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周桃生:一生致力于压电陶瓷研究的材料学人

来源: 作者:通识教育学院张心怡、黄依然、朱皓宇、王锐、丁宇高 指导老师/王斌、周惠玲 编辑:杜康 时间:2017-12-27 字号: 【大】 【中】 【小】

周桃生(1949.6—),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退休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铁电压电材料与器件。科研上,先后主持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4项,省厅级重大、重点及创新项目4项,横向合作项目4项;参与研究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厅级及横向合作项目10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省级鉴定成果2项,国家专利3项,美国专利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SCI、EI收录。教学上,荣获湖北大学年度师绩标兵,优秀教师标兵,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同学们——”

楼道里传来一声亲切的呼唤,循着声音我们看见一位迈着稳健步伐、面带和蔼笑容的老者正从材料大楼实验室走出来。他就是我们几位大一学生约见拜访的“材料学人”周桃生教授。简单的寒暄之后,周教授把我们带到他的办公室,亲切地招呼我们坐下,采访就此开始:周桃生教授柔声地介绍着自己,当得知他已有68岁高龄时,我们都感到有些惊讶——周教授看起来身体非常健朗有生气,对事业充满热情与活力,岁月也许偷去了他的黑发,但偷不去他的一颗赤子心。

求学:勤奋好学,始终如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周桃生教授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物理专业,一生致力于铁电压电陶瓷方面的研究,这项研究也伴随着他度过了青年、中年和退休后八年多的时光。是对该领域的热爱,使得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稳健和坚定地吗?

当谈及选择该领域地原因时,周桃生教授笑谈道:“从事什么专业,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你个人的机遇。一个人可能成为农民,也可能成为工人,还可能像我一样成为教师。从事一个专业,你就要爱好一个专业,事物都是有共性的。”我们以为,周教授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一定对物理有着极大地、远超过其他科目的兴趣。但当了解到他的学习经历时我们才发现,周桃生教授可谓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典范。他表示,一个人只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对路”,才会去吃喝玩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周教授却是个“三观对路”的人:教授从小便有着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想要弄清楚世间万物的奥秘,于是踏上了求学理工科的道路;长大后,教授自己也深谙文学素养对成人成才的重要性,于是也慢慢发展了自己对于文化、哲学、名人名家的鉴赏力。“无论学什么都会喜欢上它,都会深深的钻进去,并且学什么都要把它一门心思做下去。”即是周教授令人敬佩不已的求学精神,也正是这样强烈的求知欲成就了他的学术人生。

一个人的求学生涯里,总会遇到一个几个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恩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周桃生教授的心里,这个“善者”当属大学时期曾带领他做课题的导师邝安详。邝教授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认真细致的科研态度,一直都为还是学生的周教授所学习、所践行,并引领他在学术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而今,周教授也如人生导师般将自己做实验的经验毫不保留的向我们、向一届届大学生传授:做实验一要认真细致,二要懂得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三要有悟性。只有坚持做到这三点,才能进行实验创新,才会真正的有所为。

科研:目标坚定,坚持不懈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当我们请求周桃生教授为我们讲解一下他的科研成果时,周教授欣然应允,并拿出纸和笔来,一边耐心讲解压电陶瓷的形成过程与工艺,一边详细绘图来让我们理解,可是又觉得不够直观,又从抽屉里一叠一叠地拿出了许多论文和一些书籍,用里面的电镜照片和结构示意图再次为我们加深印象:他生动形象的为我们介绍了压电陶瓷神奇的工作原理,让我们不经感叹先人地智慧和科学的玄妙;同时为我们举例压电陶瓷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我们感受到科研带来的便利。经过周教授的讲解,我们对压电陶瓷不再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当我们再次想到压电陶瓷,脑海就会浮现出他为我们讲解的场景、偶极子、ABO3结构等等。

然,纸上得来终觉浅,压电陶瓷地魅力岂是一朝一夕一番话一盏茶能讲清楚的;也可能是周教授觉得纸上谈兵还不过瘾吧,便从他办公室抽屉的小木盒里拿出许多形状各异的成果——大大小小的压电陶瓷片琳琅满目的摆满了桌子并分给了我们几片,对着实物更加细致跟我们讲解起来。然后又将我们领到实验室,实验室门口与多家公司联合科研开发的牌匾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项目数不胜数,熠熠生辉地展示着这位闭眼微笑的老者身后的成就和专业造诣。进到实验室内部,周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压电陶瓷材料与器件从配比混合到压制成型、烘干烧制以及极化的制作过程,讲解了各式各样仪器的工作原理,一间教室大小的实验室仿佛不再是一个呆板的房间,他已然变成了周教授的一片小天地:周教授在这里科研实验,化零为整,从无到有,如同门前的牌匾不同,这个小天地更多展现了周教授成功背后的辛劳和实验中的快乐——实验室里的周教授显得更加自如、轻松!

