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湖北大学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举行。以此为标志,全校200多支实践队伍,共计数千名学生奔赴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去农村、下街道、进厂房、走到田间地头,行程数万公里,内容涉及环保、扶贫、新农村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调查走访、实地测量、数据测算等方法,他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大学生的观察视角。
大三女生英国游学受益匪浅

从小就很喜欢伦敦这座城市,而且英国也是很多学传媒学生的留学首选。班主任发布这个通知的时候我就蠢蠢欲动,终于在这个暑假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个暑假,湖北大学的部分学生选择前往国外游学,2016级新闻学专业的周亦荃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度过了近一个月的游学生涯,主要学习英国创意产业概述。
这段旅程有太多的故事让她难以忘记。但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次晚上九点多她在贝克街附近游玩,一个意大利人要她帮忙拍照,一直把她往巷子里引,然后就有两个便衣警察过来看了她的护照,让她赶紧离开了。这件事情让她意识到她的自我防范意识不够,警惕性不够强,如果警察没有及时出现,不知道会经历些什么。
在英国的时候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去老舍先生故居附近拍摄视频作业。一个伦敦老妇人夸奖她们:“很少有人来这里进行这样的主题拍摄。”她觉得这一段学习使自己收获了很多,一方面是在老师的介绍下对英国的创意产业有了大体的了解,另外一方面是在课堂上也感受到了很多不同国度、不同学生的灵感,也受到了很多老师的鼓舞。“除了学业之外,我觉得自己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在公共场合的秩序维持、交通规则的遵守和版权意识等方面都感觉得到了加强。”
奔波数千公里考察家乡生态

2016级新闻学专业的泽仁曲珍是一个来自青海省玉树市的藏族女孩,多年来,她一直关注着家乡的生态环境。今年暑假,她作为临时志愿者跟随阿拉善SEE生态保护协会的30多名会员奔波约5000公里,一同前往青藏高原腹地进行实地考察。
8月13日,他们来到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冻泉保护站和索南达杰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是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是以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名字来命名的。泽仁曲珍回忆起少时家里的老人给她讲的故事,“索南达杰当年为保护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勇敢与盗猎分子对峙,最后壮烈牺牲了。”除了索南达杰外,她还听过许多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立志投身于环保事业的种子。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泽仁曲珍遇到了她一直敬仰的 “守护长江第一人”杨欣。她介绍,杨欣老师曾忍受着最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面临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甚至不顾生命危险进行着藏羚羊的保护活动。“如今的可可西里再也没有发现一起盗猎行为,藏羚羊的数量也从两万多只增长为六万多只。”
考察途中,他们也遇到过困难。在前往黄河源头、夏日寺“曲松悟塞生命交流中心”等地时,因路况较差,车子经常深陷泥潭。旅途食宿条件也不理想,但没有任何人有过怨言。“会员里有武汉大学教授也有知名企业家,我很佩服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
之后,泽仁曲珍会联系阿拉善SEE生态保护协会,申请成为正式志愿者。
酷暑中的军运会志愿服务工作

制作八一特辑动画片、讨论微电影剧本、外出采访……这是2016级传播学专业的张炙尺暑假二十余天在军运会当骨干志愿者时的日程。
为了更好地举办2019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今年3月初,军运会执委会开展了骨干志愿者选拔活动,当时还在上大二的张炙尺一看到这条消息,就毅然决定参加选拔。他说,“我一直很喜欢志愿工作,军运会又是武汉主办的一大盛事,我想为武汉做出一点贡献。”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面试的三项内容中竟有用英文即兴回答问题的部分。“面试官让我先读一段介绍武汉的英语短文,然后再全英文回答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军运会志愿者。”张炙尺庆幸,幸好他的中学英语老师经常让学生跟着英语录音练习,模仿发音,当时他也正在为考英语四级做准备,虽然英文面试部分他拿了很低的分数,但因为他之前有过武汉网球公开赛媒体中心志愿者、武汉马拉松比赛志愿者、中国青年报“走进六盘水”活动志愿者这些经历,所以在自我介绍和回答媒体运行问题这两个部分上,他拿到了不错的成绩。
志愿者要穿着密不透风的军运会吉祥物兵兵玩偶服,顶着35度的烈日,一站就是一个小时,还要和即将代表武汉去英国访问的小小外交家进行互动。“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现场有个小朋友送了我一朵花,我当时就觉得这些天流的这么多汗都值了。”张炙尺说。
志愿服务时间还剩下半年,张炙尺表示,他会在不耽误专业学习的条件下,完成好军运会新闻宣传部的工作,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明年十月份的军运会增光添彩。
学生记者红船边感受初心

7月6日至12日,湖北大学记者团一行11人赴上海、嘉兴,开展主题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走进时代 走向未来”的暑期社会实践,深入中国一大、二大会址,走上街头社区,追访中国共产党历史,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的沧桑巨变。在一周的时间里,学生记者们采写了10余篇系列新闻稿件,拍摄了上千张图片。
据团队队长邵壮介绍,此次实践活动分为两个板块,以党史教育和改革开放40年为主线,用从一线采写回来的文字和图片,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历史进程。
在上海和嘉兴期间,采访团先后来到上海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中共一大、二大会议旧址、南湖革命纪念馆和“红船”所在地参观展览,专访相关馆员和讲解员,了解一件件历史实物背后的故事,并与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人进行交流。采访对象中,有年仅17岁、前来进行暑期调研的高二学生,也有年过八旬、有着60多年党龄,前来重温入党誓词的老党员,还有来这里学习党史的留学生。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头城市,上海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访团不顾天气炎热,冒着35℃以上的高温,先后来到上海市城市规划展示馆和位于黄浦区的宏兴里小区、承兴里小区、云中社区等小区,探访《申报》报馆大楼,与社区居民、社工和报馆内相关人士进行交流,通过对上海旧城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的政策措施以及《申报》大楼变迁历史的采写,直观展示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
通过实地采访,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湖北大学记者团团长泽仁曲珍说,一周的经历,不仅是一堂扎实的新闻采写专业课,更是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的教育课,她的业务和思想都得到了提高。
大四女生的台湾支教行

