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楼会议室正进行着一场特别的座谈会。86岁的湖北大学地理系退休教授张延毅与资源环境学院的师生温馨围坐,张延毅精神矍铄,兴致盎然地讲述他年轻时研究湿地的故事。
张延毅拿出一本1988年10月发行的《生态学杂志》,这是业内最早的生态学权威刊物,扉页已经泛黄。几十年来,他细心收藏着。张延毅将它递给学生们传阅,并将文章见刊的经历娓娓道来。
1981年,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地理系副主任方辉亚承担了武汉市一项课题:研究洪泛区(即经过洪水泛滥的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针对这一生态难题,团队成员方辉亚、张延毅等沉入湖北省汉南洪泛区,通过长期实地考察调研,分析了洪泛区水位季相变化情况及水生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趋势。在详尽的数据支撑下,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抑制洪泛区频发的自然灾害、推动湿地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包括“在该区建立中亚热带湖沼草地水禽自然保护区”“合理开发利用洪泛区生物资源”“加强经营管理、转变指导思想”等。
座谈会现场,张延毅老先生回忆起当年的科研考察经历,“1986年,我在内蒙古海拉尔举办的全国草原环境保护学术会议上,宣读了关于这项课题的研究报告。会后,科学院林业生态所同志建议,将报告发表到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学杂志》。我前后又修改了近两年,直到1988年,这篇报告终于见刊。”他对学生提出殷切期望,“科学研究就是要服务社会。湿地资源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同学们要增强对湿地的认识,树立保护湿地的理念,并付诸行动。”
随后,湖北大学沙湖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何早冉向张廷毅介绍了当前大学生们在沙湖公园开展的湿地保护活动,如湖泊清洁日、数字沙湖——水质监测、绿色生命课堂、“芯宠辅导站”建设等。张廷毅对此表示认可,指出要因地制宜,着重保护水禽。
师生交流环节,学生们相继提出“如何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湿地保护中?”“湿地保护模式如何创新?”张延毅认为,不同专业掌握的具体知识不同,学生们可以在湿地保护中进行团队协作,集思广益。而对于模式创新,张延毅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当代的湿地保护应该符合人文的诉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大会)在武汉举办,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湖北省是湿地大省,湖北大学立足师范传统,在上世纪80年代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后,一直致力于湿地保护,贡献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力量,并开展相关学科建设、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人才培养。
“目前湿地保护的关注不够广泛,我们不仅要利用学科优势,参与湿地保护,还要将湿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的重要性。”该校资源环境学院副书记李岚说。
原文链接:http://m.hbtv.com.cn/p/2312586.html#&gid=1&p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