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强(1946.8—),湖北大学原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氟硅协会理事、中国粘胶剂工业协会理事,同时担任《胶体与聚合物》杂志主编、《有机硅材料》杂志编委、《湖北林业经济》杂志名誉主编及湖北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黄世强长期从事科研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主持有机硅聚合物功能材料的科研工作。曾主持、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及委托科研课题,并通过相应鉴定验收,其中部分成果已投入生产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取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主编出版了《新型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特种粘胶剂》、《环保粘胶剂》、《胶粘剂及其工程应用》等多本著作。
1965年黄世强考上大学。“文革”结束后,他进入华中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又到武汉大学学习高分子物理、有机合成等课程,1993年开始任教于湖大。
科研:夯实基础,敢于创新
黄世强在学生期间进行有机硅研究工作时,曾做过与四氯化硅相关的实验,那时候实验中产生的氯化氢经常弥漫于整个实验室,这些气体对人体是有一定伤害的。他一直坚信“做科研实验要注意安全、要不怕吃苦,从实践中我们才能得到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正是这段“吃苦”的经历,使得他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世强教授主攻有机合成领域,在织物整理剂、有机硅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2005年,他携手孙争光、徐长桥等,主持的“高固含低粘度羟基丙烯酸树脂中试及产业化”课题,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7年他与肖汉文、孙争光等主持的“超薄多层聚丙烯金属薄板胶”课题,再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 “改性氯化聚丙烯热熔胶黏剂”课题,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他又与张群朝、孙争光等负责的“新型链烷基硅氧烷乳液的研制”课题,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1989年起,黄世强教授先后发表《氯化聚丙烯一二苯基双甲基丙烯酸酯接枝共聚胶粘剂的研究》、《聚烯烃胶粘剂的研究》、《有机硅乳液的研究及进展》、《改性有机硅织物柔软剂的研究》、《PHMS/VAc /NMA复合乳液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研究》等多篇科研学术论文。
有机硅聚合物材料是一类高性能特殊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因而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对于迅速发展的有机硅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当时专门介绍这一方面的书籍较少,对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的介绍更少。为了能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的概貌及其发展、应用有所了解,并对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人们提供参考与帮助,2004年,黄世强主编出版了《新型有机硅高分子材料》一书。书中系统而简明地介绍了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的单体、聚合物制备的反应原理、方法、性能与应用;系统介绍了有机硅聚合物材料发展快、内容新的有机硅聚合物乳液、有机硅光电材料、硅烷偶联剂、有机硅液晶聚合物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这本书内容新颖、资料丰富详实,是从事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有益的参考书。也是关心有机硅材料发展与应用的广大读者所必要的工具书。
走访交谈中,黄世强教授没有用各种艰涩晦涩的科研术语,而是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他所研究领域里的成果在生活里的应用。譬如在有机硅研究方面,他举了当下很流行的无硅油洗发水的例子。现在有人认为,有机硅对于人的头发有损害,提倡用不含硅的洗发水。但教授告诉我们,有机硅对于头发而言,并没有人们传言中所说的具有那么大的危害,恰恰相反,它可以使头发变得更加的柔顺与光滑。关于织物整理剂方面,以前的军装笨重且透气性差,越南战争期间,给我军战士造成了极大的不便,黄教授他们通过借鉴国外技术、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最终做出了成果,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织物整理剂,使得处理后的织物防皱、防污、防静电、丰满、柔软,富有弹性和光泽,具有滑、爽、挺的风格。军用服装经过有机硅柔软剂的处理后,变得更加的防水透气。如今,类似的各种织物整理剂已经在纺织、化妆品、塑料、油漆、涂料、农业化学品、石油、化工、医药、汽车、电子和机械加工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黄教授用一种简明、生动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他所从事科研领域的无穷魅力与重要意义。
教学:脚踏实地,坚持原则
“做任何事,都要明确干什么、为什么、如何干。”这是黄世强教授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一直强调的话,也是他几十年来对学生们的教导。“遇到一件事,首先你要明确你的目标,知道你要做什么,这样才不会做无用功;其次,你要知道为什么自己要这样做,找出做这件事的动力;最后一步就是对具体的实践过程有一个大概的规划,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样一步一步达成目标,事情终将会得到圆满解决”。黄教授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同时他的教育方法也非常值得借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和妻子都是老师,解答儿子问题时倾向于引导他独立思考,提示知识点,但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他教育孩子上课要做笔记但不机械地抄板书,而是用自己的话去总结知识的重难点。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国成教授,曾经跟随黄世强做了三年的辅导老师,他认为黄教授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也很认真,“黄教授曾告诫我们,站在讲台上授课,就必须对学生负责,必须具备各方面素质才能上去讲”,“现在有的学校,年轻老师刚进学校工作没多久就站上讲台给学生们授课,但我们材料学院的专业课,尤其是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主干性学科,依然沿用黄教授当时的传统——即先让年轻老师们当2到3年的辅导老师积累经验,再放手让他们上讲台讲课。”。
