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平凡却又生动的小人物,他们闪烁着萤火般的光芒,却在漫漫长夜中熠熠生辉。
在陕鄂交界处有一座小县城,它北依秦岭,南临汉江,地势险要,曾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的战略要塞。早在上个世纪,便有一粒粒红色的种子深埋于那片地下,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终于在百年后开出一朵朵繁茂的花。
1934 年 11 月到 1935 年 9 月,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在鄂豫陕边区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15 岁的李玉才借此机会加入了红军队伍。他领了枪后,被拨到特务队里当兵。由于他敢吃苦,做事认真,没过两年便当上了班长。1935 年 5 月,李玉才经组织批准回家探望病重的母亲。临走时,部队里发给他一张红纸,让他带回家去,好好发扬红军,扩大红军的力量。
在红军大部队离开之后,白色恐怖愈演愈烈,为了躲避清剿,李玉才躲进了大山。离开的那天夜里,他把那张红纸夹在衣服里,交给了妻子刘立英,并再三嘱咐一定要保管好红军的东西。刘立英接过衣服,紧紧抱在怀里。虽然不知道纸上写的是什么,但是看着丈夫紧张的神色,她隐约明白,一纸虽薄,却重比千金。
刘立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虽然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却明白人心都是肉长的,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是真真切切地为老百姓谋福利,作为老百姓,也要对得起红军的嘱托。那张红纸上一共有十五列,三四百个毛笔字,刘立英虽然一个字都不认得,但却觉得莫名亲切。
一天夜里 ,刘立英趁家里人睡着了,偷偷把红纸仔细叠好,夹在了族谱中。她用粗布把族谱反复缠绕了好几遍,然后把它塞在 房 梁 的 缝 隙里。虽说已经很妥当了,但是刘立英总觉得不放心,便又从院子里抓了手黄泥把房梁缝糊了又糊。每天从堂屋前走过,她都忍不住看一眼那条窄窄的缝,不管做什么,刘立英都觉得她的一颗心仿佛在空中悬着。
红军一天天走远,地方的保甲长又开始抬头出来闹事,经常挨家挨户地搜查,刘立英被他们指为红匪婆。保甲长时不时就上门,家里的东西被翻得乱七八糟。面对保甲长的追问,刘立英一口咬定家里什么都没有,可是保甲长却不信,三天两头上门逼供。刘立英经常被他们打得鼻青脸肿,浑身是伤,可是一想到要保护的东西,便什么疼痛都顾不得了。一天上午,保甲长又来了,他们拿绳子把刘立英吊在树上,用鞭子抽,用锥子剜,一番严刑逼供下来,刘立英早已经气息奄奄,保甲长觉得问不出什么了,便只好作罢。刘立英忍着鞭痕与锥子带来的疼痛,用余光小心翼翼地看了看那条用黄泥糊住的房梁缝,嘴角弯起了一个微不可见的弧度。听着保甲长渐行渐远的脚步声,刹那间,她的心好像终于着地了。
乡野的微风吹遍山岗,日复一日,草绿了,花红了,冬天走了,春天来了。
多年后,红军打了胜仗,新中国成立了,舍命相护的红纸终于可以重见天日。其实,那纸并非是什么机密文件,只是一张简单的传单,纸上写的也不是什么艰深难懂的文字,全是大白话。那份传单上写着,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与穷人关系特别亲爱……
1981 年 12 月 3 日,郧西县委党史办公人员采访了刘立英,她边回忆边讲述了那个藏在心底 46 年的秘密,在叙述的过程中好几次眼泛泪光。最后,刘立英把这份饱经风霜的传单交给了组织。现在,这份《什么是红军》的传单保存在郧西县档案馆里,以此纪念那段珍贵的记忆。经过大半个世纪,传单早已褪色,可是,珍贵的军民情谊却永远绽放在心灵的底色上。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份忠贞的坚守,正如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为百姓谋福利,正如刘立英舍命保护一纸传单,正如无数逆行者在疾病与灾祸面前挺身而出。纵览古今,伟大往往源于平凡,而平凡往往源于坚守。并不是因为有希望才选择坚守,是因为坚守才有希望。
(作者系2019级教育学专业学生)