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杨艳燕:一生以教学为伴,半辈与学生同行

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作者:乔雨琪 李佩佩 刘睿茜 范琦琳 编辑:杜康 时间:2017-05-09 字号: 【大】 【中】 【小】

杨艳燕(1951.3-),湖北名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生物科学特色专业暨湖北省品牌专业责任教授,湖北省《生物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湖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政协民主同盟委员会老龄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酶工程。


严爱有加,桃李满园

从教三十余年,始终站在教学一线的杨艳燕老师与学生几乎朝夕相处。她身上,有着课上严而课下亲近的两面性。在课堂上,她从不打马虎眼儿,对学生严格要求;而课下对学生细心关爱,对每一位学生都爱护有加。

课堂上杨艳燕老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师。她十分注重教学质量,而课堂纪律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她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杨老师自己的课堂上。在她退休后兼任生科院督导员去听青年教师课时,发现讲台前面几排座位空着,上课的学生都坐在后排而不愿坐前排,她便直接规劝同学们往前排坐,便于与教师的互动,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杨老师对学生的严要求也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在她看来,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课堂外,杨老师以贴心关怀、用爱温暖为宗旨,真心实意的关心体贴学生。她经常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悉心照料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谈及与学生长久交往的秘诀,杨老师十分强调要对学生有爱心,贴心关爱学生。也正是由于她对待学生的真诚,学生们也愿意与她坦诚相对。杨老师的学生冯建成曾这样评价恩师:“杨老师以她渊博的知识征服了学生,以她高尚的人格引导了学生,以她特有的爱心、细心和热情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学生们都说杨老师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多,像一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蜡烛,把她的美好年华、智慧和汗水、激情和欢笑都奉献给了爱她的学生和她爱的教育事业。

杨艳燕教授一生都投入了教育事业,严与爱是她教学生涯不变的标签,她一生教书育人,如今早已桃李满园,她的学生人才辈出,每逢佳节,杨老师总会收到学生们的祝福,已经毕业的学生也经常回校来看望她。

心系教育,钟情一生

“我对教学一直很感兴趣,就是乐在其中。”谈及退休后自己身上的教学任务,杨老师笑着说道。从教三十余年的杨艳燕在退休后仍担任督导员等多个职务,但教学热情不减,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择一事,钟一生”正是她一生对待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杨老师和学院众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生命科学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日趋成熟,并与许多名校建立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杨艳燕作为责任教授,在生物科学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中勇于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又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杨艳燕教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始终注重研究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她改革初创了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将讲述、提问、讨论等多种方法将结合,并采用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当时学多媒体教学还花了点功夫,向年轻老师取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杨老师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在学生身上体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其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为了帮助同学们啃好这块硬骨头,杨老师在授课时尽量将书上的专业术语解释得通俗易懂,并尽量将书上的理论知识和自己在医学院的教学经历结合起来,生动且贴近生活,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在杨老师的《生物化学》实验课上,她要求学生先提问而非直接按照教师或者指导书来做实验。同学们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而后独立思考实验中每一步操作的原理。由此,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感受到了学习过程中思考的乐趣。

杨艳燕教授身体力行鼓励创新,她锐意改革的精神也感染了她的学生。2008年由杨老师指导的邹娟等本科生完成的作品荣获湖北省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由她指导的本科学士论文也曾多次获得省级一、二等奖。

杨艳燕教授对待教学与管理工作都十分严谨,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从未停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教学工作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并得到了同行及学校的一致认可,教学质量连年被评为优秀,曾多次授予“优秀教师”的称号,并在2006年获得了“湖北名师”的称号。


潜心研究,创新服务

在科学研究方面,杨艳燕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以及酶工程,她主持或参与国家与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她曾作为项目主持人全面负责研究了《纳豆激酶基因的高效表达——新型抗血栓剂的制备》这一课题,也曾承担了《环保型纸浆预漂白助剂木聚糖酶的发酵研究》项目的研究,从生物学领域探究更环保的造纸方法,这一项目在2010年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杨艳燕教授曾在中国医药学报、中草药、微生物学杂志等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论著3本。在谈到对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的考虑时,杨老师说一方面会选择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课题,另一方面,也会偏向于选择较为热门而国内少有人研究的项目,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杨艳燕教授这样的科研人员对国家与社会的使命感。

而在教学研究方面,杨艳燕教授在生物化学领域更是体现出开创性与领导性。1997年开始,她和同事们为学校申报并获批了“化学生物学”国家级理科基地试点班,培养了大批优秀本科生。针对本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杨老师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后,下决心从实验教学改革着手,探索创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2000年主持申报并承担了国家新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物科学本科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该项目于2005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批湖北省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14年她和同事们又申报并获批了湖北大学首个国家级《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职业精神,永不褪色

与很多教师一样,杨艳燕从第一次站上讲台开始坚持下来已经三十余年,三十多年来兢兢业业,过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从此便忠实于教育教学工作。

尽管杨艳燕教授现在已然退休,但是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一直没有放下,俨然成为了湖大生物学教学领域的引路人。这么一个面带笑容、语气温和、大方健谈的老师,对于自己的工作绝不含糊。杨老师说,过去有的老师讲课是照本宣科,而现在有的老师讲课是照屏宣科,这都是不可取的。她在听一位年轻老师讲课时,看着她一直在念PPT上的内容,就在课后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的批评指正。在杨老师心中没有什么理由能成为不认真备课的借口。

杨艳燕教授在教学与研究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但在生活中就是一位年过花甲的普通人,过着自己津津乐道的滋味生活,也会在闲时看一些类似“小别离”的电视剧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当我们问杨老师是否会在平时生活中很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她笑着表示:“多少会注意吧,不过如果人人都刻板按照科学的方法来生活,那岂不是百岁老人遍地走了吗?”就是这样一个爽朗豁达的教授,有时候适当的粗糙更能创造出生活的细腻。


【走访后记】说来也是一种缘分,正式走访并不是我们与杨艳燕教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走访前,为了多收集一些杨教授的资料,我们自发先去了一趟生命科学学院。我们找办公室的老师打听到了一些杨教授的相关资料。当我们从办公楼出来,在门口我们与一位推着自行车的老教师擦肩而过,感觉她与照片上的杨教授非常相似,但是没敢贸然相认,犹豫之间她已经走进了办公楼。后来,杨教授也提到那次的机缘巧合,当办公室的老师跟她说起刚刚有几个学生来询问情况时,杨教授出来想见见我们,可惜我们已经离开了。有了这一次的机缘巧合,我们再见面时倍感亲切,完全没有了距离感。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杨艳燕教授作为教学名师的魅力、热情与活力。杨教授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技巧和理念有自己的深切体会,一时间侃侃而谈。杨教授又十分体贴细致,照顾到我们团队里大多数的文科生,在提到一些生物化学名词时耐心讲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杨教授的耿直豁达,在采访过程中,她认真聆听我们提问,并一一作答,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她的爽朗豁达也十分具有感染力,采访过程中时不时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气氛十分活跃。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这次的走访,就是“不虚此行”。这次面对面的交谈是对我们的提点,更是通过这种途径让我们无形之中体会到湖大教授的魅力与精神,我们受益良多,感怀备至。最后,也一并对走访过程中为我们提供帮助的通识教育学院、离退休工作处、生命科学学院等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