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综合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湖大再成楚才作文竞赛大赢家 共揽235个奖项 首获特等奖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记者 向正鹏 记者团 张筱星 陈桐 编辑:邱睦 时间:2017-05-18 字号: 【大】 【中】 【小】

近日,第33届“华侨城”杯武汉国际楚才作文竞赛评审结果公布。湖北大学共获235个奖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72项、三等奖145项,获奖数量实现三连增,获奖质量和数量继续稳居参赛高校第一,并首次实现特等奖零的突破。

楚才作文竞赛是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认可,武汉市新闻、教育、出版等多家单位联办的大型传统公益赛事,在33年的办赛过程中,涌现出许多社会精英,在中小学生中具有很大影响力。2015年该赛事首设大学组,湖北大学连续三年受邀参赛,分别揽87、180以及235个奖。

今年3月25日,835名湖北大学考生走进赛场,与4000多名大学考生一起展开角逐,参赛人数连续三年创新高。

据了解,今年三个候选题目分别为命题作文 《无雪的冬天》、《钱规则》以及张岱的观点辨析,题目较之前更加开放,要求学生写出哲理意味。

经过专家评委近一个月的认真评审和公示,湖北大学233名学生获奖。在大学组总共5个特等奖中,湖北大学占据两席。两人均来自文学院,分别为该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谭青青和2015级编辑出版专业的吴思琪。

 

谭青青 文学院 2015%级汉语言文学

获奖作品:《无雪的冬天》

散的是形,不散的是心

“南方的冬天,要是有雪的话,果真是件稀罕事……但不只是落雪了才懂冬天。”获奖作品《无雪的冬天》中,谭青青将历史上几位南方女性的内心情感与主人公雪雪的经历相映衬,以“因为有爱,融化了雪”解读南方无雪,进而呼吁“请你相信爱”。在写作风格上,谭青青觉得自己受做过知青的外公影响较深:“外公最喜欢的文人是毛泽东,他会要求我在温婉中写出几分大气。”平日阅读中,谭青青喜欢有思辨性及抒情性的散文,特别是萧红的作品,“她的小说很多都是散文化的语言,把每一章剥离开来就是一篇散文。”这次参赛选择文体时,谭青青觉得散文的文体风格及谋篇构局有很强的机动性,于是选择了散文。事实上,谭青青的导师黄晓华一直建议她少写散文,“散文相较于小说与诗歌来说像一个夹缝中的文体”。但是谭青青却偏爱散文那种“在狭小的篇幅中传递丰富情感”的感觉。写作的素材源于诗意的生活。平日,谭青青很喜欢画素描,这和写作很像,“形散而神不散。素描时的轮廓就像文章的‘形’,可简单勾勒;‘神’就是细节,要通过细节使整体神聚。”而且,她会从风景中得到灵感与冲动,享受身心的愉悦。

 

吴思琪 文学院 2015%级编辑出版

获奖作品:《中国人谈钱》

“反弹琵琶”真实表达

文学院 2015级编辑出版专业的吴思琪,行文思路显然与大多数参赛者不太一样。 在楚才作文竞赛的文中,批判题目内涵是“假以‘鸡汤’之美名误导下一代”,反驳文题的观点,对于参加比赛来说"有一定危险性",不过吴思琪并不愿意依照常理出牌,“是什么就什么样,文章就应该表达自己的态度”。吴思琪认为,自己这样的文风一定程度上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朝花夕拾》是我第一本完整看下来的书,对我影响最大”,吴思琪说道,自己学习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手法:暗讽、造新词、以普通平常的事物来打比方说明深刻的道理等,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写作练笔是吴思琪平时很喜欢的事情,自小学四年级起他就开始了每年征战“楚才”。吴思琪喜欢将日常生活中的见闻及思考以诗的方式表达出来,每周都会在自己的空间发三四首原创小诗作为平时的练笔,迄今已达 200余篇。“我有意将它们整理编辑成一本书,也算是自己的作品吧。”吴思琪说道。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