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田仕兵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鼓励我们去阅读。
“爱读书、扎根群众内部、公平公正、不怕吃苦、肯出力、敢想敢干。”这是合上这本书,回荡在我脑子里的对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的高频词汇。阅读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和内心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我想这是众多读者的共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就像原知青陶海粟说,让老百姓知道一点儿领导人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应该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体现在哪呢?知青下乡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带了两个看着不大但是很重的箱子,帮忙拎东西的社员说:
“呀,这箱子看着不大,咋这么重!里面装了金元宝吗?”大家都笑了。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玉明感慨:一个15岁的娃娃,从北京一路给搬到千里之外的山沟沟来,真的太不容易了。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黄土高原闭塞又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习近平总书记在每日下完工回来吃完饭就看书,晚上用用完的墨水瓶灌上煤油,插上铅筒和灯芯,凑一点点亮光来看书,看完鼻子上都是黑的。大家都说,社员抽烟有“烟瘾”,习近平总书记读书有“书瘾”。习近平总书记读书会注重分析对比,这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好习惯,他不光自己看,还会把书借给大家一起看,在窑洞里讨论交流,窑洞就像大家接触外面的世界的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扎根群众内部,敢想敢干。知青来到黄土地,过了“四大关”,大家伙说习近平总书记劳动非常下力气,打听农村的活怎么干,庄稼怎么种,都会问得很细。当了村支书后,打坝、修梯田、打井这些为百姓带来好利的事都一一进行。他专门去四川学习沼气的技术,敢想敢干。面对村里的一些老人比较保守,习近平总书记就一一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带好队伍,真心实意为梁家河做事情。沼气普及后,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还根据实情,建立村里的代销社、建立纺织社等,服务群众生活,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就会做什么。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我感触良多。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青年人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也为我们青年锤炼政治品格、淬炼信仰、躬身自省提供了生动的范本。如果说领袖的智慧和情怀、思想和人格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的话,那么对于青年而言,能够在“人生小麦灌浆期”切实感悟我们领袖“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则必然会是我们一生为之受用的财富。
最后,再次感谢田仕兵老师的推荐,并为我借来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
(作者系2021级通识教育学院2022级美术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