学起得早。早起奠定了一天学习的基础,也让人充满能量。”冯瑞说。

2016级经济学专业的高杰也成功完成该计划,他准备用奖金奖励自己一顿美食。利用参与活动的时间,高杰背完了1000个单词。他表示,活动结束,他会把早起的习惯坚持下去。

挑战失败的同学也坦陈,他们并非都是因为自律性不强,有些外界因素也影响了 “发挥”。“课程安排、兼职情况、身体素质等都成了影响因素。”大二学生陈晨(化名)说,他平日里学业负担比较重,经常为了完成当日的作业而挤占晚上的睡眠时间,再加上其所肩负的学生工作,早起对他来说十分困难。他补充到,冬天是一个容易生病的季节,“领跑者计划”活动举办期间他恰逢患了感冒,坚持下去对他来说实在困难。

监督类APP盛行 仪式感助推习惯养成

高校五花八门的习惯养成计划并不是空穴来风,学习监督类APP打卡在高校盛行已久。湖北高校传媒协会曾面向全国高校进行“大学生使用学习类APP情况”问卷调查,在收回的182份有效问卷中,63.19%的学生表示用过打卡功能,而其中80%的人打卡天数在50天以下。

监督类APP风靡校园,有观点认为这一现象恰恰是学生缺乏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长期以来,学生处在被规划、被管理的环境中,尤其中学时代课余时间很紧张,习惯被老师、家长管理,到最后自我管理、规划能力弱了。如今很多大学生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大学生应当根据能力和意志力强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那么,依靠打卡来坚持一项习惯到底有没有作用?记者调查发现,监督类APP对习惯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107名受访者中,71%的人因为受到督促而坚持一个好习惯。

“精读英文外刊第34天。”新闻传播学院的小魏为了练习英语,每次读完一篇英文文章,都会发一条链接到朋友圈。在她看来,打卡对她坚持练英语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胡志辉是商学院学生会主席,也是一名大三学生,在他看来习惯养成类活动加强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并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平台。

作为“领跑者计划”的策划人,商学院团委书记郭田田表示,能有近一半参与者坚持下来,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她说,在大学里还是得有一点压力,这样的大学生活对于学生来说才是难忘的、值得留念的。无论是打卡类APP还是习惯养成类活动,都只是一种手段。它们主要是对学生起督促作用,通过外界的力量给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让学生在压力中给自己增添一种动力。”

相互监督受青睐 习惯养成需内生动力

受访者表示,多数人想要坚持下去的具体事情属于基础习惯类别,如看书、读英语、早起等,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想要坚持下去的事情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并且能够要求自己实现。但也有少数人因为时间管理能力弱、不够自律、拖延等原因没有达到过自己的目标。

商学院女生徐想(化名)表示,类似“领跑者计划”对自律的同学来说,是有作用的,她担心有些不自律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出现“反弹”。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样的担忧,超过97%的人希望有一种有效方式敦促自己坚持一定的习惯,超四成学生认为自律才是最有效的监督方式。

大学生如此看重真人监督的形式,那么由真人监督的习惯养成类活动作用又怎样呢?这些大学生中,有39人曾参与学校举办的“21天习惯养成”计划或其他类似活动。其中46.15%的人表示此类活动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作用一般。3.33%人认为自己参与活动时三分钟热度,活动结束后便没有作用了。也有15.38%人通过此类活动养成了新的好习惯,他们认为此类活动非常有用。

“现在能够真正做到自律,能很好地管理自身的学生并不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在我们的督促下积极地学习和生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若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习惯,成效还是非常理想的。”郭田田说。

 

大学生习惯养成不必避讳仪式感

记者团 刘琴

“21天阅读挑战赛”、“21天习惯养成计划”、“30天领跑者计划”……习惯养成类活动层出不穷,是高校出于改变大学生懒怠状态、强化其自我建设的现实考量,也是大学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然而,高校五花八门活动的收效却一直不太理想。此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的"打卡热"也争议颇多。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往往时间花了,样子做了,却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部分专家也认为,此种现象恰恰是学生缺乏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大学生太看重仪式感,真正要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好。花架子摆好了,却没有内容可言,是另一种形式的“买椟还珠”。形式化浪费光阴,同时欺骗自身。到最后,不自律的学生仍不自律。

但存在即合理。早读、跑步、读书、健身……目前,多数大学生仍靠打卡来维持自己做这些事情的习惯。从“领跑者计划”也可以看出,仪式感让“愿做改变,仅苦于无方”的学生找到了自救之法。对于那些不够自律的学生,也起到了较好的学习监督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大学生习惯养成不必刻意避讳“仪式感”。

首先,仪式感是形成新习惯的前奏。大学生学习生活丰富多样,固定时间却较少。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发一条动态,给自己点个赞,又有何不可?况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转战熟人少的社交媒体,在线打卡并不一定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好评,往往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那些经常打卡的人也认为,自己坚持的时间越长,中断就越可惜。这表明,仪式感会慢慢内化于心,最后成为一项习惯。仪式感是帮助人铸成习惯大厦的框架,大厦铸成,仪式感或许应该功成身退。但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维持一定的仪式感是必要的。

其次,大学生内力不足,需要仪式感来辅助。有目标、懂得约束自己的人永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但时下,有很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并不强。这些人中学时代多半处于父母、老师的高压之下。上大学之后,外界压力一去除,他们顿时就松懈下来,无所适从。没有远瞻,更无近瞩。高校适当地对学生施加压力,增添特色活动来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不仅起到缓冲作用,也可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大学生习惯养成不必避讳仪式感。只是,仪式感需要合理利用。那些陷入每日都打卡,但"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怪圈的人,只是没有合理利用仪式感。仪式感是催化剂、是辅料,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添加过多,更不应喧宾夺主。如何将仪式感变成习惯,让外压转为内压,是大学生必修的功课。与此同时,高校的习惯养成教育需要作出更多的改变和革新。如何让大学生更加自然地养成好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待高校管理者思考和探索。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