我觉得繁体字比泰文还要难写。”8月15日,2015级会计学的蔡卓羽,结束了半个月的台湾南投县YMCA暑期体验官生活。最后一天,她一笔一画地写全了繁体字卡片,送给学生们。此前的寒假假期,她曾去往泰国清迈支教,用泰文为学生写祝福。
YMCA即基督教青年会,已具有160多年的历史,其努力目标是“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今年暑假,蔡卓羽作为13名学生体验官的领队,前往台湾南投县某关怀协会开展支教活动。该协会里既有七八十岁的阿公阿嬷,也有八岁刚上小学的孩子,三排桌椅、数张小板凳、仓库改造成的教室成为了他们的全部“家当”。
闷热的天气和狭窄的教学空间并没有让支教的义工们退缩,国文及英语课、手工课、跳绳比赛、京剧脸谱制作等课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因为协会规定义工不能留下真实信息,我就给自己起了个绰号叫‘捉鱼’,一下子就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蔡卓羽笑着说。
蔡卓羽坦言,学生们也教会她很多。他们简单直白,面对建议会仔细思考然后用行动纠正原本错误的做法,胜利时就开怀大笑要糖吃来奖励自己,失败时就大哭然后再含着泪水重来。“我也要学会坚持内心最想要的东西,回归自己,勇敢前行。”
离开台湾那天,还在机场候机的蔡卓羽收到了一条意料之外的微博私信,私信来自协会里一位学生的母亲,“老师好,我的孩子写了一封信想寄给你,可以提供一下你的地址吗?”这位学生并不是蔡卓羽直接负责学生,是她的一位朋友的学生。她之后才知道,这位母亲为了满足儿子的心愿,网上搜寻了很久才找到她朋友的微博,又通过这个微博才找到了蔡卓羽。她说,“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我以后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
数统院老师连续7年带队实践
今年暑假,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共有16个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32名学生组团到各个省内高校进行跨校交流,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足迹几乎遍及所有中部城市。
“数统院是理工学院,学校课程偏理论,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可以拓宽思维,加强对政策、政治思想的理解。”数统院团委老师周杰介绍。据统计,数统学院学生以团队形式立项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达到了70%,其他学生留校或者返乡实习,全学院暑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几乎达到100%。
周杰连续7年暑假亲自带队参加3到5个实践项目。今年,他参与了数统院赴陕西省延安市“追寻领袖初心,传承延安精神”团队,进行红色革命调研。因团队学生都是理科生,对政治思想的认识有限,文科生出身的他为学生进行了政策解读,普及历史知识,学生们实地走访前周杰也会提前提供一些采访思路。
除此之外,周杰更是团队的“联络人”。他多次与延安市地方政府、单位联系,为学生们找讲解员,让学生们了解延安市的基本概况。有些场馆、机构暑期接待能力有限,周杰就先联系了延安大学,借延安大学之力争取到参观机会。
身为团委老师,学院里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安全教育任务也压在了他的肩上。“我们院在暑期前进行了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安全问题。”周杰介绍,支教、社会实践或调研的学生在暑假开始前就集中进行安全教育,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请参与过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讲解涉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防范知识。
今年暑假已经结束,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正在紧张地整理中,据了解,去年数统院共收获了近十万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周杰说,“我以后每年还是会保持带3到5个学生团队去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生科院师徒四人深山捕蛛
从利川星斗山、宣恩七姊妹山、湖南石门壶瓶山到宜昌五峰,从7月30日到8月25日,生命科学学院61岁老教授陈建带着3名研究生一直在湘鄂两地的武陵山区,辗转捕蛛。36年来,他寻蛛的脚步走遍全国,已发现50余个新种,在湖大培养了一代代“蜘蛛侠”,带着学生到野外去捕蛛,更是每年暑期的 “必修课”。
“今天下午,我们在山林里看到的大多是棒络新妇蛛,只采集了两对,研究生态不能破坏生态嘛。”8月23日晚,陈建带着学生在宜昌五峰付家堰桥料村一带捕蛛,一天抓下来收获不错,酒精指管里有了200多只蜘蛛。
每天早上八九点出门,下午四五点回来,饿了就在野外啃些面包等干粮,累了就在树林子里歇一歇,“有些蜘蛛是在晚上活动,前两天晚上我们出去采集时,两次遇到毒蛇。”陈建说。晚上10点多,当头灯照到几步远外的蛇时,大家都吓了一跳,事后一查是银环蛇。“蛇不会故意咬人,我们一般都会拿着棍子,边走边敲打草丛,提前把它惊走。最怕它冷不丁出现在很近的地方,以前有学生被吓晕过。”
近一个月的野外考察,师徒4人采集了约5000只蜘蛛。“回来后要进一步研究,看有没有特别的新种。”陈建所在的湖大团队承接了一个国家专项,对武陵山区的蜘蛛进行生物多样性考察,采集到的标本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