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升富教授研究团队何汉平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Efficient Singlet Oxygen Generators with Near-Infrared AIE Features for Mitochondrial Targeted Photodynamic Therapy”(用于线粒体靶向光动力治疗的具有AIE特征的高效单线态氧发生器的分子工程),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dv. Funct. Mater. (DOI:10.1002/adfm.202104026,IF: 16.836)。湖北大学为第一单位,化学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袁刚为第一作者,同济大学吕诚老师为共同第一作者,同济大学成昱教授和湖北大学何汉平教授为通讯作者。
聚集引起的荧光猝灭以及活性氧(ROS)的产生不足,限制了光敏剂(PS)在荧光成像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中的应用。聚集诱导发射光敏剂(AIE-PSs)在聚集状态下表现出增强的荧光强度和高效的ROS生成,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本研究通过分子工程调节D-A强度,成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线粒体靶向的D-A型AIE-PS。研究表明3,4-亚乙基二氧噻吩和喹啉的协同作用增加了整个分子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ICT),并促进了从最低激发单线态(S1) 到最低三重态 (T1)。在这些 AIE-PS 中,最佳的AIE-PS(TPA-DT-Qy)表现出最高的1O2产量(5.3倍于玫瑰红)。进一步的PDT 实验表明,TPA-DT-Qy 在白光照射下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具有良好的光动力疗效。此外,光动力抗菌研究表明,TPA-DT-Qy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鉴别力和优异的光动力灭活作用。这项工作为新型AIE-PS的分子工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以促进荧光成像引导的PDT的发展。
何汉平教授一直从事有机功能分子和生物传感研究,在Adv. Funct.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Biosens. Bioelectron.、Analyst、Dyes and Pigment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所在王升富教授研究团队,采用现代电化学、电分析、光电化学及分子荧光方法,围绕化学、生命、材料、环境、医学、能源等领域开展交叉研究,在生物活性功能分子研究、生物医药环境分析、兴奋剂检测、疾病早期诊断、荧光探针合成及新能源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近五年来,课题组以湖北大学为通讯单位发表论文88篇。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8项。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104026
(审稿:张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