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致力教育事业,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追随者。
一心关注民生社稷,是走出“象牙塔”的实干家。
青年毅然迎难而上,盛年悦然投身事业,晚年仍然忙碌快乐。
教育以桃李为先,躬行为苍生福寿。
——他就是“湖大学人”赵先寿先生。
赵先寿(1940.11-),湖北襄阳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退休教授,196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任中国叶圣陶研究会理事。曾任湖北省监察厅特约监察员,民进湖北省委员会委员及教育学会武昌区政协常委,曾连续八年担任武汉市政府参事,担任过武昌区政协委员、常委。赵老退休后一直致力于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研究工作,并编著了满载叶圣陶伟大教育思想和满怀教育希望的书籍——《叶研集》。
从教:源自对教育的热爱
走访开始前我们很想知道,是什么让年轻时的赵先寿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当我们提出这样的疑惑时,赵先寿霎时激情洋溢,将他早些年的经历娓娓道来。
赵先寿幼年丧母,父亲一人要养活全家七口,生活异常困难。当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读书,看到校园的生机盎然,感受小朋友们的朝气蓬勃,他非常羡慕,找到父亲说,我要读书!解放后,随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1951年,快十二岁的他才上学,插班读五年级。虽然对很多东西尚且一无所知,但凭借刻苦学习,不到半年成绩就上来了。最终,他考取了华中师范学院。
其实,对于青年时期如初生牛犊、敢想敢做的赵先寿而言,华师并不是他的理想大学。并且,那个年代的中国仅存在教育政策,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这一抽象概念甚至更令他置身重重迷雾。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未来的道路不免有些难以预测。可他还是带着演绎人生的志趣,开始了一段影响深远的探索之旅。从“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到“凯洛夫教育学”的批判,从只有教育政策和法律到“师生打擂台”,从反封建反孔夫子到劳动冲击教育学…他潜心研究,日有所得。却在工作刚刚起步时遭遇十年“文革”打击,无奈深切喟叹!幸好,他深爱的教育迎来了改革开放;终于,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此时,教育于他,虽不是“一见倾心”,却成了他相伴一生的“爱人”!
赵先寿走过的教育生涯丰富而曲折。他曾历经武昌阅马场小学、徐家棚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各个阶段的课堂一线。那个年代教师的认真、教学的趣味……尤其是生动的小学课堂教学,令赵先寿至今仍感到无比的怀念,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灵动的眼眸紧盯着教师,他的教鞭一挥,一个个小脑袋也会随之转动;他在黑板上写下37,孩子们就刷刷地翻到37页。“哦,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啊!”赵先寿动情而自豪地说,“教育啊,是一门育人的科学,教育中与人打交道是当老师的乐趣之所在。”他对我们指出:育好人是需要智慧的,教育制度还在开创完善的过程中,还待你们继往开来!
谈到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法,赵先寿坚定表示必须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终身学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能满足于课堂上学生一起有口无心的反馈。对教育的研究,赵先寿多次提及“智学”的概念,并对慎独之意大为褒赏,他说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精辟的论断,道出了教育必须启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智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突破目前学生中呈现出来的“人才平而不尖”的瓶颈……
对于教育中体现的人生价值,赵先寿的信条是——只要能多影响一些人即可,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绝不仅仅限于三尺讲台。“教学时,看到学生成长,退休后,有学生来看望,还有什么比这更欣慰的呢?这即是从教的意义和我一生坚守的动力。”
当年,赵先寿还是一个青涩的少年,他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像一只金色的凤凰,在白云蓝天下自由翱翔。长大以后,也许是一位人民教师,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解着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一刻,也许他不懂教育理论,也许他不了解华师,但自那时起就可以看出投身教育的种子在他心中深种,只待阳光雨露,便生根发芽,成为参天大树。因为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当年的选择铸就了赵先寿不凡的教育生涯。
治学:做叶圣陶思想的追随者
翻阅赵先寿先生的论著可以看到,其中许多都与叶圣陶研究紧密相关,究竟是什么让他走上了“叶研”的道路呢?
赵先寿从事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是从1990年一个年度的科研课题开始的。原本只是想要年初立项、年底结题,没想到越钻研越深入,以致成其为一生的事业与对教育理想的最高追求。
即使在生命中最感心力交瘁、竭蹶困顿的时刻,赵先寿也没有放弃对“叶研”教育理想的追求。赵先寿于2014年出版的《叶研集》,收录了数十年以来醉心叶研的学术成果。选辑摘录了叶圣陶先生的许多论文、信件、诗文、序言以及演讲记录。据赵教授所述,多是在2004年应民进湖北省委之约,从叶老在建国后浩如烟海的论著中精心选撷的,一方面解决文献资料匮乏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供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民进会员更好地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文章中赵先寿系统阐释了如何做一名真正优秀的高素质教师,还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叶圣陶先生长子至善、次子至诚交往的经历。
教学理念上,赵先寿也是最为推崇叶圣陶,就连最后送给教育系晚辈的座右铭都是:“向叶老学习!”他说叶圣陶先生曾在《我呼吁》一文中提到全社会都应明白教育究竟为何事,而令赵先寿颇感欣慰的是,现在的确如此,整个社会都在关注教育,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愈发深刻,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赵先寿认为,教师职业的本质是要“教书育人”,是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主动有效的学习,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他强调当教师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育人的科学。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教育者”,更应是他们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提到现在有些学生的确难缠、让教师头疼等问题,赵先寿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教育工作上存在困难不可避免,这就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不是任何人都知道怎么当老师,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好老师,赵先寿通过《叶研集》对叶圣陶教书育人方法,归纳总结了自己“当好老师”的心得:一是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二是以身作则,用自身的模范言行影响学生;三是教书育人,凡为教师,教学教育必须兼任;四是强调自我教育,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五是改进教学,博学众家之长形成独自风格;六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勤动脑筋的探究精神;七是加强训练,养成社会所需要的良好习惯;八是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素质;九是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群体作用;十是坚定信念,联系实际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捧读赵先寿赠给我们的《叶研集》,感受最深的,就是赵先寿教授那一颗积极、谦虚、谨慎、朴实的心和他身体力行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时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从平凡朴实的文字中,赵先寿教授将放在当今仍富有生命力的叶圣陶思想与同时代的其他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发扬光大,传承给当代教育界及后生。
参政:肩负着社会的责任
许多人会问,一位研究教育学的教授,本可以在象牙塔安心执教一生,退休后亦可颐养天年了,又是什么动力促使赵先寿去积极参政议政呢?
