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学者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学者 > 正文

教书育人二十二载

李玲:萤火微光 点亮希望

来源:湖北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团徐梓骞 苏雅兰 编辑:鲜文涛 时间:2025-11-13 字号: 【大】 【中】 【小】

5月,荣获湖北省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8月,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5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李玲教授先后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奖励。谈起这些荣誉,李玲只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好口碑。更关键是要上好每一节课。”

在化学化工学院,李玲是土生土长的“湖大人”,1996年本科入校,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先后主讲过《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化学史》等课程;她不断探索教学创新,从开设无机化学公众号,到借助AI辅助教学;她注重“以生为本”,从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到温馨有爱的课外互动,她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结下了真挚的情谊。她是奔跑者,是萤火虫,也是接力者,是学生心目中“爱生如子的好老师”。

李玲讲授《化学与人类文明》公选课。(记者团 陈金铭 摄)

奔跑者 往前走 往后看

“同学们,请打开学习通软件,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化学应用问题……”《无机化学》课前,学生在手机上输入自己的思考后,李玲将其公布在教室电子屏上,一一讲解对错。这是她在课堂上例行的“AI实践”任务环节。

2017年,李玲发现学生“上课听懂,下课就忘”,便开通微信公众号“Hubuer无机化学”,聚焦重难点写推文。2018年建设的无机化学MOOC,开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探索基于无机化学MOOC的多元信息化教学模式后,李玲开始受邀于大学化学化工课程论坛做分会报告,并开始申报并主持教研项目,发表数十余篇教学论文,先后获得湖北大学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湖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等。

今年8月,在荣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后简称“教创赛”)二等奖后,李玲总结道,能够“突出重围”,就是因为这些年来坚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反思,而这些思考又以一篇篇教学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和“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公众号推送方式呈现”。

“Hubuer无机化学”当前关注量已超过3万,落地为校级教学实践成果项目。无机化学MOOC被认定为湖北省线上一流课程。2024年,由李玲负责的《化学与人类文明》入选湖北高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也是继《无机化学》《化学史》之后,她获批的第三门省级一流课程。

2023年,李玲开始建立AI知识图谱并使用在课堂中,是我校教学智慧化走在前列的一批教师之一。本学期开学,她在面向2025级化学(师范类)新生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堂中也引入AI助教。她认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新技术,另一方面,她发现AI提供的信息常有“数据污染”,学生容易对AI产生思维依赖。因此,她在课上也布置了“AI挑战”任务,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筛选信息、给AI“挑错”。

李玲老师(右)参加教学比赛。(受访者供图)

燃灯者 做“教书匠” 做“大先生”

“同学们,谈谈你对化学的第一印象”——“实验室爆炸”

“你的银首饰变黑了怎么办?”——“拿牙膏刷”

……这些幽默的对话,时常出现在李玲老师的课堂上,当然,还不仅如此——

“金属锌是我国最早发现、最早提炼出的一种化学元素”

“最早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的国家是我国”

……

李玲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唤醒学生的自知自觉,一切都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课堂。她的课堂上,师生们经常开怀大笑。有学生将李老师上课的照片做成表情包,还有的将表情包做成手机壳。2021级化学(师范类)专业学生揭子安现已经保研至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未来也计划成为一名化学教师。他说,李老师常在课堂上结合科学家事迹传达爱国情怀,让他明白好老师不只是“教书匠”,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

“启迪心灵和传授知识同等重要。”《化学与人类文明》是一门全校公选课,2021年开设之初的目的是向更多学生推荐化学,“希望这门课让大家看到化学的实用和有趣之处”。现在,李玲还扩大这门课的师资队伍,专门请学院年轻老师翁玥、郭枫晚辅助教学,“这两名老师有更前沿、优秀的学术背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据悉,这门课每年选课人数都超120名。

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陈斯婷被李玲的公选课《化学与人类文明》深深吸引,“原本以为高高在上的化学居然这么实用!”陈斯婷说,“上课风格幽默而不失严肃,而且很有教学热情,我以后也想成为这样的教师。”

“坚持教好每一节无机化学课,开出思想之花”——这是李玲每次“教创赛”课堂汇报的结束语。她认为,好老师要做“教书匠”更要做“大先生”,而这些都融入到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日常。她还开设一个分享日常感悟的微信公众号“教化学的萤火虫”,“我们只是小小萤火,但汇聚起来,努力发光就真的可以照亮希望。”

“她说老师就是萤火虫,点亮梦想和希望;她说学生是用来仰望的,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2024年4月,陈斯婷写作的散文《我与李玲老师》发表在《湖北大学报》上。在文中,她写到,“李老师就是萤火虫,点亮梦想!”

接力者 是老师 是学生

已经从教29年的李玲说,曾经她的成长,也是因为有“萤火虫”的照亮。

求学生涯中,“先后有班主任王娟老师、硕导方光荣老师、博导徐祖顺老师的谆谆教诲。”工作后,作为青年教师,“又常常旁听周立群等化学系老师们的课堂,”李玲回忆,“周立群老师教会我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他上课语言相当幽默,有时候旁听的我笑得比学生声音还大”“王娟老师在20多年前就会在本科课堂上讲化学的前沿知识,让我觉得化学真的很有趣”……

《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学院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李玲从2003年开始正式接手这门课,她说,接手这门课的底气,“大都来源于前辈们的指导”。她有一本厚厚的“备课纸”,从刚担任学院“辅导老师”时就开始将老师们的经验和学生错题整理在上面。现在这本“备课纸”已经有2厘米厚,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学生提问、备课时创设的教学情境等,是时光的见证,也是经验的总结”。

青年教师董志月从2021年开始接手《无机化学》课,李玲将自己的课件、教学资料倾囊相授。董志月说,是李玲教会了她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李老师总是和学生很亲近。”

2025年9月,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孙家新在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化学)专业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这场比赛的指导老师正是李玲。孙家新说,整个备赛过程李老师要求非常细致,有时甚至会为了一句过渡语与团队讨论十几分钟。

对此,李玲笑了,她告诉记者,2014年她曾获湖北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获奖后她回忆自己的老师,“方光荣老师一直强调,在教学中碰到新概念的讲解时一定要慢,要‘抠字眼’。”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