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林木生:从学须勤 治学务严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学子访学人”团队 编辑:张玉敏 时间:2019-05-20 字号: 【大】 【中】 【小】

林木生,生于1939年,广东潮州市人,湖北大学体育学院退休教授。多年以来,主要从事田径项目的教学、训练及相关研究工作,曾主编《儿童田径训练》《田径》《少年田径运动训练》等教材与专题编著多部,在《湖北体育科技》《体育科学》等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林木生教授编著的部分教材和发表论文期刊

专业路上的曲折与进取

1937年后,由于日本侵略军进犯广东汕头,继而北上占领潮州城,一路犯下很多不可饶恕的罪行。林木生教授一家七口人,辗转多地,最终落脚在山区小镇留隍。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和母亲乘船回到阔别六年的故土潮州。“由于我年幼无知,学难入心,经常逃学,父母只好把我送到一远房亲戚老姨丈处去接受管教”。私塾求知两年后,随着潮州的解放而禁办。当林木生回到小学继续学习时,顿感学习轻松,记忆力倍增。至今,他仍感触良深,也是他之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1956年9月,林木生入读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学院前身)体育科。1958年,在体育科基础上成立的武汉体育师专并入武汉体育学院。在校学习期间,他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与训练投入了较大精力,却在1957年底被戴上“走白专道路”的帽子而受到较大冲击。他心想,如果知识、技能浅薄,他日何以为师教人?而作为一生座右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语)”始终激励着他,在工作了多年后,林教授不禁为早年虽获非议但未阻断的求精学习而深感庆幸!

1961年7月,林木生被分配到武汉师范学院(湖大前身)体育系工作。1962年9月,因体育系撤销,被“暂时”派到学校附中工作。几经周折后,于1979年9月调入武汉师院汉口分院(后并入江汉大学)体育系任教。1983年8月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不久被教育部聘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并与田径专业的其他四位委员一道,先后编审了“全国本、专科田径教学大纲”两册和本科教材《田径》。

1987年9月,因湖北大学办学需求,林教授由江汉大学调入湖大体育系任教。1994年10月,被聘为“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专科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任《田径》教材主编。该教材于1995年正式定为全国体育教育专业专科通用教材。

林木生教授于1973-1993年在师范学院附中、少体校及附小等十多所小学,对不同年龄(7-12岁,13-18岁)层次进行了实验研究,先后于1989年2月和1994年4月,主编出版了《儿童田径训练》和《少年田径运动训练》两书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并先后获得省、市科协及学校的嘉奖。

1996年和1997年,林木生教授参与湖北省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工作。1997年,以田径和篮球两专业合并申请硕士点,帮助湖大体育系向湖北省高校学位委员会申报硕士点获得成功。

林木生教授湖大在校训石前留影

融通专业理论与技术

运动技术的设计、发展与理论的深化、创新息息相关。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的引领和指导,它涉及的理论学科很多,如《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统计学》、《运动医学》等等。20世纪80年代前后,这些理论课程由专门的理论教师授课,而仅从田径运动的教学看,其理论课就涉及跑跳投三大技术原理、田径运动的教学与训练、田径运动的科研方法、田径运动场地、田径运动的选材及单项技术分析等近20项专题的理论课需要讲授,而田径技术的授课时间因项目多而显得不足。如何使学生学有所获、收效更佳呢?林木生教授着重从三个方向着手。