兴趣:博闻强识,文理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访谈中,周桃生教授表现得很飒爽、富有活力。当我们问起他闲暇时的娱乐时,他津津乐道:“读书!当然,年纪大了还会了解一些养生之道。”

读书应该是周教授课余时间最大的休闲娱乐:周教授的的办公室有两个铁质的高大灰色书柜,除了铁电压电陶瓷的相关中文著作,还有很多国外精尖的、时代前沿的全英文著作,以及两大本厚厚的、翻译用的工具书。虽然作为一名工科类学者,但就像上文提过的一样周桃生教授的视野并没有局限在本专业科研上,同时也对文化哲学充满着兴趣,其中尤其对道家思想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体会,言谈中时刻体现出文理兼备的博学学者风范。而这风范正与湖北大学举办通识教育、强调全人教育的理念十分契合。

读书之外,周教授最大的兴趣爱好则是教书育人了。在采访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他对教书、对教育和科研的热情,相信也是这种热情浸染了材料学院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让优秀的材料学院学子走向社会,在各个岗位上为中国的材料行业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周桃生教授的学生余海雁说,“周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作风和丰富的经验使我在研究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熏陶和促动;周老师平易近人的态度,以及对我的无私关爱,都使我受益匪浅,受益终生。”

育人:教学不厌,诲人不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谈到教育问题时,周桃生教授根据其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大学阶段应该学到的三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问。其中任何一项都离不开“坚定信仰”这一准则。

周教授认为,教育的目的最基础的应该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从本质上来说与其“三观”有密切关系。周教授还举例说,一个人若是“三观”消极,生活中浑浑噩噩、不求上进,那可想而知这种人不会取得什么成就;反观那些“三观”积极的人,多半是可以收获一定成就的。拥有一个积极的“三观”,就可以收获良好的习惯:周教授表示,大学阶段是“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同学们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多多磨炼自己,养成正确的“三观”,为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谈到目前大学普遍采取的通识教育,周教授告诫我们不要小看通识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基础课中我们学到的都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在未来的专业课学习中会派上很大的用场。也许有同学对自己专业感到迷惑,但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并且要摒弃“实用主义”的学习,即是“就算现阶段看起来用不上的知识,我们也应该好好地保存下来,说不定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派上大用场呢!”因为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前途,都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所以青年学子不应该有急功近利的心理,慢慢培养提高自己,为还未到来的机会做好准备。

通过后期的走访了解,周教授的学生及同事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说他为人亲切和蔼。而在科研过程中,当他的学生长期得不到理想结果,周教授都会细心地观察他的实验过程并指出了他在试验中存在的偏差与错误,适时提出修改意见,而当事人在回忆后往往也发现这些建议简单实用,蕴藏着很多理论与实践所出的经验之谈。

此外在生活中,周教授对学生也十分亲和。在周教授的学生处我们了解到,在他们心中,周教授更像是一位亲近的长辈,引导他们成长的方向。在平时的聊天中,一旦有学生表现出沮丧与苦恼,周教授就会主动问起这些学生的家庭状况等生活背景,他的学生们也会主动向周教授谈及自己的心结,例如某次一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在状态,周教授通过聊天了解到是他家里出了事情,便主动开导帮助他走出低落的状态。

在最后,周教授建议我们,要根据个人学习情况来选择未来是否从事科研。他结合自身数十年的科研生涯的体会教导我们,实验是工科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科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工科生必须重视实验;在实验与理论学习中还必须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把握好基础的实验原理。此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哲学基础,因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并向我们推荐了他在科研与生活中受益颇多的《辩证唯物论》一书。

 

【走访后记】2017年暑假前夕,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正在潜心进行课题研究的周桃生教授。采访中,无论我们问什么问题,周教授总会耐心的回答。当讲解有关压电陶瓷原理的时候,他还拿出了书本,拿出了纸和笔,为我们画图做演示,让我们对他的认真和亲切十分感动。

与周桃生教授同办公室的材料学院尚勋忠教授,过去是周老师的的学生,现在又是同一个课题组成员。尚勋忠教授告诉我们,周老师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好老师。而在尚教授身上,我们同样感受到了周桃生教授严肃的科研精神和执着的学人品质。两位教授带领我们参观材料学院实验室时,我们几位大一年级的材料学子看到了各种各样先进的仪器设备,提前感受到了投身科研和实验的氛围。通过两位教授的耐心讲解,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被激发出来了。最后,周教授又主动提出与我们走访团队在材料学院大楼的大厅处合影留影,墙面上融才求道,琢材成器院训和鼎形标志的院徽彰显着材料科学的真谛和学院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孜孜以求,融才求道,自育成才。

走访周桃生教授及本文成稿过程中,得到了离退休党委(工作处)、通识教育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有关领导和周桃生教授本人及其学生同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