严师出高徒,黄世强正是始终保持着这种对学生、对青年教师负责的态度,不仅培养出了李盛彪、王国成、孙争光、肖汉文等等一批杰出的科研工作者,也影响了湖北大学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材料学子。如今,已退休的黄世强被材料学院聘请为教学督导员,负责指导青年教师和检查教学环节。
为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
在走访黄世强教授期间,我们也有幸联系到了王国成教授,听说了他与黄教授之间的一些故事,从侧面对黄教授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刚到湖北大学读书时,黄教授也刚从华中师范大学调过来工作没多久,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和蔼。”后来王国成毕业留校工作,跟黄教授分到了同一个科研室,两人间从师生关系变成了同事关系。“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跟着黄教授做辅导老师的时候”。据王国成回忆,“那时,在高分子物理课上,黄教授主讲,我作为辅导老师,发现他的治学态度真的是非常非常地严谨。当时黄教授是咱们学校原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虽然他本身的科研任务非常重,又有繁杂的教学管理工作,但他对于本科教学依然十分认真。我曾经看过他的讲义,上面的笔记是密密麻麻。他每年都会结合材料领域新动向、教学方面新需求来更新、完善备课讲义。”
“他对我们的影响真的很大。”这是王国成对黄世强教授最朴实最真诚的评价。
在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黄教授对青年教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中他有一副热心肠,对于身边人很和蔼,十分关心、爱护他们——这就是同事、学生们眼中的黄老。“我很喜欢这位老师,很认真,很负责,有时也很可爱。”“老师授课清晰,有良好的表现力及课堂感染力。”……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现在回想起跟着黄世强学习的日子,都很感激,每年节假日都会去他家拜访,送去满满的祝福。短短几个小时的接触,黄世强教授身上所体现的闪光点仅是冰山一角,黄老先生特有的亲和力使交流的气氛显得格外活跃,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黄世强教授1965年考进大学,一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段特殊的时期对他的求学生涯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响。那个时候社会物资匮乏,学习条件艰苦,大学录取率低,能考上大学都是幸运的。黄世强教授说到,那时的大学生活与政治生活联系紧密,教学条件差,与现在不同,要以自学为主,这便使教授养成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他更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实现自身的抱负。相较于此,黄教授坦言,虽然当代学生处于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水平、学习条件、个人能力明显高于他们那个年代,但普遍缺少一股拼劲。对这一现象,他给出了自己总结的几点建议:一是做人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实事求是,不可好高骛远;二是做事要有目标,做好规划,一个时期一个重点。把大的目标具体化,一步一步来,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三是要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毅力,任何时候当你想放弃的时候想想当初的目标,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四是人要有情怀,有团队精神,都能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待人处事。
【走访后记】
采访黄世强教授之前,我们异常激动,又有几份紧张,生怕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面前因为自己学识尚浅而使采访未尽人意。然而,见面以后,黄教授十分平易近人,对我们一群年轻人的到来格外热情。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所感受到黄老既是一位献身于教育事业、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学者,也是一位颇有生活情调、精神矍铄的七旬老者。黄教授在科研这条道路上经历风雨五十多年,他是凭着一股执着与热爱才坚持了这么久。他常把两个字挂在嘴边——“踏实”。没错,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去接近我们所认为的遥遥无期的目标也只是时间问题。
通过这次与本专业权威学者的交流,了解到了他们的奋斗历程和人生经验,获得对我们当下学习、生活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最直接又最实际的指导。同时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他们,从而更加尊敬他们、尊敬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一所大学的底蕴是什么?不正是以黄世强教授为代表的、这些兢兢业业的教授学者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人文情怀么。这些情怀,不仅仅是学校、同时也是我们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的宝贵财富。
本次走访及成稿过程中,有幸得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离退休处和通识教育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新闻传播学院学通社杨雪玲对文稿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