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下午,湖北大学学通社校友联合会在学校成立,百余名学通社、大学生记者团校友从全国各地返回母校,见证这一庄严、光荣的时刻。
湖北大学学通社全称湖北大学校报学生通讯社,于1983年筹备,1984年正式成立,2001年更名为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
在近34年的发展中,这里成为培育新闻实践人才的沃土,据不完全统计,学生记者累计在中央及省市级重要媒体上发表作品4000余篇,在宣传学校的同时,练就了敏锐的新闻发现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数百名学生记者走上专业记者岗位,一些优秀的团友进入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各大知名媒体工作,很多社友、团友如今都成为了媒体老总、首席记者、知名编辑以及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骨干力量。2001年后,整个团队更名不更其志,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注重业务提升和内部管理,并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先后成为湖北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湖北大学记者站和中国(湖北)高校传媒协会三星级校园媒体,校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备了较强的影响力,获得各级奖项数百个……成绩已成过往,经历才是永恒。2017年4月22日,注定会成为又一个让记者团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湖北大学首个以学生记者团体为对象,跨专业、跨年级、跨地域的校友会诞生。随着校友会的成立,30多年散出去的满天星重新聚拢,除了回顾那段艰苦岁月,也为了感受作为湖大学通社、记者团人的荣光。

那年夜 泪烛流彻字千行
一块黑板,几套桌椅,两位老师,十几名学生,这就是1983年湖北大学学生通讯社成立之初时的所有组成。而湖北大学,也是全省所有高校中第一个设立以学生为主的新闻通讯组织的高校。作为学通社的“元老级”人物,指导老师李明谈起当年的情景很是感慨,“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任务重,但却只有两个老师来做,很多方面都无法兼顾到。”李明说。当时主管广播台工作的她,受到了广播台工作“学生为主”的启发,决定在全校范围内组建一支学生采编队伍。消息一出,便吸引了很多学生报名,李明回忆说:“最初也只是试一试,但效果出奇的好。有了学生们的力量,校园新闻也不再单调,他们可以深入到院系、班级、寝室中去,发现更多鲜活的人和事。”
在李明担任指导老师的十几年里,是学通社的“初级阶段”。1991级经济管理专业的王林和1992级历史系的夏业勇,便是这一时期的亲历者。
上世纪90年代,网络没有普及,无论是约人采访还是写稿,都完全要靠“人力”来完成。“没有通讯工具,只能去‘堵人’。”王林提起当时采访老师的情景时忍不住笑了,“有时候碰五六次都不一定碰的上,别人还以为我在‘搞跟踪’。”和现在用电脑写稿之后发邮件投递完全不同,王林和夏业勇的年代,所有稿件只能手写,先是用草稿纸写初稿,修改完毕后,再誊抄至珍贵的格子纸上,一式多份,再骑着自行车奔赴各大报社投稿,有的报社甚至还需要坐船过去。“那个时候晚上熄灯,只能成箱成箱买蜡烛,晚上点蜡烛熬夜写稿子。”夏业勇笑称,“那时蜡烛没少给他带来‘麻烦’,把室友蚊帐熏黑,自己和室友每天醒来鼻子里面都是黑灰,室友经常吐槽我。”
除了大家都会遇到的采访、写稿、投稿的困难,夏业勇还曾有“背着葡萄糖去采访”的经历。1994年暑假,凭借着在学通社丰富的写稿经验,夏业勇成为了湖北日报的实习生。有一次他独自前往华中农业大学采访如何辨别西瓜,在40多度的高温下,他骑着自行车穿过铁路前往目的地。“我没吃饭没喝水,采访完直接中暑了,晚上连夜被送到校医院。”夏业勇回忆,自己当时上吐下泻,第二天仍然坚持完成选题,背着葡萄糖外出接着采访。
“比如我离开了,你还在;身离开了,心还在……”成立大会上,校党委书记尚钢在致辞末尾深情地引用了一首题为《结果》的诗。这首感情饱满的诗正是出自1994级学通社社友谢仲成的笔下。90年代,当时的校报还办有副刊,一版小小的副刊是当时许多 “文艺青年”自由发挥的园地,1994级中文系的谢仲成作为副刊的编辑,自然成为了“文青”的领头人,投稿不仅来自社内,还有许多来自全校各系同样热爱文学的学子。而副刊也凭借着其自由开放的气息,受到了校报读者的热烈欢迎与广泛好评,有时甚至“一纸难求”。