赵先寿说,作为知识分子,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在讲台上、校园里、书本中,更应走向社会,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发挥更多的光和热。因此,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参政道路。
1983年4月,赵先寿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刚进入民主促进会时,对于如何参政议政,他也是一头雾水。后来赵先寿慢慢领悟,参政议政就是在人民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基层调研中分析问题,再通过参政议政将它们如实反映上去。
从加入民主促进会开始,赵先寿便一直以参政为己任。走上参事工作岗位,赵先寿每年有八个多月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和参政议政。5年共提交参事建议26篇,还有政协委员提案、调查报告、理论研究等共100余份。他曾被媒体誉为解决“插花地”问题第一功臣,其中《关于解决武汉市城区插花地的建议》及其《再建议》历时三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问题得以解决。
2001年1月,赵先寿正式退休。当时家人十分高兴地说他终于可以“享享福”了,朋友闻讯也诚邀他参与办学,这样既可以发挥专长余热,又可获得丰厚收入。可赵先寿却认为自己并没有退休,虽然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从此全身心投入到了参政议政的社会工作中。他常说,知识分子更要担当社会责任,而他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
2005年前后沙湖湖水污染,填湖建房,围湖养殖等人为灾害严重,赵先寿四次上书市政府,反复阐明情况,分析根源,多次提出治理与开发的建议,并亲自勘探拍出照片,送交有关职能部门。经过各方多年的不懈努力,沙湖治理终被列入武汉市政府工作日程。
2006年,湖北某大学一名退休老教师不幸在家里猝死,因为其子女都不在身旁照料,去世好几天才被人发现,后来陆续又有几处社区发生了类似悲剧。一经听闻,作为参事的赵先寿立刻组织几个参事一起进行调研,在徐家棚等几个社区一家家叩门走访,发现武昌区各社区老龄化现象普遍,高龄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养老问题十分严重。于是他将问题上报,此问题一经提出,就受到武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同年2月,胡旭鹍副市长在市政府专题研究会上表态:“今天的会议,就请赵先寿老师给我们作报告,赵先寿老师来了,这个会才能开。”会议通过了政府出资购买养老护理服务的建议,由政府出资为我市两千多名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每年购买365小时养老护理服务。从此,每天都有专人到这些老人的家里“照顾”几个小时,帮老人买菜炒菜,聊天谈心,如果生病了即时报告给社区居委会或他们的亲人。有的老人家的子女在国外,得知政府雇了这样贴心的“钟点工”给父母,十分感激。至2014年,武汉市政府已出台包括购买养老在内的100余项服务。此问题的优化解决,得益于赵先寿提出的方法,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精准扶贫中的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重点强调,由赵先寿发起的市政府出资为空巢老人提供钟点工服务,也得到其他城市的借鉴和学习。
赵先寿立足于社情民意、百姓民生,大到制度建设,小到画斑马线,以及养老、义务教育、城中村改造、社会治安等方面。他为参政鞠躬尽瘁,始终满怀激情。在武汉飞速发展的这些年里,他成为了城市许多建设成果的“幕后功臣”。
【走访后记】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结束后,我们又有幸参观了赵先寿先生的卧房。一台大宽屏电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赵先寿打开电脑、点击网页,其灵活的操作丝毫不亚于年轻人。赵老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他年轻时的照片。我们了解到,他年轻时热爱跳伞,曾是国防体育局的跳伞运动员,举重、足球、体操也都有涉及,着实令人佩服。卧室里还有一幅占了半面墙的“寿”字匾分外惹眼,这是武汉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92岁高龄时提笔而作、由武昌市政协赠与赵先寿,卧室客厅各有一幅。“满园桃李秀,遍地栋梁材”,匾旁的题词彰显着社会各界对赵先寿先生的尊重和敬仰。赵老还在赠送给我们的《叶研集》扉页写下寄语,其中一句是“向叶老学习!”(指叶圣陶)。这些寄语是对我们殷切的期盼,也是莫大的鼓励。
当我们起身告别时,赵先寿先生迈着蹒跚的步子坚持送我们到门外,同我们一一道别。直到电梯门关闭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他依然挂在脸上的慈祥笑容。
赵先寿先生说,“人活于世,就是为人民多做点事,当个老师也是这样的,从事任何一行都是这样的。”诚哉此言,赵老的人生意义就在他“为民”:从教,他将自己奉献给三尺讲台,授业莘莘学子——这是桃李园内的“为民”;参政,他将自己奉献给一方水土,造福社稷民生——这是对全社会的“为民”。
我们感念,感念赵老那一颗积极、谦虚、严谨、朴实的治学心;感念他那一腔热忱、坚定、无私、辛勤的济世情。育人已是施教者足以自豪的经历,而这位走出象牙塔的长者,将为民情怀播散于时于世,理当被深深铭记。
简短的采访交谈过程中,我们对赵先寿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仍能够感受到湖大老一辈教授身上可贵的学人精神,而这种精神正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湖大人铭刻于心、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