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钢铁时代”的后来者。然而,起步之初,中国的钢铁工业便光华夺人,以致西人惊呼。而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就是汉阳铁厂以及它所孕育的汉冶萍公司。

6月7日,光明讲坛走进湖北大学,邀请湖北大学教授周积明以“汉冶萍公司与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为题开讲。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刘伟

湖北大学校长 赵凌云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湖北大学校长赵凌云分别致辞。
周积明介绍,汉冶萍公司采用了一条富有远见的创办线路,就是将炼钢制铁与铁路建设联系起来。依靠汉冶萍铁厂的产品,当时铁路总公司建成芦汉、淞沪、萍株三条铁路。
因为汉阳铁厂的建设,耗资巨大。为了保证汉阳铁厂的顺利建设和生产。汉阳铁厂的创立者,洋务大吏张之洞还设计了铁厂、枪炮厂、织布局互相联络,经费向铁厂倾斜的资金筹措路线。将汉阳枪炮厂的常年经费,湖北织布局的股份银,“协济铁厂之用”,“维持中国铁证惟有此策”。在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实现管理人员本土化、引进西方先进炼钢技术。

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
“湖北铁政厂为中国制造之权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点,这是对汉冶萍公司的最中肯的评价”。而事实上,张之洞曾感叹“工程之艰巨,实为罕有”,盛宣怀也有“以性命与煤铁相搏”的感叹。
19世纪20年代,汉冶萍公司走向惨淡结局。一战后,钢铁价格猛跌,特别是,北洋政府改变铁路轨式后,铁厂库存4.8万吨钢轨全部报废。1925年,汉冶萍公司宣告破产。
1937年,蒋介石下令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设备迁徙到四川,在悲怆的迁徙后,这些设备在重庆投入了军工建设。此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条钢轨,至此汉冶萍百年血脉被延续下来。
原文链接:http://hb.qq.com/a/20170607/054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