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对水与人类文明关系的认识,提高人类应对全球水危机的能力,并推动水历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5月10日,由湖北大学和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联合举办的“水与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希腊、美国、越南、日本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水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上的水治理及其影响”“‘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水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任维东摄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如何处理好水与文明起源、兴衰以及水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此次研讨会致力于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美丽家园问题,旨在通过对人类和水互动历史的探索研究,来增强当代人对于水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的理解,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总结教训,同时构筑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夯实应对水危机的文化基础。
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校长代表、技术学院院长康斯坦丁诺斯指出,此次会议具有跨学科背景,目的是通过探索历史经验,寻找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法。武汉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也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城市,此次会议的召开可谓恰逢其时、恰逢其地。此前亚里士多德大学和湖北大学已有交流合作,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探索进一步的合作。

湖北大学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揭牌。任维东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贝斐然认为,此次会议研究水与文明的互动关系,这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历史告诉我们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还有为未来铺路的经验方法。他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到水研究领域,希望中国和地中海国家这两个文明发源地之间开展更多的合作,向社会普及关于水的知识,提高民众应对水危机的意识。
湖北大学教授、法国水科学院院士郑晓云认为水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他在主题演讲中以京杭大运河、灵渠、秦淮河为例,介绍了古代河流治理对中华文明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借此阐述江河互通与文明沟通之间的关系。他表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差异较大的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分裂的情况,但最终都走向了统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河流网络对国家领土和社会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河网不仅连接了领土,还连接了地方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
开幕上还宣布成立了湖北大学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由郑晓云教授担任院长。
原文链接:http://difang.gmw.cn/hb/2019-05/10/content_32823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