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术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人民日报】江畅: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江畅 编辑:刘曦 时间:2020-07-13 字号: 【大】 【中】 【小】

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对于克服科技领域存在的伦理问题、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亟须完善科技伦理治理学术研究机制,健全科技伦理监管制度,建立科技人员自律机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将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球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历史时刻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克服科技领域存在的伦理问题、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学术研究机制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学术研究机制,是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的重要基础。我国科技伦理研究方兴未艾,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但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尤其是对科技伦理治理和监管等问题,学术研究还不够深入。科技伦理研究者需要结合高新科技发展现状,既重视科技伦理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其应用研究,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加强科技伦理研究队伍建设。加强科技伦理研究,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我国科技伦理研究属于伦理学研究的一个应用分支,目前研究人员偏少且力量较为分散。一些研究人员只能对科技伦理进行事后评价,难以为科技伦理治理提供有效方案。对此,亟须完善科技伦理研究资助和激励机制,将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为科技伦理研究者大胆创新、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社会氛围。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更多伦理学工作者参与到科技伦理研究中来,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科技又有伦理学素养的科技伦理研究队伍。

健全多学科研究协同机制。科技伦理研究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涉及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专业。随着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科技伦理研究越来越呈现跨学科趋势。这就需要健全多学科研究协同机制,加强科技伦理专业研究人员与其他学科专家学者的交流、对话和合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决策提供学理支持,为现实科技伦理问题解决提供咨询建议。

健全国际合作研究机制。科技伦理风险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科技伦理治理研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社会责任和科研行为规范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完善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学术研究机制,需要健全国际合作研究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对话和合作,学习借鉴国际科技伦理治理的先进经验;积极参与科技伦理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和规则制定,在国际科技伦理领域发出更多中国声音。

健全科技伦理监管制度

健全科技伦理监管制度,是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是科技伦理治理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随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发展,扎实推进科技伦理监管的制度化建设比以往更为必要而迫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会议强调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提出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这标志着强化科技伦理监管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健全有效的科技伦理监管制度,以强化伦理监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建立科技活动向善行善的导向机制。当今社会,科技活动已成为一种涵盖范围十分广泛的社会活动,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的科技活动都有可能出现伦理问题,进而给社会带来风险或危害。有效防控风险或危害,需要不断加强科技伦理监管,建立科技活动向善行善的导向机制,为科技活动提供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价值指引,促进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科技观,强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建立科技伦理规范体系。让科研活动正当有序开展,防范利用科技作恶的行为,需要建立科技伦理规范体系,包括科技伦理规则体系和确保其得到执行的监管体系。一般来讲,科技活动主要包括选题、规划、研究、实验等环节。以科技伦理规范为依据,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规范,是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任务。健全科技伦理监管制度,需要依据科技伦理规范对科研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和监管,发现并纠正各种科技伦理问题,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比如,基于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技术的“深度伪造”防不胜防,必须加强技术发展的法治规范。

完善科技伦理监管程序。健全科技伦理监管制度,既需要健全监管规则,又需要完善监管程序,实现监管领域不留死角、监管过程有机衔接。有效治理科技不轨行为,将科技风险控制在社会可接受范围内,必须不断完善科技伦理监管制度规则体系,强化监管机构的横向联系,扩大监管覆盖面。与此同时,完善科技伦理监管程序,通过公开透明的规则制定、审理与批准、监测等程序,使监管过程有理有据。坚持伦理先行,建立基于防范原则的“适应性治理”,不断完善科技伦理风险的评估和监管。

形成科技伦理监管合力。健全科技伦理监管制度,亟须实现科技伦理治理和监管主体责任制度化,以促进各主体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协同一致推进科技伦理治理。科技伦理治理是一种社会治理,既需要加大政府监管的力度,又需要充分发挥相关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的规划、指导、监督作用,推动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成立科技伦理委员会,注重发挥各级科协组织以及科技方面的各种专业学会或协会的作用,形成科技伦理监管合力。

建立科技人员自律机制

防范科技滥用及其他可能出现的风险或危害,亟须在健全科技伦理监管制度的同时,建立科技人员自律机制。这也是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增强自律意识。科技伦理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在提高科技人员的道德素质上着力。引导科技人员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促进科技伦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要着力点。道德素质包括正确的道德观、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正当的道德行为。科技人员只有首先成为有德之人,然后才能成为有德的科技人员;只有不断增强自律意识,才能在科技活动中“不逾矩”。如果缺乏自律意识,科技人员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违规甚至违法。有了自律意识,科技人员才能自觉遵守科技伦理和科研规范,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因此,科技伦理治理需要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科技人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上下功夫。

树立正确科技观。价值观是决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重要因素,科技人员的科技观是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科技人员具备应有道德素质的前提,是树立体现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的科技观。正确科技观可理解为科技人员的“道”,道德素质可视为“德”。科技人员需要在正确科技观指引下,在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敬畏和珍惜职业,把科技伦理自觉融入工作中,满腔热情地干事创业。高度重视对科技人员道德观和科技观的教育,充分发挥科技伦理的精神激励作用,对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来说,既是现实举措,也是长期任务。

营造良好氛围。科技人员自律机制的建立,主要靠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科技人员,也离不开科技单位和相关组织发挥作用。各种科技学会、协会组织都需要加强对科技人员正确科技观、科技伦理以及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各相关单位和组织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将科技人员的道德素质和科技伦理表现作为申请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奖励项目的重要条件,在科技界营造扬善抑恶、为善去恶的良好氛围,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追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牢牢守住科技伦理的底线。

(作者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教授)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