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胡锦贤:沉浸学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学子访学人”团队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05-24 字号: 【大】 【中】 【小】

题记: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浅行静思,舒缓有序。他徘徊在时光深处,一双眼,洞穿古今千年的沧桑;一支笔,解读宇宙澎湃的洪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学者的毕生所求,“立德立功立言”将成为先生不朽的篇章。

胡锦贤,1950年出生于湖北罗田县,毕业于湖北大学,毕业后留校参与《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工作;后被派往复旦大学专门学习古籍整理,得多位名家指点。此后潜心学术,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多部,参与承担了多项重大国家科研课题,贡献了数百万字的学术成果,颇有成就和影响,是湖北大学破格晋升的教授。如今年近七旬仍笔耕不辍,为湖北新时期的文化建设贡献余热,实为难能可贵。

浪漫学人:学以致用生活如诗

第一次采访是在胡教授的家中进行的。一踏进胡教授的家,我们便不由自主地被家居的摆放、装饰品的搭配、家具的挑选吸引了。家具材质以胡桃木料为主,造型摆放简洁大方、恰到好处,客厅的墙上挂着水墨淡彩的画作,墙角摆放着瓷瓶……一进门就能让客人感受到主人不俗的艺术品味。

胡锦贤家的大书柜

在采访中,当问及艺术欣赏水平是否与其学术研究有关,胡教授坦言,在长期研读古代典籍过程中,他渐渐学习到一些鉴赏的技巧,不自觉地浸染了古代名家的审美情趣。他还骄傲地提到,虽然年纪已大,但每年还是会和老伴出国旅游。说起去过的地方,胡教授滔滔不绝,与我们分享了许多见闻,以及他收藏古董的故事。他常运用从古籍整理中学习的知识来辨认什么是真货,什么是假货,什么样的特点才是上品。不论是家中装饰,还是旅途增长的见闻,都透露出教授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胡锦贤去朝鲜旅游

敬业学者:潜心学术有所作为

在交谈过程中,胡教授反复跟我们强调:“读中文,做学问,最重要就是吃得了苦。即使一直坐冷板凳,也要依旧保持对知识的渴求与热爱,对工作的负责与热情。”采访者吴虹达如此评价胡教授的状态:“对胡教授来说沉浸学术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胡教授谈到,成为一名教授是很多人所艳羡的,但竞争是十分残酷的,教师中往往只有百分之十的人在角逐中取得成功,而这成功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冷遇和挫折。就如同冰心的那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胡锦贤在家中客厅接受学生采访

胡教授希望我们这一代大学生都能懂得坚持,脚踏实地。他说做学问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只盯着钱途与前途,而要有所作为。可写可不写的坚决不写,所要写的东西一定是前人没有搞清楚的、自己有发挥的空间的。他说“有所奉献,才是真正的快乐。做人做学问都要走正道!”胡教授从学校退休已经八年多,去采访的路上我们本想着询问他对退休生活的适应情况,可见到教授精神奕奕、仍坚持古籍整理的状态,这种问题就问不出口了。可以说,以胡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学者,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看到一个中文人、一个学者该有的样子、该持的态度、该做的事情。

良师益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作为文学院的前辈与老师,胡教授对我们的学习生活给予了高度关心与诸多建议。其中第一点建议是: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在采访中,他深情回忆起他的爱徒——一个有着颜回般安贫乐道精神的新闻专业学生。她在大学期间就把生活费的一部分资助给宜昌的一个贫困学生。毕业后虽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结果却因为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又没有爱惜好自己的身体,工作只一年就患病去世。这个真实的故事令我们感慨万分,深刻地认识到,成就任何事业的前提都是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啊!