这次第 飞红万点道团红
“最是青春年少,恰似湖边青青草,一生似流水走过,年年记起故事并不多......”在学通社校友联合会成立大会上,新一代的记者团成员们齐声合唱记者团团歌,拉开了大会的序幕。这支团歌由2002级校友黄敏主要作词,熊永庭谱曲,后被记者团团友记录改编。歌词中的 “阳光洒满翩翩老照片”“沉淀在文字的漩涡”等词均契合了记者团业务工作的定位,成为了千禧年后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新篇章的背景音乐。而也正是这一阶段,网络的日益普及也带来了新气象和充实的新鲜血液。
“冰点工作室”,这个与《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组同名的工作室,是由2001级法学专业的高妞组织创立的。这一工作室主要负责湖北大学官网的网页设计和后台运营维护工作。因为当时官网处于更新改版的状态,工作量非常大,他们经常晚上就住在行政楼。特别是突发性新闻报道采写更加磨人,“突发稿件讲求时效性,在保持时效性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文字功底和意义”,高妞说,“我们经常是到了晚上9、10点钟还要点外卖加餐,互相为对方加油。”
“今天,我们是‘红色军团’”,4月22日,2015级与2016级的记者团成员纷纷在朋友圈晒出自己与同伴的合影,大红色的团服尤为吸睛。据了解,这一套团服已是经过多次设计改良后的“第三代产品”了。之前的两版团服均将白色作为主题色,团徽赫然胸前。以一颗心为主体,中间包着“记者”二字,旁边是ILove。2007级的田立平即是当时团徽与初代团服的设计牵头人,她提到,当初为了促进记者团的发展,增强大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便集思广益,设计出了团徽、团服。“当时的‘ILove’还是十分流行的元素呢。”田立平笑着说。而在2014年,团服在时任团长屈博主持下再次改版,变成了如今的“记者团红”,成为了校园里十分醒目和靓丽的颜色。

会明朝 新木新发向馨荣
不同于夏业勇的点蜡烛“手动”写稿,2001级中文系的石猛则将阵地搬到了网吧。低廉的价格往往会吸引室友与其一同前去,而当室友在旁边与网线另一端的网游玩家 “鏖战正酣”时,石猛却总是在不停地敲击着键盘,待到天明时分,一篇篇精彩的新闻稿也就以文档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临近毕业时,石猛已完成了180余篇稿件,总长共计约30万字。在求职时,他在校这些年来的作品装满了整整两个大塑料袋。手机和网络通讯、网络媒体的发展,给赶上“信息时代”的记者团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也给记者团人更多展示发展的平台。
“那个时候,“728”(大学生记者团采编室)只有一台旧电脑。”张强华回忆,白天的时候,由于“领导”们需要使用电脑处理事务,他们往往只有等到晚上人都走了才有机会使用电脑。张强华是2004级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对新闻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张强华晚上使用电脑写一篇长文章,由于电脑已经工作了一整天,他大费周折写了几千字之后电脑突然死机,所有的辛苦顷刻之间都泡汤了,“当时恨得我牙痒痒!”张强华说,于是后来他用自己兼职赚来的八百块钱,在学长的带领下半夜跑到华科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让它在“728”安家,供大家写稿使用。
“hello!我是小贝!”2013年,湖北大学在官方微信上“高调”宣布了官方吉祥物“小贝”的诞生。记者团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纪元。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除了校报和学校官网、新闻网,记者团的作品也开始通过微信、微博,与校内外师生分享。
2015级新闻学专业的研究生助理刘欢,从2012年,他大二时被学院学通社推荐加入到记者团,已经在记者团待了6年。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刘欢感受最深的就是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以前没有新媒体部的,2014年才成立。那时候也就只有一两个学生负责微博,现在一大帮子学生负责运营微信、微博,而且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官方微信于2014年,在一群记者团人的执着和探索中成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小贝”也走进了无数湖大人的生活,粉丝量在三年间积累到3万多名,单条最高阅读量达10万,并且WCI(意指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指数)指数排到全省高校微信第四、全国百强。通过新媒体的形式,记者团记录下湖大的点滴,并通过便捷的方式与湖大人一起分享。

湖北大学学通社成长历程
1983年 湖北大学校报学生通讯社筹备。
1984年 湖北大学校报学生通讯社正式成立。
2001年 湖北大学校报学生通讯社更名为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团歌《黑白照片》发布。
2008年 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团徽、团服方案发布并启用。
2014年 湖北大学大学生记者团,原秘书部、外联部合并组建行政事务部,湖大在线编辑部整合组建新媒体部,文学部整合组建沙湖墨韵文学社。
2015年 大学生记者团团旗方案发布并启用。
2017年 湖北大学学通社校友联合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