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贻汉(1948—),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200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物理学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SCI、EI等权威专业刊物收录20余篇次,出版了专著《光电子理论与技术》,获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用心传教,主持的研究项目《物理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湖北大学“教书育人”奖、“十佳师德标兵”、“教学名师”,以及湖北省“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态度为基:平心戒燥,埋头钻研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湖大建立了理论物理所,陈贻汉是其中的一员。理论物理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现实世界物理现象的运行机制,通过“物理理论”来解释和预言物理现象。以研究宇宙和引力学的学生为例,他们不做实验,主要是按理论来进行建模计算。建立的模型是否合理、跟现有的数据是否吻合,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这些都是研究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因为没有现成的软件,根据现实情况,模型需要反复修改,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推演计算,最后还可能得不出结论。正是由于理论物理学相对艰涩枯燥,出成果的周期比较长,要在这个领域深入挖掘,只有打心底真正喜欢理论物理研究的人,才能平心戒燥、潜心钻研,坚持下来。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以来,陈贻汉数十年如一日,始终秉承“学术之路虽长艰,心中自有梦相伴”的箴言,在理论物理研究的道路上无怨无悔地拓荒前行。他时时刻刻保持着思考的状态,身上总是带着一套纸笔,随时停下把脑子里思索出的想法演算在纸张上。有时在站台等公交车,突然来了灵感,他就拿出纸和笔演算起来,车来人往的嘈杂声丝毫不会让他分心。就是这样一颗平静沉稳的心和不知疲惫的大脑,将他带入了一个纯粹的物理佳境之中,也使得他在学术上获得诸多建树。(这个部分要增加一个故事)
兴趣为源:明悉本心,广猎为专
当初为何选择从事理论物理研究?陈贻汉毫不犹豫地说,“因为热爱,喜欢研究理论和算术推演,所以就选择了这个方向。”
陈贻汉本科就读于湖北大学物理学专业,于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从1982年开始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后到华中师范大学继续深造。当时华师大在天体物理研究方向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他在那里学习后就定下来研究广义相对论和引力场。在选定日后的研究方向后,便着手开始准备,他广泛汲取和磨砺自己的各种理科功底,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在理论物理的路上走得稳健、扎得深远。研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推演和计算,这对研究者数学功底的要求极为严格。陈贻汉自学了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高等数学理论转换、群论、微分几何、纤维从理论以及现代微分几何等“基本功”。这些知识光靠看很难理解,必须自己用心用脑琢磨,陈教授就边学边摸索着最有效的方法,不光要学会内容,还要求自己学会怎样“学”。
研究的过程是枯燥的,但是陈贻汉有心去钻,有意坚持,一路坚定。陈贻汉教授回忆自己搞科研的这些年,时刻提醒着自己平心静气,不能急而求成。“特别是做理论的,有的人搞了一辈子研究,也没有什么很理想很惊人的成果。”陈贻汉后来为研究近代的经典引力,整天在条件简陋且时而停电的图书馆平房里学习。对于一个理论物理研究者来说,演算就是家常便饭。在计算机未普及时,陈贻汉在处理那些繁琐的数据处理时就只能全靠人工,反复的计算甚至需要耗时几个月之久。“理论研究就是这样,因为它的深度和难度,只要再有一点突破,那么这个研究者就很有可能拿诺贝尔奖。”一句话道出诸多理论物理研究者们取得突破的背后,必须付出许多个日日夜夜的汗水。
陈贻汉说,没有兴趣就无法坚持下来,热爱才能耐得住寂寞,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有时研究的入了迷,真的比吃饭还香。”陈教授如是说道。
教育为本:潜心教学,诲人不倦
陈贻汉对于教学一事可谓用心之至,他长期坚持投身于教学第一线,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用心传教,并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
陈贻汉初入杏坛时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还是一位年轻老师,便有着符合年龄的热情和超越年龄的执着。就在他就职的第一年,一次武汉大雨倾盆,校园内积水已经没腰。陈贻汉为了准时抵达教室,五点就从家中出发,在积水中摸索前行。当学生们看见浑身湿透的陈老师准时地出现在教室门口时,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位师者。陈贻汉当时眼眶浸湿,事后他对此久久不能忘怀。而后的几十年里,他也从来没有在教学上怠慢过,每堂课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达教室,在黑板上写满与课堂相关的知识,希望学生能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就感受到学习的氛围,数十年如一日。
陈贻汉一直都没有停止给本科生授课。在他的课堂上,学生都是抢着往前排坐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严肃认真的授课态度,从不给学生开后门,“逼”着学生刻苦用功;另一方面,他的课堂氛围很是吸引人,并非常重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效果,不是把内容随意地抛给学生,而是用知识引导学生跟上自己的思路。几十年来,他对学生的作业总是认真批改,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陈贻汉认为,学好物理一定要打牢基础。他积极地更新教学工具,亲自制作既能与课堂进度相符又能启发学生思维的PPT。他表示,自己做的每一张PPT上每一段字符出现的时间顺序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是怕学生依赖PPT,弱化思考。曾有学生玩笑地向他“吐槽”说陈老师太严格了。他就告诉学生说:“你现在可能不理解,等你工作了,再回过头来,看你还说我严不严。”严师出高徒,他在理论研究方面更是如此,以身作则,他将自己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也传给了学生。现在很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陈贻汉认为,出现这种现象责任并不全在学生们身上。学生在中学的时候都是被老师家长带着走的,没有培养自己探索的能力,所以到了大学想要速成比较困难。对此,他建议同学们养成课堂上做笔记的习惯,以培养自身总结提要能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书写能力。陈教授认为,这三点对于日常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从教数十载,陈贻汉始终坚持站在讲台上,给本科生讲课,给研究生辅导,几十年都没有离开过课堂,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开始便开始搞研究。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带的第一批学生开始,他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学生的教育,而且一直都在讲物理专业的课。对这个专业和这个专业的学生,陈贻汉教授表示自己始终怀有很深的感情。
陈贻汉教授不止培养了大量的学生,还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青年教师。他的学生在兄弟高校任教授课,讲授和他一样的课程,门生借鉴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丝毫不介意,还希望他们能更上层楼,把教学的内容不断总结创新,做到更好。他认为,做大学老师,最主要的工作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同时,也要做学问,不然学术水平提不高,视野开拓不了。退休后的陈教授又担任了学校教学督导员一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年轻老师上。
【走访后记】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未知世界都保持着绝对的兴趣。我们的祖先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世界,向宇宙的奥秘探寻,向微观的世界求索,向无形的力量发问……因为有了陈贻汉教授这样的物理研究者,我们得以解答心中的疑惑,了解这个未知世界。寒来暑往,陈贻汉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理论的探索和教书育人的研究中,数十载匆匆,依旧不忘初心。作为湖大学者,陈贻汉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认真的教学态度值得更多的人学习借鉴,这种精神如星星之火,久燃不灭。
如今,陈教授已经不再每日做着推演工作,但他对物理的热爱,对湖大物理人才的培养从未放下。退休后的他依旧认真指导着“青椒”,还时常接到媒体的学术性提问,面向大众答疑解惑。特别是,陈教授的风格与风骨影响着很多湖大人,他指导、监督、鼓励着无数的物理人在沙湖畔成长,他们带着一样的执着和热血在求索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码下一行公式作青石,建筑一个传奇的里程之碑。
本次走访及成稿过程中,部分参考了学校宣传部有关陈贻汉的报道,活动得到了物电学院、离退休处和通识教育学院等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新闻传播学院学通社对文稿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