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湖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湖大 > 正文

【楚天都市报】湖北大学教授蒋方:湿地的诗意从《诗经》《楚辞》流淌而来

来源:极目新闻 作者:夏雨 肖颢 编辑:丁诗敏 时间:2022-11-14 字号: 【大】 【中】 【小】

“诗意地生活”,常被挂在嘴边,你理解的诗意会是什么样?

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从“沼、沚、滨、河、浒、洲”到“滩涂、河口、水库、池塘、水稻田”等等,无论时光流逝,湿地与人类繁衍生活始终息息相关。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里就有许多充满湿地情怀的诗意篇章。

11月8日,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楚文化学者蒋方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带领读者走进《诗经》《楚辞》中的湿地诗意。

最能带动我们 向诗意靠近之所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是《湿地公约》作出的,即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楚文化学者蒋方将“湿地”二字拆开作解读,“湿源于水,水是生命之源”,“地”则指向人们从逐水草而居到沿着河流、湖泊建立城市。

“我曾经去过塔吉克民族居住的塔什库尔干,就在慕士塔格雪山下的草原上,我看到放牛放羊的小男孩们,把馕丢到小溪里泡软食用、将整个身体趴在草地上不借用任何容器,以嘴取溪水喝。这个场景令我十分感动,我想我们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水是我们生命里面须臾不可或缺的。”

在蒋方看来,水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同时也是最能够带动我们向诗意靠近的物质,而诗意可以称为一种美的存在、一种无处不在的情感触媒。“它有时候是汹涌波涛,有时候又是淙淙细流,你曾听见它过险滩时发出的喧嚣,也看过它在草地上流淌时的静谧。它的很多形态和我们的情感相似,或高兴,或愤怒,或悲伤,或忧愁。它把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带出来,然后引发我们思考。从这些特点去看,中国古代诗词里关于水的意象,关于湿地的篇章太多了,可以说无处不在。《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中国最古老的文学经典里就有大量典型。”

古人举办相亲大会的浪漫之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300余篇关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

《召南·采蘩》中问,“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在哪里采集白蘩(fán)?在沼泽旁,在沙洲上。《周南·关雎》里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和鸣的水鸟,相伴在河中的小洲上。《秦风·蒹葭》里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

“你去读《诗经》,可以看到很多湿地的植物、动物,以及人们生活的情景,它总体上体现出来的是人类几千年前就对湿地产生的依赖。这里有劳动的歌声,如‘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砍伐檀树的时候坎坎作声,把砍倒的一棵棵檀树堆至河边,河水漾起一片涟漪。跃然纸上的清波涟漪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公元前的生活环境。我们今天去想黄河流域的生活环境,很难想到那里的树木森森,清波涟漪,但是2000年以前的黄河流域,正是这番葱郁的模样。当时的水边,是人们的送别之地,如‘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渭阳即渭水北面。我们今天还用‘渭阳’代指甥舅关系。而情人相会也在水边:‘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你听,诗中的少女唱:你要是想我,就提起你的下裙涉过溱水来和我相会,你要是不想我,那不过来没关系,又不是只有你一个男人可以爱。千年前的女子多么泼辣率真呀!”

蒋方着重解读了《溱洧》,她介绍,先秦男女的相亲大会几乎都在水边举行。“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河,洧河,在今天河南与河北相邻的境内。一开头‘方涣涣兮’短短四个字就描绘出春天来了河水涌动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少男与少女,手拿兰草。姑娘说:‘去看看?’小伙说:‘已去过。’‘请你再去陪陪我!’洧河那边,真宽敞,真快活。少男,少女,互相调笑戏谑,互赠芍药以定情。”

人临水而居,情因水而生。“湿地和湿地上的事物,成为诗人讲述自己故事的助手,寄托情感的依据。诗意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散出来,滋润了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诗人屈原舍不下的行吟之地

“屈原是楚国人,楚国的都城郢都在今天湖北的荆州市。南方之楚,泽国之地,所以啊,屈原写他忧国忧民的愁思,很多时候都和水和湿地联系到一起。比如他用香花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不屈从于权贵,不同流合污,其中多是水中或水边的植物。《离骚》里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荷叶作上衣,用荷花作下裳。而他要排解自己的愁怀时,‘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缓缓地在长满兰草的水边行走,在芬芳的椒丘上停息。皋是水边的高地。”

屈原借家乡所特有的水草、土地,表达他对故乡的爱,对楚国的忧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屈原曾决定离开楚国,他驾着马车向西边的不周山驶去,向着太阳飞升,当前面已是一片光明之时,他却突然看到下面楚国的土地,清清的水,香香的草,那里有他的民众,是他的故乡,他丢不下这片泽国之地,于是选择在最干净的水底结束生命。先秦语言的多数词都是单音,双音词到汉代渐被使用,魏晋以后才逐渐多了起来。而把‘故’和‘乡’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双音词,在《楚辞》里出现了不止一次,流传扩散而成为今天我们的常用词。‘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我放眼眺望四方啊,何时能回一次故乡?飞鸟还要飞回自己的巢窝啊,狐狸死了还把头朝向生他养他的山冈。)”

蒋方介绍,《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典籍,一个代表着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一个代表着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而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人们的生活与水,与湿地,都有着密切关系。《诗经》朴实,展现了人们在水边生活的各种场景,生动而亲切。屈原则通过《楚辞》抒写自己的家国情怀,那种浓烈的情感沉郁于心,挽起长江汉水也清洗不开,融入洞庭云梦也稀释不了,于是他行吟泽畔,自沉江潭。他那些写成于楚地的诗篇,今天读来,仍让我们感动不已。

原文链接:https://ctds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211/14/content_198892.html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