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沙湖墨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沙湖墨韵 > 正文

性灵自由与生命超越

——朱良志著《中国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来源: 作者:陈心茹 编辑:新闻网编辑 时间:2022-05-17 字号: 【大】 【中】 【小】

李博 图

朱良志先生的著作《中国美学十五讲》划分为十五讲三个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家、禅宗、儒家、骚客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生命超越美学的形态论;后五讲主要探求生命美学的范畴论。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朱良志先生讲《庄子》。

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是《庄子》中最为著名的辩题之一,两位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世界,惠子是理性的,有逻辑的,而庄子是感性的,诗意的。惠子用理性的科学视角去看待问题,而庄子用“诗意”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庄子认为,他自得于“融物之境”,而惠子沉溺于“逐物之旅”。庄子的世界是真实而纯粹的,他认为“纯粹体验”是接近世界的美的唯一途径。朱良志先生认为,这种纯粹体验是一种诗性智慧。庄子始终秉持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信念,个体的生命融于天地万物之间,无论是作为群体的人还是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具备优越于其他生命体的特权。这里与其说他是追求一种万物的平等,不如说是在探求世界的本源,数亿年以前,宇宙是一片混沌,数亿年以后,万物也终将归于尘土。万物与宇宙共生,与世界融为一体,因此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所有生命体之间都可以进行生命的感受与交流。

“游鱼之乐”所体现的庄子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惠子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在他的视角下,他与鱼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关照者”,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人与物的分离。而庄子则是力图破除人与物、人与世界、物与世界之间的隔膜,站在诗意的立场上,用一种纯粹体验的方式打破人与世界之间的界限,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人就处于这个世界。庄子反对人为世界立法的做法,朱良志先生总结:“庄子哲学的旨归正是将世界从对象性中拯救出来,还世界以自身本然的意义,而不是人所赋予的意义。”

关于庄子的“融物之境”,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就我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言,我觉得我们总是会优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于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符的人和事,我们也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判,试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说服别人,而这往往就是矛盾的根源。按照庄子的观念,人不具备优于其他生命体的特权,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当不存在这种特权。但这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觉得庄子所追求的可能是一种我们目前只能部分性到达的境界。

而关于“会通万物”的思维,我觉得这是一场关于“美”的探寻。庄子追求的破除所谓的“隔膜”,事实上就是寻找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人与物融于一境,感其所感,悟其所悟,打破了“人”与“物”这两个看起来彼此割裂开的群体之间的界限,才能更接近“真”,也就更接近“美”。

朱良志先生的这本书从道、禅、儒、骚、气韵等对于中国美学的根源进行阐述,是感性的探寻和琢磨,其中创新性地蕴含着超越精神和流动美学。朱良志先生选取了游鱼之乐的事例来对道家的思想进行阐述,从诗意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相通性,体现了万物相融的境界,这是对性灵的一种超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一种诗意的物我合一的状态,是一种诗意的情怀,而道家关于“大”的概念,也体现了一种超越宇宙的人生情怀,超越理性知识的羁绊(惠子),也同样体现了一种性灵上的超越。即道家所追求的“还道与自然”,是一种质朴、至纯的境界,人和天地浑然相融。

中国美学的超越情怀,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楚辞》中,这本书中有谈到《楚辞》中的自怜事实上也是一种超越情怀,是“生命的觉悟,亦是宇宙的沉思”,在《楚辞》中充满个人与命运的对峙,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时间和空间带给人的悲哀和焦虑。我有时候会刷一些网络上关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记得从哪曾经看到过:“《楚辞》是把个人、人类、存在一起放到时间里审视的孤独、哀叹的体现。”《楚辞》中的远游精神是这种“物哀”和超越精神的体现,这是一种精神的远足。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和其中所蕴含的超越的情怀、感伤气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存在价值的追问,都与《楚辞》的形式和精神密不可分,形成一种独特的气韵,独属于中国美学的气韵。

这种气韵同样具有一种流动美的意蕴。这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和古典哲学对于“变”的观点,认为变是新变,不再重复过往,虽有联系却又相异,这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种角度来看待。一种是复中趋新,复即在变化和变通中流通。二是以故为新。因为即新即故,所以生命的连续性就成了新变的基础。这种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以故为新,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灵发现的真实。因为中国美学所追求的是故中求新,新是生命体验的新,是一种心灵体验的境界,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表面的更替,而是一种从心灵上的对生命的发现。这大概就是中西方美学的不同之处,我们中国的传统古典美学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永恒,是感性世界里的精神超越。

朱良志先生的这本《中国美学十五讲》几乎涵盖了中国古典美学和古典哲学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系独特性和独立性的梳理,捕捉中西哲学的不同。“西方哲学是知识的、思辨的,而中国哲学则是生命的、体验的。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朱良志先生所提出的美学的生命超越,引起我们对美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从朱良志先生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美学活的精神在历史”,而这种在历史的精神又在理论,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感性超越,这就是说美是广泛的和超越的。

以上大概就是我能够从这本书中初步窥探的,关于美学的一角。

(作者系 2019级汉语言文学〔国家基地班〕专业学生)

版权所有©湖北大学 2016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邮政编码:430062 鄂ICP备05003305图标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