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2024年9月10日也是第40个教师节。自1985年设立教师节,4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国专任教师人数从1985年的约931.9万人增至2023年的1891.8万人。2024年是湖北大学转型发展第40年。40年来,我校教师干部队伍建设规模数量和结构水平实现了由量变向质变的跃升,学校专任教师人数由当初的622人增加到如今的1600余人。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引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湖北大学,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力量支撑。且看琴园里的优秀教师们,如何理解与践行“教育家精神”。
图1 何玉池指导学生。
“全国模范教师”何玉池:师德养成就像DNA双链模型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何玉池教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出生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她,沿着一位又一位老师燃灯照亮的路,一步步走到了大学讲台。21年来,何玉池坚持每年更新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唯一不变的是对讲台的热爱。
近年来,何玉池先后获评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五一劳动奖章、“湖北十佳师德标兵”、省百名优秀女性科技创新人才和“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我想成为一名有敬业精神、德艺精神、师道精神、创新精神的工匠型教师,这是教育人成功的硬核。”她说。
对于教育家精神,何玉池认为,“师德是教师的生命本质。”她把师德的养成模式比作DNA双链模型,DNA的两条链分别代表着“外部要求,底线标准”的外部链和“内部自觉,提升标准”的自身链。“铸就师德生命力一定要外部要求和内部自觉相互吻合,不断精进,螺旋上升,符合时代要求。”
图2 邓晓红(前排居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湖大十佳师德标兵”邓晓红:行为世范,求是创新
“行为世范,求是创新。”师范学院邓晓红教授这样概括。2003年,她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到我校任教。20余年来,从医者仁心到桃李天下,邓晓红一直用爱与奉献践行着这八个字。
她开设过《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科研伦理》等多门课程,牵头建设和改造了认知学校心理学实验室、脑诱发电位实验室、眼动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她长期致力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应邀在省内外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开展讲座700余场,受众数万人。2022年,邓晓红被中国心理学会认定为心理学家。
“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老师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奉献,才能照亮学生的未来,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人间有爱、生活幸福和有意义。”邓晓红说。
图3 蔡蕾为学生指导论文。
“湖北师德先进个人”蔡蕾:热爱教学,以生为本
“坚守师德,做到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对教学始终充满激情;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将终身学习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这是我校外国语学院蔡蕾教授对于教育家精神的理解。
从教27年来,蔡蕾爱岗敬业,深耕教学,教授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担任各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指导教师和评委,多次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和发表高水平论文。此外,她一直积极投身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她担任军运会翻译中心专家评审组副组长,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作为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履职活动和社会调研,多次提交咨政建言提案和社情民意建议,努力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2024年1月,蔡蕾获“湖北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蔡蕾始终坚信,师德与品格是教师素养的根本,而教师最大的魅力来源于其人格魅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将是她终其一生的职业追求。
图4 谢雅和在《学术英语》课堂上。
“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雅和:站定三尺讲台
“无论多么伟大的教育家都是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只有在讲台上站住了,才能实现教师的最大价值。”谢雅和谈到教育家精神说。自2018年入职以来,她早已将教育家精神践行在日常的点滴中。
在教学实践中,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获得学生一致好评与喜爱,指导学生斩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一等奖、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一等奖等。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先后获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外语微课大赛湖北省三等奖、湖北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等。主持校级教研项目1项,参与国社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若干,副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多部,发表科研论文数篇。2023年9月,她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探索多学科环境下,学生如何保持对英语的热爱和专注,是谢雅和及其所在课程组近期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如何能把学术英语讲得更学术?”“如何设计一套有激励作用的教学模式?”一连串的问题背后是她对三尺讲台的不懈追求。
图5 石锓与学生交流。
“执教40年教师代表”石锓:以爱育爱,以智启智
2024年是文学院石锓教授执教第40年,40年来,他与语言学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还带领一批批学子在语言研究领域上下求索,坚守行者之路。
“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天性、唤醒学生的天分。”石锓把教育视作是以爱育爱、以智启智的伟大事业,不断更新着教学方法和理念。他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板块、分单元列下课堂推荐“书单”,组织每周固定的学术沙龙;教学中,石锓喜欢答题互动环节,他还常把知识点串联,引发学生调动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思考;他不要求学生一定在专业学习上出成果,但要他们珍惜自己的羽毛,学会坐“冷板凳”,潜心搞科研,追求精益求精。
“一要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坚守育人初心;二要以爱教育爱学生为己任,厚植育人之情;三要以博学多闻、探索创新为途径,钻研育人之道。”这是石锓对教育家精神的三重理解,也是他教学生涯的生动概括。
图6 李智菲给学生们上实验课。
“新入职教师代表”李智菲:以身作则温暖学生
在湖北大学2024年教师节庆祝大会现场,生命科学学院李智菲老师作为新入职教师代表分享了照亮她教师生涯前行道路的三束“光”。这三束光中,有曾引导她前进的研究生导师,有生命科学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优秀前辈,有学生们的鼓励与信任。
求学时期,李智菲的导师在学习科研等各方面都给予耐心的指导。“这不仅给了当时身为学生的我坚定科研的决心,也让现在从事教师的我有了方向。”李智菲说。谈及教育家精神,她感悟最深的是“仁爱之心”:“教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关爱关注学生,以身作则地去感染、温暖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她认为,尤其是做科研的人,更是要为学生们提供具体而细心的指导。
图片:记者 刘中庆 记者团 刘奕铭 李核州 韩炜怡
(审稿:刘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