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洪,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大学分子诊断与精准治疗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8年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
刘志洪自投身教学科研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化学测量与生物医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团队发展为纽带,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融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医理工交叉复合型人才,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创新育人新模式。
诲人不倦、潜心传道的“大先生”
20多年的导师经验,刘志洪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育人方法。“我从未和任何一位学生红过脸。”他回忆起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自信地说道。
课题立意不明确、实验进展遇到瓶颈、文章投稿不顺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常态。“遇到困难时,刘老师不会严厉批评,也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而是引导我们思考、分析问题,共同探索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一位本硕博都跟着刘志洪做实验的学生这样说。
坚持每周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探讨学习和科研进展,是刘志洪20多年教育工作中雷打不动的事情。他经常去实验室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情况,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做到因材施教。
刘志洪在学业上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即便是研究生毕业论文预答辩,学生们也常常会紧张得满头大汗,因为刘志洪会格外认真:如果学生没达到毕业要求,他会直接给不合格。“基础没打牢,毕业后参加工作也是缺少竞争力的。半年的延毕时间,其实是夯实基础的关键。”学生的不理解,却是刘志洪深思熟虑的结果。多年下来,许多预答辩未通过的学生,在延期毕业半年的时间里发表很好的文章,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刘志洪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学生在化学测量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取得优秀成果,多名研究生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荣誉,1名本科生在2013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金奖。
以身作则、科研创新的“探索者”
20年来,刘志洪近乎痴迷般地以化学测量学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为阵地,带领研究团队不断创新,探索一切可能。“做科研不是为了写论文,而是要解决科学问题”,他的这句口头禅影响着几代学生,这种淡泊名利、坚守科研本质的科学家精神显得尤其珍贵。
刘志洪在重大疾病分子诊断与辅助治疗方面的斐然成绩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每天早上8点半,刘志洪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从早待到晚。对于他来说,周末和节假日,同工作日一样没有区别,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度过。面对这些,刘志洪从不言“苦”,反而一笑了之,让人真切感受到他对科学研究工作的专注和投入。
近年来,刘志洪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杰青项目、面上项目及湖北省重点项目等1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逾2000万元,参编学术专著5部,发表SCI论文150余篇,SCI他引逾7000余次。
乐于奉献、立德树人的“领航员”
刘志洪关爱学生,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情况,关注学生需求,在成长路上支持他们。“我真切地希望学生们将来成为一个快乐和有满足感的人。”刘志洪对学生的情感,就像父母之于子女,心系每一位学生。
疫情期间,刘志洪教授克服防疫物资紧缺的困难,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四处筹措药品,亲自将退烧药、N95口罩和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等防疫物品送到当时留守在校的学生手上。
2023年12月,课题组一名研究生确诊为恶性肿瘤,治疗费用高昂。刘志洪带领团队向学生捐赠10万元,并亲自前往家中慰问。在他的关爱和支持下,学生最终战胜病魔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除了精心培育学生,刘志洪也关注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健康学院,他担任教师党支部副书记,将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架桥铺路,努力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质效。在刘志洪的带动下,青年党员教师逐步成长为学院发展的骨干力量,纷纷在专业顶级刊物上有所斩获;学院科研团队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省部级人才、市级人才年年涌现,逐年提升。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教育科研道路上,刘志洪教授将继续秉承初心,勇毅前行。
(审稿:卢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