一是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在技术教学中贯穿理论的引领作用。林教授运用启发式教育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引自毛泽东《实践论》)”,如此使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必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在跳远技术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容易出现助跑起跳后,身体在空中不能有效地保持平衡而出现许多错误动作的情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说明:(1)物体沿水平方向位移时,当一端(如下端)受阻时,另一端则继续向前运动;因下肢脚部踏跳动作出现上体“前旋”现象。下端(以左脚踏跳为例)受阻的时间愈长,身体“前旋”就愈明显,身体就不可能在空中保持有效的平衡,为落地前创造一个良好的身体姿势;(2)左脚要完成快速有力的踏跳动作,减少与地面的接触时间;(3)为了有效抑制身体的“前旋”现象,左腿、右腿、腰腹部、左臂、右臂、肩、颈、头等部位,在瞬间要完成各自的合理动作的配合以限制上体的“前旋”现象。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林教授通过理论知识的引领、指导,对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方面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是示、学与方式方法变革并举,从严要求,使学生学有所获。体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多是中学、中专、少体校、业余体校、高等院校等单位。作为术科教师,必然以技术教学和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这就决定着教师上课时,基本理论知识必然伴随着技术动作的示范而出现,加之多数学校都有田径代表队及各专业特定要求的单位,都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功底及掌握主要田径项目的正确示范动作,否则毕业生出了校门怎么面对自己的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林教授对不同项目的教法以及练习手段花费了不少精力,除了不断更新、优选教学方式方法与练习手段外,特别对学生完成各项基本练习和技术环节的要求更为严格,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未能完成教学要求,也会在课外认真复习,不敷衍了事。不少学生工作若干年后,不无感慨地说:“跟着林老师学,值!”。

三是制定技术评定标准,严格考核,公正评分。林教授认为,在学完每一个项目后,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术考核,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学有所获的良好预期。技术评定是教与学的综合鉴定,一要制定技术评定标准,二要去私,三要公平,四要公开。学生成绩应体现“物有所值”,人为“抬高物价”非为师之德。除此,每学期都要进行统一的理论考试,并由三位教师分题按答题标准评分。上述这些举措,对推动学生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提高理论水平收到了良好效果。

注重学生“一专多能”与“能力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围绕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做到“一专多能”。“一专多能”它是由体育专业涉及的门类、项目繁多而决定的,学生既要有某一项目的专长,也要学会其他多个项目的技术和知识。“一专多能”的“多能”与“能力培养”的“能力”不是同义语。“一专多能”所涵盖的内容,是“能力培养”的前提与条件,“能力培养”则是对“一专多能”的运用与深化过程。显然,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不可或缺、相得益彰的重要因素。

林木生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了学生“示范操作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关上述各种能力的培养问题,林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专题论文中已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这里略例作点说明:在一年半至两年的田径普修课的技术教学中,每一次技术课准备活动的内容,第一学期由老师亲自带领,每一次准备活动的内容做到不重复。第二学期至第三或第四学期,每节课的准备活动,由学生进行两轮次的操作。

其中,第一轮实习,要求学生做到:(1)编排7-8节徒手操或器械操并绘制人形图;(2)设计一个游戏;(3)对于徒手操和游戏,必须用文字恰当表述;(4)对准备活动的队形更换、指挥调度作出说明。“教案”交老师修改后誊写,于上课前交给老师。第二轮实习,要求内容尽可能减少重复,口令要喊出轻重缓急的节奏。课后老师都要给学生评语、评分。通过两轮实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收效显著。

“步频”遗传问题的探索与实验

林木生教授在对儿童、少年的多年训练工作中,除训练方法的创新研究外,着重研究了短距离跑的步频问题。引起对步频问题的研究,基于下述动因:(1)我国短跑项目的水平很落后,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对后备层次人才的基础训练的研究很落后,其训练特征基本属于早期强化型,导致淘汰率高,严重影响后继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2)短跑速度是由步频、步长构成的。

国内外不少学者、教练员认为,“作为一种身体素质、速度能力,其中包括动作速度,极为保守,难以培养”,“增大步频是极为困难的”,“适合运动活动的一整套才能是遗传下来的”等等;(3)关于步频的遗传问题,尚未见到国内外对儿童、少年进行系统训练的研究。鉴于上述原因,林教授在经过对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分析后,认为儿童期发展步频具有良好条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林教授对业余体校10-12岁女儿童、1984年-1987年中7-11岁的女儿童,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实验结果初步说明,动作速度的遗传性并非“极其保守,难以培养”,在当时缺乏先进训练设备的条件下,其最大提高幅度达26%,其平均值达到23%。