胡教授的第二点建议是:要能吃苦。他直言,自己现如今的成就都得益于小时候吃的苦——读中专时,他经常要走120里的山路上学。为了准时到校,他天不亮就出发。饿了就吃几口从家里带的饼子,渴了就到河边喝水;为了在学校能吃上饭,必须要每两周就从家里背一袋米……负重多、路难走、路程长,这些对当时年纪尚小的他都是莫大的挑战。每次他从天蒙蒙亮走到中午,感觉腿都抬不起来了。可是一想到后面荒无人烟、还有野兽出没的30里路,如果不加紧赶路,不仅没办法准时到校,更有可能发生危险,他便不敢再耽搁。听完他的这段经历,罗樟同学问道:“我们当代年轻人许多条件优越却不思进取,为什么胡教授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求学呢?”教授用《送东阳马生序》里最经典的一句话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中有足乐者,不觉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胡教授的第三点建议是要有思想觉悟,做好思想准备。他跟我们分享了一段对他影响很深的部队生活。当年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活动被中断,胡教授入伍当了兵。在部队的生活中,经历了艰苦的磨练,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上大学后,胡教授树立了“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的思想信念,自那时养成的每天早上6点起床绕操场跑步的习惯使他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素质,也使他更加自律。胡教授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培养自己的毅力。并要时时更新自己的小目标,做一个不断上进的人。

胡教授对我们的最后一点建议是要努力扩大知识面。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对文史哲的知识都要广泛了解,特别是对于本专业更是要精,要学好看家的本领。胡教授每每提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总是笑眯眯的,饱含着对往事的幸福回忆。他说,正是自己大学老师的循循善诱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于是他开始研究报上的大文章,研究写文章的篇幅、结构等要求。在摸索的过程中他写文章的字数也越来越多,从两千到五千、八千,再到上万字……以至于现在写东西已经是生活中的习惯了。他还提到,因为自己喜欢画画,被老师任命为宣传委员,在大学就有了自己的一间办公室,在办公室望着窗外的车水马龙,他立志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在广阔的城市开辟一方可以立足的天地。

研学有道:不落窠臼积极创新

胡教授涉猎广泛,参与承担多项重大国家科研课题,贡献了数百万字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方面他给了我们许多“干货”建议。第一点是尽量研究名家的东西,容易有所发现,比较容易发表。第二点是尊重名家但不迷信名家。教授举了他研究一部戴震手稿的例子,这部稿子曾有许多名家研究,不过并没能弄清楚。但他在研究时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很快把问题解决了。他采用的是“反复通读”的笨办法,将语言、思想、话题、风格一一对比,终于完成了鉴定稿件的艰巨工作。教授告诉我们,名家搞不出的东西不代表自己也搞不出,关键是要方法对头,要有自信。第三点是强调原创性。做学问要做别人没做过、没做出的东西,东拼西抄不算真学问。第四点是只要研究的是有价值的,就不怕不能发表。文章可大也可小,小文章只要能解决别人的疑惑,就有价值。最后一点是要有智慧的眼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胡教授视野广阔,几乎翻阅过四库全书的全部。

胡锦贤在家中书房看稿子

文采风华:专博结合选题灵活

对于胡教授在参与科研课题之余还能写出众多不俗的文章一事,大家都啧啧称奇,并由衷地佩服教授的精力与博识,同时也对他的文章提出了一些问题。石莹莹同学对胡教授一篇名为《博士买驴·博士卖驴·卖驴博士》的文章标题十分感兴趣,询问教授是如何想出这个有趣的题目的。教授回答说,他在整理《汉口丛谈》的序言时想起了“博士买驴”的典故,又联系该篇文章的内容对这个原词进行了联想。这样一来这个题目既奇特别致,又高度概括了很多内容。吴虹达同学则对胡教授文章覆盖范围之广、跨度之大感到惊奇,询问其如何看待专和博的关系。胡教授遂讲起了写文章的心路历程。他说,在写《<水浒传>“八百里梁山泊”之说果真没有史料记载吗》这篇文章前,是没有相关的写作计划的。只是偶然在看电视剧《水浒传》时发现了其中的几个漏洞,在查资料时发现这方面的资料很是匮乏。于是胡教授借用古籍整理工作带来的便利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与归纳,并顺利完成了这篇文章。说起知识的“博”是因为他对未知领域的旺盛求知欲以及工作岗位带来的便利,而他并不觉得发掘“博”会影响“专”,知识的充实只会更加让我们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唐琴箫同学对胡教授如何进行正确的资源检索与古籍校对很是好奇。对此教授也给出了三点答案。一是要进行知识积累,不仅要好好学习专业课,同时要增加阅读量,在老师有项目、需要人手时能积极参与;二是要善于运用检索工具,使研究更为便利,成果更加可靠;三是要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培养敏锐的文学嗅觉。

