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感

来源: 作者:廖怀远 编辑:新闻网编辑 时间:2022-11-15 字号: 【大】 【中】 【小】

“一块两平方米的墓碑,下面埋了八千多人。当时已经傻了,当时我的脑袋轰的一下。”回忆起行走在滇缅边境的那段日子,兰晓龙说到。这便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由来。

从小时候起,我就很喜欢战争片,和很多人一样。战争片之所以受我们欢迎,是因为它们往往能满足很多人的幻想,壮怀激烈、生杀决断、挥斥方遒。平凡的生命仿佛在战争里找到了意义,得到了荣誉和升华。

而上面说到的这些,《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都没有。剧中唯一足够热血激昂的角色虞啸卿虞师长,在我看来,亦是剧中被批判和审视的角色。

那这部剧的故事又是从何而来,从何展开呢?一切从一群兵痞的群像开始。爱打架的迷龙、活宝不辣、广东佬蛇屁股、从来救不活人的郝兽医、永远在挖苦的孟烦了、满怀理想却空喊口号的上海长官阿译。这么一群人,平庸甚至颓废得就像其他宏篇战争巨制里的底层配角,却是这部剧当之无愧的主角。这一群人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以及他们在战争环境下的状态,就像真实生活的镜子,照出每一个平凡人的影子。

这些主角,你几乎不会在其他战争片中见到。絮絮叨叨、庸庸碌碌、脑瓜子一团浆糊。第一集的首幕便可清晰看到他们睡在破败院落的懒怠模样。虽说是军人,但实际上是残兵败将,什么保家卫国、什么民族大义,对他们来说太过于虚幻,满腔豪情和热血早已在绵延大半个中国的败退中消磨殆尽。他们关心的,只是一锅猪肉炖粉条、几个一起吃过猪肉炖粉条的兄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话他们不懂。他们想得非常简单:一起打过架,吃过猪肉炖粉条,经历过一场又一场败仗的弟兄,别人死了,自己没死,他们觉得亏欠。这群人混沌、迷茫,某种意义上,他们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放弃了自己。对他们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畏战、退缩是他们共有的情绪。所求为何?无非是几分安逸。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这样的想法无疑是他们所共有的。但他们也有一些说不清楚的念想,也模模糊糊觉察到自己的宿命,胜利对他们来说,是让死去了的人死得其所,是填补心里的亏欠,他们想胜利却从不相信自己能夺得胜利。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话总有人能懂。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这群失魂落魄的兵痞的迷茫才得以着陆。出身神秘、来历神秘的龙文章是剧中最难以猜透的角色。他以团长的姿态出现,然后招魂似地对那群迷失在缅甸、灰头土脸的兵痞们喊道:

“走啊,我带你们回家!”剧中第一次“家”的意义的出现,指的是未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国土。后来的庭审中,虞啸卿追问龙文章的出生地,这是“家”的递进。第三次出现“家”,是龙文章把孟烦了的父母从沦陷区带回来,甚至,他们还舍命带回了孟父的几大捆书。在这个“家”的概念里,不仅有“生身父母”,还包含了孟烦了常念叨的那首词——“桃花飞绿水,一庭芳草围新绿,有情芍药含春泪;野竹上青霄,十亩藤花落古香,无力蔷薇卧晓枝。”

剧中最让人称道的一场戏,莫过于虞啸卿对龙文章的庭审。因为龙文章在缅甸战场假冒川军团团长,虞啸卿要治龙文章的死罪。龙文章说道:“我只是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这是龙文章一切信念的起源。他意图让这个失序的世界变得好一点儿,意图让由那群兵痞组成的川军团活着回来,他的坚强和信心让一群人把命都交给了他。当虞啸卿质问他在哪里学的打仗时,他说:

“我去过的那些地方,我们没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干丝烧卖,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麻花狗不理,广州艇仔粥和肠粉……还有臭豆腐和已经打成粉了的长沙城。……我没涵养。等到大半个中国都没了才开始心痛和发急。”对于民族苦难时的拳拳爱国之心,龙文章并不比虞啸卿少,但他们对于战争和胜利的理解使得两人的风格迥然不同。虞啸卿说,仗打成这样,穿军装的都该死,以他的正直凛然,他自是首当其冲、视死如归。但龙文章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都想要一个答案,可答案不该是死啊。为死而死,这不是龙文章的信念,他违抗军令,领着川军团从缅甸死里逃生,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只是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之中,一切鲜活的生命都值得挽救。

还记得一群死里逃生的人逃回西南边陲的小城禅达时,一位年迈的乡绅老爷过来敬酒,他说,“老朽一生做蠹虫,今日才听说,马革裹尸乃大悲情,不是什么大豪情。”这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战争理念有所冲突,这是有关生与死的终极思考。而这样的台词,在剧里总能出现得恰到好处。

很难用一篇短短的文章说清楚《我的团长我的团》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或许有生与死的抉择,有现实和理想的碰撞,有安逸与改变的摩擦,也有战争与人的情感的矛盾迸发。

(作者系2020级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

最新阅读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