林教授经过两轮实验研究,分别写成学术论文,并于1983年3月和1986年12月,分别在全国训练学学会(成都)和全国田径论文报告会(北京)上发言。在“成都会议”上,关于步频的遗传问题引起一些争论,林教授当时表达了两点看法:(1)国内的不少短跑选手,步频很高,如袁国强(现为苏炳添教练),其步频特点,如果追溯到上一两代,那么,这个遗传问题谁能说清楚呢?难道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祖先吗?(2)从相对论观点看,遗传是相对的,变异则是绝对的,何况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训练手段的创新,也必然引起人们的新思考。关于步频遗传问题,在北京开会期间,没有引起争论。“儿童期田径教学训练中步频问题的探索”一文,于1988年发表在《湖北体育科技》刊物上。

恪守严勤,提高素养

林木生教授一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恪守“严”“勤”二字。严于治学、严于教育、严于做人;勤于锻炼、勤于读书、勤于钻研。他既能静心创作出书,也能亲身带队做实验;既上得了田径场,又动得了文墨书香。这样一位集学问、严谨、勤奋于一身的老教授,用他一生的经历和工作成绩,向我们很好地阐释了严与勤、学与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而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精神也将鞭策后辈不断地进步,在实践中总结,在勤与严中成长。

2018年春节前夕,校长赵凌云慰问林木生、曾秀英夫妇

很多人对体育教师常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一贬损人格的观念,究其原因,则有着较深层的社会历史根源。自从事体育教育工作后,林木生教授对此怀有不平之怨。人言可畏,众议难排,林教授想来想去,觉得嗔怪他人,莫如从自身做起,今后才可以正面影响学生。

尽管过去读了不少中外名著,但林教授总觉得知识有较大的局限性。于是,他把自己喜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更多的用在对哲学、辩证法、逻辑学、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等有关著作的学习与钻研上。对毛泽东的文选著作通读两遍以上,对“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等名篇,则屡加研读,获益匪浅。作为一位体育老师,林教授不仅爱读书,学习时还能联系社会现象、工作实际进行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属可贵。实践证明,林教授勤于学习、钻研,得以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至于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科学研究以及写作水平等方面远落人后”。

林教授在中学工作时,对其训练的篮球队、田径队,在文化课学习上,都有严格要求,这些学生毕业后,考取体育院校的人数较少,而考取理工科院校和名牌大学(如“北航”、“南航”、“武大”、“北邮”等)的数量较多,令附中的老师们大为惊讶。这一现象与其理念和要求存在一定的关系。在21年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与训练中,林教授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也深刻影响着所教授过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

林木生教授与部分研究生合影(1996)

【走访后记】

每一次行走,都不能忘了为什么出发。这一次,我们为了领略学人风采,传承学人精神而出发。我们团队一行前后六次登门拜访,就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林木生教授,把他对于学问,对于工作,对于做人的态度让更多的学子知晓,以达到“学子访学人”的真正目的。

林教授和蔼亲善,在向我们讲述时深入浅出,多次起身做示范,让我们团队中的公共管理类学子对于体育专业的知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广泛的涉猎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家中挂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对于古诗词也是信手拈来。从求学到育人,从讲师到教授,林教授的每一步都脚踏实地,掷地有声,对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尽善尽美。

林木生教授与走访团队学子合影

林教授一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恪守“严”、“勤”二字。严于治学、严于教育、严于做人;勤于锻炼、勤于读书、勤于钻研。他既能静心创作出书,也能亲身带队做实验;既上得了田径场,又写得了文墨书香。这样一位集学问、严谨、勤奋于一身的老教授,用他一生的经历和工作成绩,向我们很好地阐释了严与勤,学与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林教授一路走来,“从学须勤,治学务严”的初心不变,对学生、对后辈的殷殷关切不改,而这种严谨务实、勤奋刻苦的精神也是深深地影响着他所教过的学生。

林木生教授与走访学子进行交流指导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精神也将鞭策我辈不断地进步,在实践中总结,在勤与严中成长。我们将整装待发,背上这份行囊,走向大学四年的青春之路,走向人生的灿烂征途!

文/通识教育学院“学子访学人”团队成员: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类孙浩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类黄庆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类曹艳勤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类倪倩

通识教育学院2017级公共管理类董子衿

体育学院2016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郑轩

(指导老师:吴秋爽)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