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湖大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媒体湖大 > 正文

【湖北日报】于无声处见丹心——湖大档案系教师接力为老科学家立传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吴珊 李子寒 编辑:吴珊 时间:2025-11-27 字号: 【大】 【中】 【小】

5C657

在2025年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教授王艳明讲述的黄旭华院士“深潜”人生演讲,让在场听众无不动容。

而这份动容,在翻开《黄旭华传:誓言无声铸重器》一书时,更化作了跨越纸页的深深敬意。捧读这部历时数年打磨的传记,仿佛亲历了一位大国脊梁的风雨征程,更读懂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真谛。

13年,13位院士

这部传记,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丰硕成果。该工程自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等11个部门共同组织,重点面向年龄80岁以上、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以其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进行工程档案采集。

2012年,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覃兆刿教授率先开启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随后,付正刚等多位教授先后参与进来。他们访问的对象分别是我国著名鱼类淡水生态学家刘建康院士和著名泥沙专家谢鉴衡院士。接下来的三年,覃兆刿教授带领团队师生们,历经音视频访谈、原始文稿收集、档案查阅、实物征集、数字化、分类整理、编纂、归档、移交等档案管理过程。2015年,学术传记《碧水丹心——刘建康传》出版,在团队师生为98岁的刘建康院士送上传记作品时,老先生为团队题词——“科学史料,功在传承”。

在当前湖北的高校里,设置档案系本科专业的仅有武汉大学和湖北大学。其中,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由湖北省科协组织管理,主要面向湖北籍的老科学家进行采集。13年来,湖北大学档案系先后有7名教师主持该工程,承担了近1/3的采集工作,其百余名师生团队足迹踏遍全国30个省市,已完成13位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采集,成为目前参与此类项目最多的高校档案学科团队。目前,其中9位老科学家的传记类作品业已出版。

院士身上的科学家精神

2013年,王艳明教授主持黄旭华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017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黄旭华传:誓言无声铸重器》。该书是王艳明教授为黄旭华院士撰写的第一本传记。

王艳明团队历经十余载深耕,辗转多地搜集史料,打捞起黄旭华院士人生中的珍贵片段。全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九章内容层层递进,从“族乡童趣”的懵懂初心,到“辗转求学”的志向萌芽,从“交大岁月”的知识积淀,到“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执着,完整还原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轨迹。至今为止,已先后出版5部黄旭华院士传记作品。

传记中那些朴实无华的细节,恰恰彰显了最动人的家国情怀:没有图纸就从报刊照片中寻找线索,缺乏设备就用算盘推演核心数据,遭遇质疑就用实地深潜证明实力。当“蛟龙入海”的那一刻,这位白发老者眼中的泪光,不仅是梦想成真的喜悦,更是对国家民族的赤诚担当。正如书中所写,黄旭华院士提议用“誓言无声”作为核心意象,这四字既是他科研生涯的写照,更是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图腾。

思政课程最好的题材

“我们基本上都是带着学生们一起进行资料采集、访谈、整理,可以说,科学家们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也教育了我们的学生。”湖大档案系主任李彩容介绍,平均一项采集工程历时3年,而每一项工程起码有20余名学生参与,这些面对面的访谈、资料整理等,成为一堂堂最生动的课程。

正如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总序中所言,采集工程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史料,更推动了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在采集过程中,师生们不仅是史料的记录者,更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那些面对面的访谈、逐字逐句的整理,都化作了最生动的课程思政素材,让“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的治学态度,“敬事而信”的处世哲学,深深烙印在年轻一代心中。

如今,9部业已出版的传记已入选“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线上展示内容。各位院士的故事正通过公益讲座、数字传播等多种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深知,每一位老科学家的传记都是一座精神富矿。在这个追求速度与热度的时代,这样的工作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铭记那些默默耕耘的国之脊梁,传承那份纯粹而坚定的科学精神。

原文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11/27/content_333553.html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