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下学期还能再来您的课堂学英语。”11月21日,在湖北大学大学英语3《英语畅谈中国》课堂上,学生向吴红道别,不舍地结束了本学期最后一节英语课。
上周,吴红身着一袭墨蓝色奥黛旗袍,佩戴一支黄棕色玉佩,双手捧着自己珍藏的四件景泰蓝花瓶走进教室。“我也想摸一摸!”“哇,真的很漂亮。”“我能拍照记录一下吗?”吴红这一身装扮引得不少学生纷纷发出感慨,也让学生直呼不想结束这堂课。
这位“满身”非遗元素的老师是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也是本学期《英语畅谈中国》课程的主讲老师。旗袍、雕漆手镯、脱胎掐丝珐琅……从2017年开始,几乎每堂英语课,吴红都会带着非遗作品走进教室。
带着“非遗”走进课堂,让课程“活”起来
“景泰蓝作为非遗之一,从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再到镀金,共6道大工序,108道小工序……”吴红边向学生展示边说。还没等她走过去,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从座位上来到吴红身边,用手小心翼翼地触碰瓷器,而就在11月7日,吴红将自己收藏了30年的木胎雕漆手镯带进课堂与学生分享,许多学生都拿起手机拍下这一幕。
吴红认为,把非遗作品穿在身上,带进课堂,更能直观地展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该门课程的意义也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里。2022级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秦灏阳说:“吴老师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感觉课程‘活’起来了,也激起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每次上课,吴红还会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提问,并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向学生讲述中国文化故事。
《英语畅谈中国》是湖北大学大学英语系列课程之一,课程包括智慧孔子、中式婚仪、形之建筑、意之建筑、中国服饰等14个单元。课题组原负责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志茹教授介绍说,近年来,该课程非常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如在“中式婚仪”的课堂上,就有寓意“早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等食物的身影。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欢,在讲到“中国服饰”时,不仅能看到教师身着唐装,还有学生将自己的宋代服饰带进课堂。
此外,课堂上,老师们还会将教学内容编排成情景剧,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如在讲“孔子智慧”时,学生会分组朗诵孔子语录等等。
接续编写两版教材,让课程“厚”起来
2012年,吴红等深感其他学者提出的外语教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即英语教学往往聚焦外国文化,而几乎没有中国文化,于是,在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几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英语畅谈中国》这门公选课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课程受到学生们的广泛好评,教学团队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包括开设慕课、加强教材建设等。“2017年我们结合慕课教学模式,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出版教材《英语畅谈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进课堂,走进书本,走向世界。”吴红介绍说,该书用英语展示了中国文化核心内容,探寻中华智慧的精神财富,如老子的“道”、袁枚的美食观、故宫建筑形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智慧等,帮助学生充实文化储备,领悟文化精髓。
“教材在课内也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吴红介绍说,学生不仅在教材上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还根据教材主题依次进行了PPT展示。毕业多年的学生还给吴红发消息说,“在逛故宫时,我甚至能用书上的知识进行现场讲解。”
作为编写该教材的“元老”之一,吴红回忆,团队每人都至少阅读了五万字的中英文资料。经过四轮沉淀,两年打磨,吴红等整理出五千字的初稿。在与出版社商讨后,最终将自己编写的两千字内容与经典英文名篇,行业专家的英文著作、译文相结合,确定了第一版教材。
为了在润物细无声中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目前,团队正在与外国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筹备第二版教材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注重加强国情教育,部分单元内容将重新编写,课后练习也有所变化。“第二版教材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我们更新了1/3的内容,新增了1个主题”,吴红介绍,第二版教材更贴合中国国情教育实际,受众也扩展到国外留学生。
当前课题组负责人、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王婷老师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在继续讲活课堂内容,丰富教材建设等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对线上教学视频也做出相应的更新,并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原文链接:https://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070777&cId=0&fromFlag=2
(审稿:刘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