感念师恩:师从名家精诚求真

在多年求学和教学过程中,令胡教授印象最为深刻的师长有三位。一位是本校的朱祖延先生。其上课语言富有文采,修辞众多,用词华丽。一位是华中师范大学讲授古汉语的老教授,胡教授形容说他的课堂让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老林中摸爬探索,听完课则令人体会到登顶的淋漓畅快。最后一位是他在复旦求学时讲授语音的周祖谟教授。周先生让人感受到学者的翩翩风度,并感悟到如何用通俗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思想。胡教授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在学习上鼓励学生,在精神上关心学生,懂得运用语言的魅力深入浅出地解释课本、讲解知识。最后,胡教授向我们推荐了他最欣赏的清代学者戴震。他说,做学者当如戴震一般具有渊博的学识、过硬的功底和严谨的考据精神。

胡锦贤在复旦学习时期

【走访后记】

在采访前,大家查找资料时都很紧张:采访一位著述颇丰的教授,自己的准备充足吗?教授却很亲切地说,“学子访学人”主要在“学人”,“学子”去直观面对学人,让学人自己讲就好了。第一次采访在胡教授家中进行,胡教授幽默大方的说话方式很快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教授的健谈让采访工作顺利进行。石莹莹同学说,“胡教授是一位有情调的教师。他不仅在做学问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懂得享受生活。即使生活再苦,他也能苦中作乐,近到朝鲜、日本,远到欧洲,他是一位可以在做学问的同时认真享受生活乐趣的老师。即使生活很累,我们也要学会享受生活。我想,这就是老先生教给我们的生活态度吧。”解柠阳同学如此评价:“听过胡教授课的学生,无一不惊叹于他学问的广博和渊深。以精诚之意为学,以精深之心为师,不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老师,不论在长期钻研和积累中做出多少研究成果,胡教授对于学问永远是他年轻时的样子,一腔热忱、心无旁骛。”罗樟同学说:“在我眼里,胡教授是一个刻苦博学的学者,对学问兢兢业业,而且勇于涉猎不同的研究方向,不断突破自己。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乐意分享,自有不变的书生意气。他是一位云淡风轻的老者,历经沧桑,也有内心的平和。”聂雨涵同学在交谈中明白了虽然学术研究是一个注定要坐穿冷板凳的工作,但我们每位学生尤其是中文学子,都应向胡教授学习,象他一样全身心投入学术,在学术中重塑人格,学会欣赏艺术,陶冶情操。并热爱生活,更加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当我们讨论到当今学术的不良风气时,教授踏实且不计较名利的学术态度让吴虹达同学深受感动。她表示如果未来面对关乎人生方向的抉择时,想起教授这番话,想必能做出更对得起自己和社会的决定。唐琴箫同学更加明确了编辑这个专业的前进方向,明白了做学问的人应有的态度。并希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像胡教授一样觉得“沉浸学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的人,实现人生价值。与胡教授的交谈时间虽说不长,但大家获益匪浅。希望文中展现的这位风趣可爱、爱好广泛、个性鲜明、潜心学术的湖大学人,能把他的这些建议与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胡锦贤与学生合影

文/走访学生团队成员: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解柠阳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石莹莹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聂雨涵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吴虹达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丁杰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罗樟

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陈彦瑾

2017级编辑出版专业 唐琴箫

(指导老师:邓琪)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