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术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第三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主旨演讲观点集萃

来源:湖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4-05-20 字号: 【大】 【中】 【小】

5月18日,第三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暨第二届“湖北大学·长江论坛”在湖北大学举行。主旨演讲环节,专家学者围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协同、创新、平台”主题,碰撞思想、交流观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表示,高度期待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高质量推动区域国别学发展。他还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的近期工作情况,表示评议组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设置区域国别学的核心课程,指出区域国别学课程具有五大核心模块:即外语、区域、国别、专业、实践。

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表示,学界过去对区域国别学是否应当成为一级学科存在一些争议,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学者误解了区域国别学的特质。他指出,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各个学科应该团结一致,放下争议,轻装前进,全力建设好区域国别学。他还提出,大国之学理论来源于实践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引领是中国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创新的来源与动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认为,区域国别学要服务于国家外交和发展战略需求,学为公器,学为天下,学界要“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并提出了“才、学、识、德、勤、体、人、财、物、名”等区域国别学科建设需要面对的十大考题。他还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根植于广泛的实地调研,并由此鼓励研究人员多走多看多实践。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指出,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首要是站稳政治立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他提出,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学术理论要融合发展,应当做到三点,一是发挥各类各级组织机制作用,并实现优势互补和统筹发展;二是加强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三是善用国内相关学科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

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以湖北大学发展拉美研究的经验为例,首先提出高校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要以行动力为基础,在完成制度建设以后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将学科建设做“实”,避免“空壳化”,同时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他还指出各高校区域国别学科建设要避免同质化,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扬长避短,打造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起来。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以《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的问题分析》为题,从微观的视角分析了区域国别二级学科应该以怎么样的标准设置以及如何设置的问题。他首先提出全国高校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存在的十大问题,并进一步认为,二级学科体系是一级学科的龙骨,一旦确立二级学科体系,就要在二级学科的轨道上开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构建话语体系。因此,他认为必须对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的设置进行统一规范。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认为,建设区域国别学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学科发展必须服务国家战略,但也不能忽视学科的学术性,要以学术性为学科发展的基础。他进一步指出,语言学和历史学是两大基础学科。比较政治、区域经济、比较文化是三大学科支撑。宗教学、民族学、地理生态学、社会学是四大渗透性学科。田野调查、文献目录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智库交流是五大工具。最后,他建议促进区域国别研究战略人才和学术人才的流动和转换,以推动区域国别学“战略性”和“学术性”的融合。

亚洲和大洋洲拉美研究理事会主席、上海大学拉美中心主任江时学提出了区域国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九个较为显著的问题,分别是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尚未找到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许多小国家及次区域无人进行研究、中小国家的研究成果发表难的问题依然存在、高质量的区域国别学教材几乎寥寥无几、区域国别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对许多高校而言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片面追求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化、许多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尚未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旨在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多种多样的会议缺乏实质性内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认为,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他提出区域国别学应当培养“杰”字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当既有学术高度、又有学术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为支撑,并具备政治定力、多语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他还指出,区域国别学应当建立学科自信,由于该学科综合性强,其研究人员应当比一般意义上传统学科的知识生产者要更加具备综合的素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认为,区域国别学的培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以当下是否“有用”为建设目标。他还提出,区域国别学的的基础是文史哲,骨干是社会科学,顶端是文明文化。最后,他从生态制度主义的视角提出,在理解文明文化时空地位的时候,必须确立生态逻辑,即物质、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政治生于时间,时间产生空间,时空创造秩序。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提出,构建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分的理论和方法是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此方可赋予区域国别学明确的学科边界,增强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立足点,提高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他还提出了区域国别学理论建设所面临的三个问题,一是要什么样的理论,怎么产生理论,二是怎么形成理论,三是区域国别学基础性的理论困惑是什么。

天津外国语学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庆立认为,民族国家的职能革新、区域合作的路径探索、全球治理的待解难题等三大问题,是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当中依循实践经验需要予以迫切解决和理论升华的研究议题,研究人员尤其应当深入揭示三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关系,认真厘清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应对新兴的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对其主权的分割。

(审稿:刘怀元)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